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52928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思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重思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重思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重思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重思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重思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摘 要 精神生活一个初看起来携有形而上学气质的术语,但在人我、物我等社会关系展开中有着自己实践本性与规定性,它是情绪与状态的偶然性和行为与动作的确定性的统一,具有活动的场域与现实性。它承载着我们存在的价值与目的,一种名为力量和精神自足的东西润藏其中。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应该是在经历困惑疑虑的破解和消除、物化中的沉沦与焦虑后的希望与创造,有着企盼和展望、具有美好憧憬与向往的生活世界。 关键词 精神生活 大学生 物化 作者简介:何有英、高歌、邹文卿,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2-1

2、69-02 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作为整个社会生活的精神缩影,同时也是影响今后中国走向的重要因素,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状况,不仅可以认知青年本身的发展,也可从时间纵轴上体会中国社会历史推进中精神生活的时代变化。 一、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内涵及其现代性处境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一个耀眼的群体,因其自身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社会角色,在新时代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是指主体大学生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为满足自我精神物质社会生活需要,有精神投入和精神文化交流、交往的,进行精神文化生产、创造、享受和消费的,并对主体自身的精神状态与社会的精神建构带来直接影响的实践

3、活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是能展现大学生精神风貌,体现大学生精神价值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精神生活是时代性与超时代性的统一,具有内在超越性与外在的无限拓展性既表征当下又指向未来,它既是每个存在个体的思想意识活动又渗透在人类生活与历史之中,它彰显与表征民族的精神素养、人类文明方向和社会历史命运,所以,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内涵的表征与现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的三形态学说,当今时代在总体上依然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状况之下。学者邹诗鹏认为现时代的人们正处于一种物化状况,表现为精神生活舍弃自身的超越性,甘愿附生并同一于贫乏而低俗的物化方式,物化处境更本质地表征

4、着现时代虚无主义的信仰状况。正是这种“物的依赖”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蓬莱发展,受商品拜物教及其文化工业的强势主导,人们冲破单向度的同时陷入了欲望的清单,当代大学生也走进了物质与异化的阴霾。 二、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现状 当代大学生处在这样一个“前现代” 、 “现代” 、 “后现代”在同一时空交织的境遇中,其精神生活不可避免地受时代物化处境影响。为进一步探索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项目组依照大学生个体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理想信仰与行为指向系统三个维度进行研究,选择了吉林省长春市 11 所高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 1750 份,回收 1660 份,有效问卷 1634 份,其中男生 651 人、

5、女生 883 人,党员 174 人,学生干部 351 人,来自城市 549 人、城镇 357 人、农村 728 人。相关分析如下:(一)精神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大学生主体对精神生活本身认识不够深刻,对自我精神生活状态评价具矛盾性,一定程度体现了其纠结的情绪状态。精神生活的实践方式简单机械物化明显 针对精神生活满意度一题有 35.28%的人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满意,其中女生所占比例高于男生;对近期生活状态的自我评价中 14.47%和13.8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精神生活是充实的又是疲惫的,在情绪状态的选择上有 25.9%的人认为自己经常烦躁,通过筛选发现这些人对自己精神生活的满意度都是一般,可见

6、情绪因素对其精神生活影响较大。此外,大学生缓解精神疲劳的方式多种多样,14.47%和 13.89%选择“与人聊天” 、“打游戏” ,12.38%的人“选择吃东西” ,10.9%的人选择观影或唱 ktv。从精神生活方式来看,除上课外的闲暇时间主要做什么的多选题中,20.45%的人选择自主学习,27.27%是消遣娱乐(如逛街、上网、打游戏等) ,9.69%的社团活动,6.7%的社会兼职,6.93%无事可做,10.8%兴趣发展,5.4%参加志愿活动,12.8%的体育运动。闲暇时间里更倾向自我消遣娱乐,当代大学生在走向自我解放过程沉沦于非理性的快感体验及享乐主义之中。日常阅读时间较少,调查对象平均阅读

7、时间为 2 小时,进入图书馆学习目的不再是自我超越与精神愉悦,约有 42.5%的人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备战考试,纯粹精神阅读不够重视,精神生活存在物化现象。 (二)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系统中理性抉择意识增强,大学生与父母、学校、社会的良性互动方式方法需要改善 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伦理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仍然占据重要作用,但自我理想与社会梦想交织的责任意识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值得思虑。在“重大选择起决定因素的一题”中有 39.8%的同学选择自身发展,38.85%选择父母因素,其中只有 5%选择社会发展。同时,当代大学生也有其理性抉择独立性的一面, “对其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54

8、.8%选择是亲情、友情、等情感;27.7%选择正确的思想、理想以及信仰。此外,就父母对大学生的生活关注层面进行排序时,父母依次侧重学生个体的身体健康、学习状况及未来找工作,对于构成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活则关注度最低。校园作为大学生生活时间最稳定最长久的地方,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成长与完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通过实证调查得知,34.84%的大学生对于当前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与形式并不满意,66.1%的大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教育有一定收获但与理想状况存在差距。当代大学生对目前大学生活状况的认知上存在矛盾性,34.8%的人认为生活较为充实又感生活茫然,剩余近50%的人认为生活没有太

9、多目标或干脆选择休闲娱乐打发时间。针对社会舆论报道的“房奴” 、 “蚁族” 、 “富二代”等社会现象,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 73.1%的同学都认为“虽然这些因素存在,但不能否认自身努力的必要性” ,只有 13.5%的人认为世道就这样,无能为力。 (三)当代大学生能够认识信仰的重要性,但信仰认知与信仰实践存在差距,信仰多元化 理想信仰作为支撑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石,是个体主观上对某种事物的坚信、敬畏和追求。实证调查中,在“您对信仰是如何认识?”一题中有 63.3%的人认为信仰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但也有 16.4%的人认为“信仰是可有可无的,没什么影响” 。项目组在这个前提下通过个案筛选发现

10、在认为“信仰是可有可无的,没什么影响”的人中只有 5%的人对于未来能够有明确规划,而在选择信仰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的人中有 29%的人对于未来有明确规划,并能有条不紊推进。在统计当代大学生信仰一题中有 6.9%的人选择宗教信仰,7.6%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3.5%法律信仰,13.1%的科学主义,39.15%的人相信道德良心,15.5%的人没有信仰。在这 15.5%没有信仰的人中,大一占所有大一人数的 17%,大二占 16%,大三占 14%,大四占 10%,以此推测随着学习的深入及生活经历与阅历的增长,当代大学生能够逐渐意识到信仰的重要性。现时代是理性回归、主体性高扬的时代,是开放民主

11、自由精神占据着人类思维的时代,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自主性增强、内容丰富多彩;同时这又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脱域时代,主流价值观尚未真正建构,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呈现自我认知不够深刻、心理情绪矛盾复杂多变;实践行为的目的方式物化、机械化明显;人生抉择更为倾向个人理想和自我实现;精神信仰虽能够认识其重要性但却具有不稳定性,信仰认知与信仰实践存在差距,信仰的追求退化为简单的相信,精神世界里理性超越与现实功利交互。综上,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陷入一种精神困境。 三、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调试路径 在这样一个多面、复杂又矛盾的社会关系中,当代大学生如何摆脱精神生活困境,如何设计个体生命的逻辑,实现价值观的破茧革

12、新和精神境界的意义超越。 (一)发挥青年道德自律,提高精神生活的个体自觉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精神生活是对存在意义的理性觉知、文化认同、心灵归属与情感寄托。当代大学生对精神生活的认知不能只停留在精神活动的把握,更应认识精神生活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无限张力。 人具有双重尺度,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作为主体人的精神生活也具有选择性与差异性。所以大学生应注重激发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让自身的精神生活实现方式与价值追求从物性价值走向人性价值,对精神生活状态准确把握,并合理调试精神情绪。通过阐扬自我省察,通过反思和批判

13、使自身精神生活具有自我修正和超越自身局限的可能性,通过强调自省自律,走内在超越和外在批判相结合的精神生活超越向度之路。 (二)社会系统中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根据大学生精神生活社会系统中的相关实证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主体还是父母、学校、社会,都比较侧重对知识的收获,对未来工作的关注,却忽略了大学生成长中的精神生活。 家庭作为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阵地,父母应给予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关心其精神需要,关注其精神成长。高校应该致力于开展和开发有关激发大学

14、生精神生活能力的活动与课程。开发大学生心灵情感的感知能力、感官欲望的控制能力、精神幸福的体验能力,拓展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活动空间。社会空间是大学生行动的重要场域,要真正贯彻落实解决青年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尽可能地降低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减少大学生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消除引其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为培育大学生发展提供和谐社会环境氛围。 (三)诗意栖居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家园的归属,精神生活中更有着最深层次的家园意识与情感。精神家园的建构是主体自我意识的文化自觉,精神家园蕴含着人们的意欲、需求,当然也包含着生活的理想与渴望。时代精神流淌在大学生精神生活之中,

15、多元化的信仰中却无法找到精神之根,所以当代大学生要省思精神家园所蕴涵的生命精神,结束没有信仰的游荡、找到圣洁的精神归属之家,为自己的生活灌注存在的意义并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本。 精神生活一个初看起来携有形而上学气质的术语,但在人我、物我等社会关系展开中有着自己实践本性与规定性,它承载着我们存在的价值与目的,一种名为力量和精神自足的东西润藏其中。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应该是在经历困惑疑虑的破解和消除、物化中的沉沦与焦虑后的希望与创造,有着企盼和展望、具有美好憧憬与向往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中更弥漫着“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的青春精神。 参考文献: 1庞立生、王艳华.历史唯物主义与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处境.哲学研究.2012(2). 2邹诗鹏.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中国社会科学.2007(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