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现代商贸业经济质量及区域特征评价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商贸业经济质量变化规律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采用因素替换分析方法,对我国及区域现代商贸业的经济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并对现代商贸业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进行比较。 关键词:因素替换分析 现代商贸业 经济质量 我国经济的发展正不断从资源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转变,并逐步从“以市场为中心”的理念向“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发展。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体制改革,促使现代商贸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加强,现代商贸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不断增强(陈玲,2010) 。而现代商贸业的经济质量究竟如何、如何衡量现代商贸业中的经济质量等问题便成为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现代商
2、贸业经济质量明显提高的标志是什么?如何建立评价体系对现代商贸业的经济质量进行评价?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纵观国内研究发现,对我国现代商贸业经济质量评价的研究较少,且大都以定性研究为主,通过定量方法研究的文献极为罕见(马强文、任保平,2011) 。为弥补这一缺口,本文试图站在我国现代商贸业的角度,采用一定的定量手段,实证研究我国现代商贸业的经济运行质量评价问题,并深入分析我国现代商贸业的区域特性,为理论界进一步研究和国家、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商贸业经济质量的理论分析 从商贸业的生产发展来看,商贸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由外延扩张再生产逐步转变为内涵扩张再生产的过程(徐乔梅等,
3、2013) 。该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外延扩张再生产形式:特点是商贸企业劳动力投入与资金要素投入呈同步增长,即它是一种基于人均占有资产与人均商业技术设备等不变的单纯的企业运营能力和规模的扩张。资本密集型的扩大再生产形式:特点是商贸资金总额的增长高于拉动力投入的增长,即人均资金额提高,劳动密集型不断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扩大再生产形式:特点是体现技术水平的各类技术、设施等投入的增长高于资金总额增长,即技术型投资占比出现提升,资本密集型不断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形式:特点是商贸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得到提升,即资金、技术等投入实现了“1+12” 。 实际上,以上四种形式
4、不是独立表现的,而表现为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但可以根据不同形式贡献的程度来判断这种形式在商贸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而确定当前商贸业主要出于何种发展阶段。当商贸经济发展特征表现为内涵式扩张为主导时,我们便认为商贸经济运行的质量是良好的。由于内涵式扩张是一个不断挖掘生产潜力的动态过程,而其潜力不可能在短期内被无限挖掘,因此达到一定程度后,这种扩张过程将转化为其他形式以积聚潜力。而当商贸经济出现第一种或第二种特征时,我们需考察技术扩大再生产与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回升态势,以便做出更加客观地评价。 现代商贸业经济质量的评价模型 本文综合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经验,采用因素替换分析方法构建商贸业经济质量的评价
5、模型。由于商贸经济可能存在四种形式,因此有必要通过因素替换分析对四种形式划分结论。以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为基底,可构建差分形式的商贸经济增长贡献模型,具体如下(Robert M. Solow,1957): Y=Yer+Yci+Ysi+Ycr (1) Y=L(A/L)(F/A)+Y/F (2) 其中,Y 表示商贸经济增长额,Yer 表示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对商贸经济的贡献,Yci 表示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对商贸经济的贡献,Ysi 表示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对商贸经济的贡献,Ycr 表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对商贸经济的贡献。Y 表示商贸经济产出水平,L 表示商贸业劳动力投入量,A 表示商贸业资本投入量,F 表示
6、商贸业技术性资产投入量。并且Y=Y1-Y0,其中,Y1 为当期商贸业产出水平,Y0 为上一期商贸业产出水平。 (一)外延扩大再生产形式 根据因素替换分析理论,并以式(2)为基础构建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商贸经济贡献模型: (3) 式(3)表达了仅劳动要素增长时商贸经济的变化程度,即反映了外延扩大再生产行为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该式也可以写为: (4) 式(4)则反映了资产总额随劳动力要素投入增长而同步增长时,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 (二)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形式 根据因素替换分析理论,并以式(2)为基础构建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商贸经济贡献模型: (5) 式(5)表达了仅当人均资产总额增长时商贸经济
7、的变化程度,即反映了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行为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该式也可以写为: (6) 式(6)则反映了当资产总额增长水平高于劳动力要素投入增长水平时,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 (三)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形式 以式(2)为基础构建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商贸经济贡献模型: (7) 式(7)表达了仅当技术型固定资产份额变动时商贸经济的变化程度,即反映了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行为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该式也可以写为: (8) 式(8)则反映了当技术型固定资产增长水平高于总资产的增长水平时,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 (四)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形式 以式(2)为基础构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商贸经济贡献模型: (
8、9) 式(9)表达了仅当(技术性)固定资产产出率变动时商贸经济的变化程度,即反映了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行为对商贸经济的贡献程度。也可以写为: (10) 式(10)反映了商贸经济增长水平高于固定资产投资时获得商贸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程度,它是商贸经济增长的剩余部分,而这部分贡献就是商贸业不断创新带来的溢出效应,即实现了“1+12” 。对式(1)两边同除以 Y0,可得到衡量商贸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如下: Y / Y0 =Yer / Y0+Yci / Y0 +Ysi / Y0 +Ycr / Y0 (11) 对式(1)两边同除以上一期商贸经济水平 Y,可得到衡量商贸经济增长贡献份额的模型如下: 1=Yer /
9、Y +Yci /Y +Ysi /Y +Ycr /Y (12) 在式(12)等号右边,每一项分别代表了对应的扩大再生产形式对商贸经济的贡献份额。 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在前面涉及的变量中,商贸经济水平采用商贸业利润总额表示(由于商贸业以销售购买为主,因此采用商贸业利润总额表示经济水平,而不用商贸业增加值) ,商贸业劳动力投入采用商贸业年末从业人员数表示,资产总额采用商贸业资产总额表示,技术性变量采用商贸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资产比重表示。反映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变量为(技术性)固定资产投资产出率,因此采用固定资产利润率作为其代理变量。 考虑到现代商贸业构成的复杂性,本文仅考虑现代商贸业主
10、要部分,即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选取 2004-2011 年我国及 30 个省区的数据为样本,变量所有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部分数据通过各地区统计年鉴补全。 (二)全国层面分析 根据式(3)-(12) ,得到全国层面现代商贸业经济质量评价结果(见表 1) 。根据表 1 结果可知,我国现代商贸业质量历年评价结果纵向差异较大,也说明我国现代商贸经济发展表现为逐步增长趋势。但是,对比数据可知,现代商贸业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较强,经济波动较大,尤其表现为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现代商贸业基本从以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方式不断转变为资本密集型和内涵式扩大再生
11、产共同主导,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呈现下降趋势。由于现代商贸业自身属性决定了它对技术的依赖并不大,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贡献份额一直表现为负值,但负向程度总体趋小。在这短时期内,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贡献份额有提高趋势,外延式、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有渐趋主导的态势。 (三)区域层面分析 根据我国商贸经济及整体经济的区域分布特征,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划分方法参见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 。根据相关模型,得到各区域的评价结果(见表 2) 。 观察纵向变化趋势可知,各区域历年的评价结果都存在较大差异,且波动性较大,表明各区域现代商贸业运行质量并不稳定。但值得庆幸
12、的是,三大区域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贡献均有不断提升之势,一定程度上表明各区域现代商贸业的质量有不断提升的潜力。 纵观趋势可知,东部地区现代商贸业走出了一条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为主,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稳中有进,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不断提高的发展路径;中部地区现代商贸业走出了一条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为主,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稳中有进,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温和回升的发展路径;西部地区现代商贸业走出了一条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波形回落、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迅速提升的发展路径。 通过横向对比可知,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相对中西部地区优势下降,中西部地区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
13、产的贡献份额现已超越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负向贡献缓和回落,但回落幅度不及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 2009 年技术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甚至达到正值。但是,东部地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 2011 年已超过资本密集型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 结论 本文采用因素替换分析方法,对我国及区域现代商贸业的经济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总体上我国现代商贸经济发展表现为逐步增长趋势,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有渐趋主导的态势;而不同区域现代商贸业发展各自存在特征,不同区域都有符合自身的现代商贸业发展路径;东部地区现代商贸业经济质量相对最好,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份额一直较高。 参考文献: 1.陈玲.现代商贸业的产业先导作用及创新发展路径J.城市问题,2010(10) 2.马强文,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能力的综合测度:1978-2008J.财贸研究,2011(2) 3.徐乔梅,梁芷铭.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3(13) 4.Robert M. Solow.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