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特点及对策摘要: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呈现以新建投资为主、海外并购为辅并倾向进入我国出口额和 FDI 规模比较大的国家和地区等特点。未来一段时间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除考虑新设分支机构外,还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择机开展中小型并购交易;由“追随客户”逐渐向“引导客户”转变,进而实现本土化经营;采取多种形式规避新兴市场银行业准入限制等问题,使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扩张道路上能更进一步。 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经营模式;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99-04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银行
2、业的海外经营与扩张也在不断加速。跨国经营已成为商业银行展现综合实力、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选择。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特别是加入 WTO 以来,我国银行业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开放与竞争并存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自中国银行 1979 年在卢森堡设立新中国第一家境外机构开始,我国商业银行已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走了三十多年。尽管 2008 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并没有停滞。相反, “走出去”拓展海外蓝图越来越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关注的热点。一、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在世界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 100 多个不同类型的分
3、支机构。银行业国际化的主力军是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以下简称五大行) 。在五大行中,中国银行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截至 2011 年末,剔除非营业性机构(代表处除外)和非金融业机构,中国银行在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已达586 家。2011 年,五大行境外分支机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见表 1):首先,主要分布在我国港澳地区和亚太地区,数量分别为 30 个和 69 个,在整个境外分支机构中的占比为 20.13%、46.31%,合计几乎占全部境外机构数的 2/3。其次,境外分支机构在欧洲和美洲的分布大体相当,
4、分别占整个境外分支机构的 18.12%和 14.09%。最后,非洲境内的分支机构最少,只有中国银行设立了赞比亚中国银行和中国银行约翰内斯堡分行两家机构。 二、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特点 (一)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以新建投资为主、海外并购为辅 商业银行实现跨国经营的途径有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新建投资主要通过在国外设立代表处、分行等,开展国际化经营;海外并购则通过购买外资银行全部或部分股份,相应获取全部或部分控制权。纵观全球大型银行的跨国经营历史,其跨国经营途径基本上都是从最初的新建投资发展到后来的跨国并购,并且在跨国经营后期,跨国并购成为主要的对外扩张形式。以美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为例,20 世纪
5、80 年代以前,美国银行都是通过增设分支机构来拓展海外市场。截至 1984 年底,有163 家美国银行设立海外分行 905 家,海外分行总资产占比从 1960 年末的 4.3%提高到 1984 年的 20%。20 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并购逐渐成为全球性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的主要模式,跨国并购的数量和金额出现大幅增长。与经验丰富的全球性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刚刚起步,从经营模式看,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以新设海外分支机构为主,同时也不失时机地采取并购方式来扩展海外市场。概括而言,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的是新建投资为主、海外并购为辅的国际化经营策略。 第一,新建投资是我
6、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国际化经营模式。截至 2011年底,五大行海外 149 家分支机构中通过新建投资方式建立的达 143 家。新建投资中,又以增设分行为主要形式。截至 2011 年,五大行在海外建立 92 家分行、48 家子行/子公司,分行数目是子行/子公司数目的近 2 倍。分行与控股行或参股行相比,具体业务经营有所差异。分行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因而业务开展受母国银行的约束,主要业务是以存贷业务为代表的批发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主要是为本国“走出去”的企业提供贸易结算、担保融资等金融服务,以批发性质的存贷业务为主。而分行的主要经营活动是开展批发业务,与侧重零售业务的子行/子公司相比,
7、分行开设的数目更多。通过新建投资的形式来实现早期的国际化经营,不仅契合了跨国银行发展过程中经营模式选择的特点,也暗合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市场开办的主要业务。 第二,跨国并购初显端倪。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跨国并购的道路上进行许多有益探索,海外并购活动有 20 起(见图 1) 。总体看,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可分为两个阶段:1998 年至 2005 年为第一阶段,2005 年之后为第二阶段。首先,从并购次数看,五大行在第一阶段的 8 年间共开展了 8 次跨国并购活动,占全部并购活动的 40%,且并购活动集中在 2001 年左右;2005 年后,五大行跨国并购的步伐开始加快,平
8、均每年发生两起并购活动,2007 年五大行共开展 3 起跨国并购活动,跨国并购达到高潮。其次,从并购规模看,第一阶段多数跨国并购的交易金额都低于 2000 万美元,第二阶段跨国并购的交易金额都高于 10 亿美元。第二阶段的交易金额比第一阶段提高了几十倍。2007 年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 20%的股权更是动用了 54.6 亿美元,创下中资银行跨国并购交易的最高金额。再次,从并购发生地点看,第一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并购活动都集中在港澳地区,第二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地域有了重大突破,已从我国港澳地区扩展到印尼、泰国、阿根廷、南非等新兴市场和美国、法国等发达经济体。最后,从并购的实施主体看
9、,工商银行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跨国并购的领头羊,在所发生的20 起跨国并购交易中,工商银行占 11 起,并且发生在第二阶段的跨国并购事件有 7 起。 (二)商业银行倾向于在我国主要出口贸易国家和地区开展跨国经营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活动与我国的对外贸易紧密相连。第一,五大行的境外分支机构有 65%以上分布在亚洲地区。从我国的出口情况看,我国港澳地区、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对象,我国近 50%的出口都是以亚洲国家(地区)为市场。并且在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中,对邻国和地区的出口占绝大部分。对我国银行而言,与邻国(地区)双边贸易的增加要求国内商业银行提供更好的结算及信贷服务,而较近的
10、地理距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营风险,因此在邻国(地区)拓展业务是“顺势而上”的行为。第二,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进入欧洲的步伐。在欧洲的分支机构多设立在与我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德国、英国、俄罗斯、荷兰等地,从而更好地满足服务客户的需要。第三,在美洲地区,五大行境外分支机构达 21 家,主要分布在发达的北美地区,因为美国是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国,加拿大也与我国贸易往来频繁。第四,2011 年,我国对非洲的外贸出口比重仅为 3.85%,而五大行在此设立的分支机构也仅有 2 个。同时,我国与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岛的贸易往来较少,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主要设立在经济发达的澳大利亚。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与对外
11、贸易紧密相连,商业银行在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可使贸易支付与结算更为便捷,从而降低了进出口双方的贸易成本,同时商业银行也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并保持和本国客户的良好关系。 (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活动与对外直接投资紧密相关 从我国对外投资情况看,亚洲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第一,2011 年,我国对亚洲的投资为 3034.35 亿美元,约占对外投资总额的 71%。而目前五大行将大部分境外分支机构设立在亚洲地区,满足了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需求,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信贷、融资服务。第二,五大行在北美洲的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而在拉丁美洲只有中国银行在该地区设立了 3 家分支
12、机构,分别为开曼分行、巴拿马分行和中国银行(巴西)有限公司,其余四家银行基本没有在此开展国际化经营,五大行在此进行的跨国并购交易也仅有 1 起。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金融开放度较低,对银行市场准入限制较严格。这些因素可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进入形成一定阻碍。 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对策 (一)除新设分支机构外,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择机开展中小型银行并购 从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发展历程看,对正处于跨国经营初期阶段的我国商业银行而言,采取增设分支机构的形式扩展海外业务是主要的跨国经营模式。这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市场的主要业务经营范围是分不开的。在跨国并购的背后,也显示出
13、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力图扩展的方向:业务互补与混业经营。我国商业银行的并购对象往往是在业务上与自身具有互补性的金融企业,如中国银行收购法国洛希尔银行的部分股权,就是看重了其在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上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商业银行的跨国并购也显示出其混业经营的意图。通过并购国外金融企业可在传统的存贷业务之外,开展投行、保险、租赁等多种业务,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与实行混业经营的外国银行开展竞争。此外,并购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五大行之所以能在亚洲金融危机前掀起一个跨国并购的小高潮,与此次金融危机密切相关。危机前,一些外国金融机构迫于财务困境而急于寻求资金援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在跨国并购中的议价
14、能力。但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步伐不宜走得过快,在并购经验不足、对国外金融机构管理经验和产品技术难以消化的情况下,目前应多注重中小型并购交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整合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促进国际化经营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由“追随客户”逐渐向“引导客户”转变,继而实现本土化经营 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与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密切相关。商业银行倾向于在我国主要的出口国家(地区)及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家(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对外贸易与投资引发了信贷、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需求,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在于为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服务,说明追随客户是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的动因。当商业银行跨国经营走过
15、“追随客户”的最初阶段后,就可考虑到某一国家设立相应的分支机构,变“追随客户”为“引导客户” ,为本国客户进入该国提供相关的行业信息调查、政策法规、交易方信用查询等服务,帮助本国客户完成拓展该国市场的前期准备工作。随着跨国经营成熟后,我国商业银行可逐步将服务范围扩展到该国的当地客户,最终实现本土化经营。 (三)采取多种形式规避准入限制,积极拓展新兴市场 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尽管进入非洲和拉美地区蕴藏较大风险,但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往来频繁,而新兴市场经济体自身的金融发展往往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特点,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采取跨国并购或新设子行/子公司的形式,通过业务经营与管理上的创新来规避银行业准入限制等问题,从而尽早抢占新兴市场,使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扩张道路上再讲一步。 参考文献: 1谢臻,魏刚,李钢.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组织形式的选择问题J.对外经贸实务,2010(1):28-31. 2曾斯璐,戴杭骁.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探讨J.经济论坛,2011(5):168-170. (责任编辑:张佳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