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50037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摘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本文从城乡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入手,试图理清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进而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 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由来已久,影响着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2009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要加快改变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城乡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 长期以来,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型发展战略和政策,形成了城市与农村不均等的利益分

2、配格局,在此体制下,城乡差距日异拉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农村不仅在经济方面是落后的,而且在公共事业建设领域也被远远的抛到了后面,这种制度性的矛盾如不从根本上解决,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必将逐渐向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但在中国,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化建设,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不但没有弱化,反而越来越固化,城乡差距更加拉大, “三农”问题日益凸现。 “三农”问题的产生是长期以来我国不均衡的城乡发展政策造成的,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

3、调发展,也就是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相关对策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富民,关键在发展。对此,必须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突破口和攻坚点,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1. 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着力提升城市化水平。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做好规划是前提,也是基础。一是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从城乡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出发,对城乡发展的方向、目标、主要步骤和重大措施进行通盘设想,在宏观上加以科学的规划,作出城乡发展的短期、中长期规划,并引导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繁荣城乡经济,缩小城乡差别。

4、二是注重配套,相互衔接。在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上由二元化向一元化转变,注重加强城乡各类规划的统筹和农村内部规划的协调,做到纵向覆盖和横向衔接有机统一,形成布局合理、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和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统筹安排城乡建设、产业园区、生活居住、生态涵养等功能分区,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有效发挥规划在资源配置上的前瞻指导作用。三是面向农村,形成体系。坚持以规划引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认真做好各项具体项目和工程的规划编制工作,努力把县乡交通规划、水利建设规划、农村社会事业规划、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农村社会保障规划等纳入全市城乡发展总体规划

5、体系。 2.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着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发展,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加快城乡发展的主要支撑,也是增强城市对农村发展的服务带动功能的关键所在,必须要统筹城乡工业发展。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提升承载力。在坚持抓好县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同时,进一步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形成封闭管理、独立运行的管理服务机制,从入驻手续、项目审批、企业融资、工商税务、权益保障等方面,为入驻企业提供全程化服务,把工业园区建成项目建设的载体和平台。二是狠抓项目建设,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坚持大小并举,内外结合,城乡配套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集中精力发展大项目和重

6、点企业,突出重点产业,引导和鼓励城乡民间投资,发展中小企业项目,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增强发展后劲,谋求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三是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发展支柱。注重应用高新技术,加快产业产品升级换代步伐,逐步拉长加工产业链条,形成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培植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 统筹城乡产业互动,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富民步伐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一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围绕蔬菜瓜果、食用菌、经济林果、花卉苗木四大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

7、,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乡镇、专业村建设,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二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鼓励创建名牌产品,进一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三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通过产业延伸、品牌嫁接、资本运作等发展外向农业,推进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农产品出口环境,打造优势突出的农产品出口产业体系。四要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并举,内外资齐抓,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

8、 4.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一体的交通、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尽快形成城乡系统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推进城乡发展成果共享,统筹发展城乡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公共事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同等待遇。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水利、道路、通讯、中低产田改造、农村电网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全面开展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和村庄绿化“三清一绿”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

9、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水平。二是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以全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建立城乡优质资源共享的教育体制,研究制定城乡师资优化配置和相互整合的办法,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以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四道保障线为重点,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推进文体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文体中心和村文体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逐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行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5. 统筹城乡人才资源配置,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10、。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人才是关键。要着力破解三农人才和科技支撑不够问题,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同时,积极拓展科技兴农的内容层次和方式渠道,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引导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和高校毕业生深入农村基层,兴办生产经营实体,开展创业和服务,着力提升三农科技创新水平。 6. 统筹城乡政策体系,着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重点围绕就业、土地、金融、财税、社会保障等与三农工作息息相关的方面,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政策体系。一是完善就业政策。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管理制度、就业服务平台、就业服务制度、就业政策制度,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11、形成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二是完善土地政策。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建立全市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和鼓励农民以租赁、参股等办法参与土地收益的二次分配,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三是完善金融政策。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四是完善财政税收政策。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大幅度向“三农”倾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农业投入增长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收益用于农业

12、农村部分足额落实到位。五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创新方式,加强服务,完善农村医疗、养老保险、优抚等相关政策,提升保障水平。六是完善扶持农民创业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快建立促进农民创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民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的双向激励机制。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推动农民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 杨静,统筹城乡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与实证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 胡锦涛,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 周志祥、曾宝幼, 农村产业经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年. 4 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5 年. 5 何春红,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的若干经验J,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5 年第 2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