1、探讨高速公路桥梁拼接加宽技术【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交通事业同样获得飞速前进,这使得高速公路桥梁的交通量也逐渐提升。一些早期建造的桥梁随着交通量的提升,已经难以达到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桥梁净宽同样也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扩建改造,开展新老桥梁拼接加宽工程。鉴于此,文章将对新老桥梁加宽方式加以说明,并对不均匀沉降对桥梁加宽带来的影响加以分析,提出新老桥梁在加宽拼接施工过程中应当注意各个事项,从而确保桥梁改建扩建工程的顺利完成,从而改善我国的交通运输状况。 【关键词】公路桥梁;拼接加宽;植筋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2、ing up, Chinas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 the same access to rapid progress, which makes highway bridge traffic has gradually improved. Some of the early construction of the bridge with the traffic increase, has been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current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
3、ent, the bridge clear width is also difficult to meet actual needs, it must b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xpansion, development of new and old bridge splicing widening works. In view of this, the article will have a new way to illustrate the old bridge widening, and uneven settlement of bridge widening
4、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proposed new and old bridge widening splic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should be noted that all matters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bridge reconstruction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expansion project to improve our transportation situation. Keywords :highway bridges; sti
5、tching widened; anchorage 中图分类号:U445.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下,我国高速公路桥梁的交通量也日益增加,许多早期建设而成并投入使用的高速公路桥梁的运营有所加重,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就致使高速公路桥梁的服务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为了能够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一些公路桥梁进行改建扩建。现今,怎样确保我国高速公路桥梁在拼接加宽之后,整体桥梁的结构能够维持较好的运营性能,是高速公路桥梁改建项目当中的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所以就高速公路桥梁加宽问题加以研究与探索,对现今我国高速公路桥梁工程项目建设具有极为深远
6、的意义与价值。 一、新老桥梁加宽拼接的方式 桥梁在进行加宽工程时,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选取适合的加宽方式,新老桥梁连接缝的构造,同时经过认真的分析、计算以及相对应的工程措施,以此来确保新老桥梁加宽拼接的完成,且能够满足长时间的使用。通常情况下,桥梁拼接采取两侧加宽、单侧加宽的模式:相同的跨径、相同的类型、相同的结构。以下将对三种加宽拼接方式加以分析: 1.1 上部构造、下部构造均不连接 在对老桥梁进行加宽时,加宽的部分不连接原桥的上下部构造,在新结构与老结构两者之间预留一定的工作缝。这种方式的优势表现为:原桥和桥梁加宽部分之间的受力是相互独立的,两者互不干扰;在
7、一定程度上对施工程序进行了简化,使得连接施工难度降低;不会对正常的交通运输造成影响。而其不足之处为:由于行驶车辆的活载作用,与原桥的后期变形相比,桥梁的加宽部分较大,并且新老桥梁的主梁极易出现不均衡挠度,这将导致新老桥梁连接部分所铺设的沥青出现损坏,进而发生横桥相错台,对路面的美观与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舒适度带来极大的影响,并且还将增加后期路面的维护费用与工作量1。 1.2 上部构造、下部构造均连接 利用浇筑湿接缝、植筋等手段,使桥梁加宽部分和原桥相对应部分的横桥向予以有效的连接;另外,通过植筋手段,将原桥下部构造的系梁、桥墩以及桥台盖梁中的钢筋与桥梁加宽部分的钢筋相连接,之后再对其进行混凝土的
8、浇筑,从而确保新老桥梁形成统一的整体。该种方式的优势表现为:原桥和桥梁的加宽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不同荷载的影响而引起的桥梁连接部分不均衡变形状况。但是这种方式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原桥和新拼接的梁桥在上部混凝土变形方面不相同,新桥的基础沉降比旧桥大,进而极易形成较大的附加内力,最终导致桥梁下部墩台、盖梁连接部位极易发生开裂;另外,桥梁的上部构造连接部分同样会发生开裂,进而对桥梁路面的整体美观、车辆行驶的舒适度等带来影响,同时加大桥梁工程维护的工作量,并且桥梁下部构造所使用的植筋工艺,施工成本较高,而针对一些悬臂比较短的上部构造,在进行植筋施工时必须将旧桥的边梁予以拆
9、除,这将对正常的交通运输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加大的施工的复杂性。 1.3 上部构造连接、下部构造不连接 将原桥上部构造和桥梁加宽部分进行横向相连,但是桥梁的下部构造不进行相应的连接。这种方式将会使原桥的上部与加宽桥梁的上部相接,进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对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与速度极为有利,并且有助于上部结构的受力;而桥梁的下部构造不进行相连,而是各自受力,互不干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为原桥和加宽桥梁上部材料变形不统一、基础沉降不均衡等所引发的附加内力,这是该拼接方式的优势2。但是因为原桥和加宽桥梁上部材料变形不统一基础沉降不均衡等所引发的附加内力,是无法完全消除的,同样将会影响到桥梁的结构
10、;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的组织与工艺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并且将影响正常的交通运输,这是该方式的不足之处。 二、不均匀沉降对桥梁加宽带来的影响 因为旧桥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很多年,已基本完成了基础沉降,而加宽部分桥梁将会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出现沉降现象,这将对新老桥梁相连部分的结构受力带来极大的影响,在加宽拼接的位置将会发生开裂现象,进而影响桥梁的上部构造。对新老桥梁的不均匀沉降进行分析,对桥梁的加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采取预制箱梁空间应力加以研究可以发现,原桥在加宽之后,桥梁连接位置的结构受力将会受到加宽桥梁沉降的影响,其特点具体表现为:(1)加宽部分的桥梁持续发生沉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
11、加各个跨跨中新老连接处的横向应力3。 (2)在与支座相靠近的位置,因为加宽桥梁沉降的影响,进而导致新老连接部位的横向应力出现改变,最初板顶面的受压部分与受拉部分发生了互换,而受拉部位变成受压部分。 (3)支座部位的沉降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其所受到的影响与各个截面的竖向挠度有一定的关联。通常情况下,竖向挠度越大,那么新老连接部位的横向应力就越小,否则,竖向挠度越小,那么其横向应力所受到的影响就越小。 (4)在建模过程中,在各个设置横隔板的位置和桥台所在位置,均存在应力集中的情况,在对新老桥梁相接部位横向应力受沉降影响的情况进行分析时,在这些较为特殊的位置应当进行特殊的考量。 总而言之,新老桥梁
12、相接部分的结构受力受沉降的一定影响,使得受力状态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因此,应该采取有效对策,最大限度的降低沉降差。 三、施工注意事项 (1)在原桥上展开凿除与切割施工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一个原则,即桥梁结构不出现裂缝,承载能力不下降4。在切割混凝土时,应当依据施工缝来进行施工,且进行凿毛处理,从而确保新旧混凝土连接的安全、可靠。 (2)为了能够在新旧桥梁拼接之前就降低拼接部位的沉降量,且对跨中上拱进行调节,应当采取预压的方式,确保桥面沉降平稳之后,展开拼接。 (3)在对桥梁进行加宽拼接时,应当在施工放样之前对桥梁的高程和坐标进行核查,从而防止出现误差,这一点在新老桥梁加宽拼接施工项目中极为重要,应
13、当予以高度的关注。 四、结束语 公路桥梁加宽拼接技术,是当前建筑施工中一项新型的技术研究课题,旧桥梁与加宽桥梁连接部位的沉降以及整体稳定性处理,将对桥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还将直接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与舒适度以及桥梁整体的美观性。因此,在对旧桥梁进行加宽改建时,应当结合旧桥梁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加宽拼接方式,在对加宽部分与旧桥梁相接位置进行处理时,应当小心谨慎;在扩建施工时,应当严格依据论证的施工方案展开施工,选取与设计要求相符的机械设备和材料,同时采取科学的施工方式展开工程施工,以便确保桥梁加宽工程的顺利完成,并且延长桥梁使用的期限。 参考文献 1丁喜红,时小领.沪宁高速软土地区桥梁拼接施工技术J.公路,2010,(11):33-39. 2张宜飞.高速公路路基加宽拼接施工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2010,(18):287. 3漆亮.既有桥梁加宽设计实践及其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5). 4王荣林.沪杭甬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在通车状态下新老桥梁板拼接施工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