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有形,居无界.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52315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宅有形,居无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宅有形,居无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宅有形,居无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宅有形,居无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宅有形,居无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宅有形,居无界摘要:为居而建宅,是一个将无形生活进行有形化并以空间形式固定下来的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北宸御景,从山地居住区用地特征、山地建筑的处理,竖向设计的选择方面入手,对山地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将城居生活以山居载体的方式来实现。 关键词:山地建筑;居住环境;立体空间利用;竖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新形式。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制之区别,乃材料环境所形成。对于云南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山的省份,建筑的地域性更显突出。将有形之宅应用到无形之居中,更增加了它的难度和高度。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迫切需要探索一条山地居

2、住区开发模式,以适应未来山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住宅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需要所构筑的物质空间,是适应改造自然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山地居住区就是其中之一,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山地居住区是泛指位于山城城镇中的居住空间实体形态。而狭义的山地居住区则专指具有明显山地特征的居住区。本文所述为第二种。下面分别从以下几个步骤分析亲身设计的“北宸御景”小区,意在探索一条适宜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通用手法。 一、观山相水,选择坡向。古代建城造房,必先相土尝水,查看龙脉。随着科学的发展,相土尝水的大师们已被地勘公司所取代,但看山形定坐向却依旧是首要任务,因为这关系到住宅采暖透光,居民身心健康

3、。从地理经纬上看,我国大部领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北极圈以南。北回归线横穿云南墨江县,太阳发出的光能与热量从赤道地带往两极减弱,选择坡向应避免西北和北。这些地带古代被称为阴面(山之北、水之南) ,不宜居住。此通用惯例,但也有特殊做法,位于云南元江的土掌房自然村落就有为数不少选择北向山坡。究其原因:第一,元江地区地处低海拔河谷地带,属夏热冬暖气候区,年均气温均在 30以上,北向坡利于避暑。第二,该地区时常干旱少雨,北向坡利于减少水分蒸发。加之山顶保留森林古木,中部建村落,下部开发梯田,除利于耕作外,无意中创造了天然氧吧和水泊,提供了一个温湿恰当,空气清新的宜居格局。按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文

4、山属温和地区中区,选择北向坡并不适宜,但土掌房因地制宜的原理和宜居格局优势是可以借鉴的。通过计算机搭建 3D 模型可知,用地中多数坡朝南、西,局部朝西北不利坡,应将不利区转化为有利区。为后期方案增取最佳朝向,避免自身遮挡,创造良好的日照、卫生等有利条件。 二、化山为坡,分台营造。美国建筑师赖特认为:“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像从基地里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思想中也十分强调山物共融。想要营造良好的山地人居环境,前提就是对原有环境进行充分融合,对地方历史文脉进行科学传承。传统的土掌房村落虽然宛自天成,居住方便。但是基于特有的山地农耕文化背景,其见山切坡的方式并

5、不适宜现代生活。结合本案具体山型,其东、北背山,西、南面路,隔路望水。至高点为东侧高登自然村,高程在 1302.39m 左右。最低处在西南角,高程在 1257.70m 左右,最大高差 44.69m,可谓山高潭深。若全依山而建,车流和消防规划难度较大。好在缓坡居多而陡坡集中,最宜分台。将山顶缓坡段划为 1#台地,高程 1295.561301.77 之间。山间陡坡段依山就势为 2#平台区,高程1271.751298.82 之间。靠西面从北至南依次分为3#(1266.711268.52) 、4#(1259.311265.48) 、5#(1258.161259.29)三个平台。其余沿规划路归纳为 6#

6、平台,高程设计铺面部分结合规划道路标高,居住部分结合小区内道路高程,具体单体建筑具体分析设计。至此,整个规划场地大致分为 6 个台地,中部自然形成三角形中心绿核,其余零星闲散用地按照就近原则灵活处理。 对各台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3#、4#、5#台地其高差约在 3.0m左右。2#台地坡度较陡,其自身高差约 23.0m。1#台地与最低处 5#台地相对高差为 40.0m。1#台地与 3#台地相对高 20.0m。因图中水域是因市政道路提高标高建设而致,地势低洼,水无来源,不考虑保留利用,以免地基塌陷。自此,各平台自成组团。 三、阡陌交通 台台相连。云南村落中利用坡地的成功案例不少,皆因基于牛耕人作的

7、生产生活方式,不考虑机动车行驶,可一气呵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的优势已演变成阻碍农耕现代化的拌脚石。因此在当代山地居住区的建设中,须着眼未来,在认清整改坡向 和分清台地以后,必相互相连,人车合理分流。竖向设计是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道路设计和竖向设计需要同时考虑,坡度太陡则改道路的连接方式,车行不通则改人行系统。总之,道路与竖向设计应遵循“交通便捷,满足消防,人车分流,服务居民”的原则。结合本案实际情况,分别将 6 块台地以8%纵坡的道路相连,小区主干道三纵三横,皆为 7.0m 宽。各台地自成一个小组团,由伸进组团的主干道结合户型需要再派生出小区支路,支路皆为 5.0m 宽。支路

8、完后看各组团是否满足消防需求,在尽端式道路的 3、5 及 2 组团处布置 R12.0 的消防回车场。 (8.0.5.5 规定: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 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 12m12m 的回车场地。 )主干道与外部道路的连接与内部道路系统的规划同等重要。因西面 40m 主干道车流量较大,不宜设置居住区主要出入口,固而将小区主入口设置于南面 25m 宽城市次干道上,在西临干道及北面干道上设置次要出入口,其余根据消防要求增设4m4m 消防专用通道。 道路的竖向设计是一个多方案比较,不断修改与筛选矫正的过程,在本案道路竖向设计中,1#台地与 3#台地的连接难度最大,考虑消防因素,将

9、 1#台地整体标高降低,将 3#台地提高,缩小其相对高差,将道路坡度控制在 8%以内。在竖向设计中,采用平进式停车的方式,结合台地之间的高差,共规划了四个架空停车库,分别位于 1#、3#、4#、5#组团下面。3 个机动车库,1 个非机动车库。而 5#台地碰巧位于积水区域上部,其原始高程 1257.70 与已建市政道路高程 1262.42 相对高差约 5.0m,为减小填土方量,特将大地下停车库及人防建设安排于此,使其剖面设计形成地下库与架空车库垂直跌加的形式,减小竖向 6.0m 高的垂直填土方量。(图 1)场地断面图 整个居住区共建地下库建筑面积 12884.79,半地下库 9476.04。机动

10、车泊车共计 661 辆,非机动车泊车共计 2356 辆。 此外,本案中采用“适宜技术” ,英国建筑师福特斯的广义理解是:决定采用某项技术时要根据当地条件判定而不论其“先进”与否。研究云南民居的杨大禹教授也说:云南山地地区传统的建筑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是与云南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本土材料、文化习俗、建筑技术和创造理念是分不开的。本案“适宜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架空车库的设计。台地形成的自然高差结合文山壮族杆栏建筑的做法,设计了 4 个架空车库,即解决了停车,又将高差处理与民族做法相融合。达到了“节地”的目的。 (2)形体的退台处理。山地建筑少不了退台,在多层建筑范围内单体本身就在

11、依地基高差而错落;争取远眺山河的同时,更利于避开日照遮挡,减少能耗。使之成为会呼吸的“节能”建筑。 (3)1#台地的高层规划。在古代的山水园林中,往往会在高处选址,营建高塔或阁楼, “把酒临风、凭栏远眺” 。将山地的借景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案中的 1#台地规划三栋高层,也是启发以此。足不出户也可尽赏文山佳景。 (4)2#台地的挡土墙处理。2#台地为陡坡集中段,单纯采用依山退台的手法还不能解决大量的挡土问题。设计中采用了吊脚楼设计和石基础挡土墙边坡稳定技术。一层采用吊脚楼模式,使剖面形成倒“L”型,形成停车空间,减少取土。挡土墙部位加以细化,使建之成为筑立面的组成部分。外立面结合石材设计,给人

12、石出于山,屋出于石的意境感受。 四、因台制宜 设计户型。住宅为适应不同的环境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户型更会随着生活在各种社会条件下的家庭成员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历史文化和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设计好户型,需研究家庭和社会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学,研究人对住宅的精神需求涉及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学,研究家庭的生活行为涉及到经济的社会经济学等。但住宅户型设计终属于应用工程学,必须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规范和政策。本案设计中除考虑户代际数外,按不同的群体类型,规划了不同的居住模式。 (1)沿街高层户型以“家务型”为设计对象。此人群大多年龄不大,收入不高,小孩处于成长阶段,以家务为家庭生活

13、行为的主要特征:炊事、洗衣、育儿等。面积控制在 90,共享空间大,居住空间相对小,以满足家务活动要求。 (2)多层底层为“休养型”居室。人口的老龄化已日趋紧迫,退休人员的增加,平均寿命延长,使得孤寡老人日益增多,这类家庭既需要安静的修养环境,又需要联系方便的交往环境。设计中均采用一跃二的组合方式,无障碍通道可直通室内,底层设内院,可享受温暖的阳光。二层是为子女回家看望时短期居住而设计,面积控制在 200。配有棋牌室等。 (3)多层顶层为“交际型”居室,该群体如文艺工作者、企业家、干部、个体户等由于职业的需要,社交活动多,其生活行为特征是待客交友、品茶闲聊、打牌弈棋等。他们对户型的需求往往是较大

14、的起居活动空间,独立的起居厅等。六跃七(带露台)的户型设计就是量身定做。200的跃层空间内,配有健身、棋牌、书房等。起居厅和客厅的独立将私密和公开的交际空间分开,露台集品茶待客、打牌弈棋于一体。 (4)其余为“文化型”居室。在社会人群中,毕竟从事科教、文教、卫生等职业的上班族居多,弹性工作制的出现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这部分人在家工作学习进修的时间越来越长,在设计中单独考虑了带阳台的书房,或是带书房的卧室,面积控制在 130。总之,家庭生活行为模式是以社会文化模式所赋予的共性和家庭生活方式的个性所决定的。创造一个好的居住空间环境需要在实践中总结,总结后实践。 以上四步,山地的居住开发已从无

15、形到有形,从抽象概念到具体空间形态。完整的设计施工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融合的过程。从场地分析到户型敲定,其主体构架已成型。品质提升之路又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过程,我们会再接再励。 结语人从自然界进化而来,房屋的建筑史也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史。人对于环境产生的情感评价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好恶倾向。由于人们的民族、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习惯等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也不同。从的“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都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不断探索。居住空间是建立在自然环境中的有形之物,具有不变性,这就是“宅” 。居住生活是社会文化共性和家庭生活个性的结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共性和个性都在发展变化之中,这就是“居” 。或亲水而居,或傍山而住,或自然成村,或设郡置县。让有形之宅实现无形之居是我们探索的永恒话题。本文试通过对北宸御景小区案例的分析总结,探析一种山居载体对城居生活的适应性,从而为山地利用和山城建设探索一条适用之道,以求在发展中生存,在生存中发展。 参考文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 年版). 2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3云南民居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授 杨大禹,朱良文. 4说文解字话民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单德启. 5 钟灵山水、俊秀乐章 建筑创作2008(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