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组织视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摘要企业社会责任被赋予诸多功能与作用,但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实践则暴露出单一、浅显、脱离企业整体与战略等诸多问题。从自组织视角看,企业应以耗散结构与突变为基础,以竞争与协同为动力,以超循环、超系统为方向,构建并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自组织机制,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系统的动态适应与协调能力,挖掘企业社会责任的巨大潜力。促进企业与社会的长期共赢。为构建、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自组织机制,必须从保持企业开放性,塑造企业社会责任文化理念;利用干中学,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制;挖掘潜力,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核心竞争力;孕育适宜的外部环境,强化外部驱动作用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自组织
2、;耗散结构;突变;超循环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9003707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calTOll(1999)从本源上将其定义为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企业所寄托的期望。Sethi(1975)则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把企业行为提高到与主流社会规范、价值和对企业表现的期望相一致的水平。全球环境与社会问题在最近 10 年变得日益严重,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企业管理者也相信企业可以作为代表为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殷格非、于志宏等(2006)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企业管理实践经历了质量管理(标志是 198
3、7 年发布的 IsO9000) 、环境管理(标志是 1997 年发布的 IsO14000) ,到以社会责任管理(标志是 2008 年发布的ISO26000)为核心的全面管理(以上三者融合的全面管理体系)三个阶段,责任竞争成为当前市场竞争的主要内容。施星辉等(2002)针对中国企业高层的问卷调查显示,94.2%的被访问者表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认为非常重要的占 77.1%,认为重要性一般的占5.7%。89.3%的被访问者甚至认为,即使企业经营不景气,也将一如既往地承担社会责任,只有 10.7%的被访问者认为在不景气时会暂时放弃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事实上早已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管理者
4、关注的焦点。但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与实践正面临诸多挑战,从新的视角探讨企业社会责任,指导其实践值得去尝试。 一、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社会关系研究中最早且非常重要的主题。自从 Bowen(1953)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提出“企业与社会利益在长期中能否融合”这一核心问题以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与实践始终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体系越来越丰富、成熟,其管理实践在全球范围内也越来越多。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以地方背景为实际的全球性现象。这个来自发达国家的概念,其传播与扩散需要一个更强大、更具有普遍和复杂意义的定义与内涵,它需要融入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社会、政治和制度
5、背景的差异性。发展中国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显迫切,但在其管理实践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却很多。Jian.Wang和 Vidhi.Chaudhfi(2009)专门针对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展开了调查。该课题组分别于 2005 年和 2007 年通过随机样本和自愿选择参与的方式,问卷调查了中国企业。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都认同其在社会中的角色(两次调查的比例分别是 78.2%和 88.4%) ;企业意愿社会责任行为与当前实践差异性大,91.7%的企业将减灾减损作为其主要社会责任实践。他们认为,中国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信念和原则没有真正在企业计划和行为中得到体现,复杂而连贯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是严重缺
6、乏的。 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与实践存在诸多突出问题,致使其巨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一)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过于单一,一些企业甚至将其等同于慈善捐款活动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问题的存在。该问题严重抹杀了企业社会责任广泛而丰富的内涵,大大地削减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潜在作用。 (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实践的履行过于浅显,将其等同于获得SA8000 或 ISO26000 国际认证 SA8000 和 ISO26000 认证标准的推行,的确加快了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与扩散,但企业获得其认证仅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浅显实践。有评论指出,国际标准推行的一般逻辑是要求企业
7、在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实践中建立一致标准,这为企业管理者、其他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定义及实践要素,如此则抑制了企业及其参与者的各自思考和各自实践。Dobers(2009)指出,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是在不同的地理、文化、政治、产业和经济背景与环境条件下实施的,这些背景和条件至少会部分地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规范、理念和实践,因此,企业社会责任需要重视其社会背景和环境条件。他反对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斯蒂纳也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确定没有什么神奇的试金石或标准,但存在一些原则。他为此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没有一个企业社会责任公式适用所有的企业或者任何单独的企业;二是必须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具有强烈利润动机的经济
8、组织,而不能期望企业可以在没有财务激励的条件下去完成非经济目标;三是企业有责任纠正由它们所引起的不良社会影响;四是社会责任因企业特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五是企业经理们可以受一个国家公共政策基本导向的引导。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与实践应基于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具体条件而多元化、差异化,其责任内涵肯定不是拘泥于这些国际标准,而应有着更深入、更广泛而丰富的内涵。 (三)企业社会责任脱离于企业整体与战略,未能实现企业与社会利益的长期融合 波特和克雷默(2006)认为, “假如企业运用它们指导核心商业决策时所用的分析框架来分析它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前景,就会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其实远非是一项成本、一个约束条件,或者
9、是一种慈善行为,而是一个孕育机会、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源泉。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实践一旦游离于企业整体与战略,将难以发挥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价值再造功能,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有效融合将难以持续。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当前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存在严重偏差,其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的构建严重滞后且未与企业整体兼容。 二、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从发达国家兴起,逐渐传播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企业社会责任有着显著的演变性、丰富性和环境依赖性等特征。治理理论表明,好的治理结构由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治理体系所决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实施,需要充分结合外部环境因素和
10、企业内部因素,将其责任内涵与其企业及外部环境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进行融合。如此,必然突出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我选择与内外协同发展。从自组织视角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实现两者的融合就值得尝试。 (一)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自组织现象、规律学说的一种集合,是一个理论群。它由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ive Theory) 、哈肯的“协同学”理论(Synergetics Theory) 、托姆的“突变论” (MorphogensisTheory) 、艾根和舒斯特尔的“超循环”理论(HypercycleTheory)等共同组成。系统理论家阿希贝从自组织产生的过程对其
11、内涵进行界定,认为自组织是指组织从无到有、从差到好。哈肯则从自组织产生的动力出发,认为如果一个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这个系统就是“自组织的” 。吴彤(2001)在哈肯自组织概念的基础上,从事物本身如何组织起来的方式把组织划分为“自组织”与“他组织” 。自组织的产生有其前提条件:一是系统开放;二是远离平衡态;三是非线性相互作用。 自组织产生的动力来源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演化经济学和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企业体是活的有机体,是一个与外界有着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交换的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复杂适应系统。他组织是复杂系统的低级阶段,自组织则是复杂系统的高
12、级阶段,他组织向自组织转换是复杂系统动态演化的基本过程,是一个连续统(continuum) 。自组织具有显著的特征:一是组织不受外界的特定干扰;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互动演化,并不断优化自身结构;三是组织结构与功能复杂,其主动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强。他组织则恰恰相反,其特征为:一是组织受外界的特定干扰;二是组织的自我选择与动态演化能力弱;三是组织结构与功能相对简单,其创新与适应能力弱。自组织与他组织之间相互联系,共存于一个组织系统中。组织状态的最终表现主要看两者谁占据主导地位。 (二)自组织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融合 管理学由科学管理到行为科学阶段,再到当代决策学派、案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的发展,充分
13、表明企业从单纯追求功利到超越功利,由只重物到重视人,由“经济人”到“社会人”及“复杂人”的根本转变。“复杂人”假设下的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而企业社会责任系统是该复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依赖于企业系统内的自组织机制和非线性调节机制这一内因。企业社会责任涉及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存在并持续发展,其巨大潜力挖掘的过程,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系统与企业其他各子系统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过程。 1.耗散结构与突变是企业社会责任系统创建与发展的基础。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它由低级向高级进化,是自组织形成的基础。自组织及其新功能的产生都是开放性起着决定作用。该开放系统通过不断
14、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阀值时,通过涨落,推动系统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混沌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突变现象随时可能发生。在耗散结构这个非线性开放系统中,外界条件的微变所导致系统宏观状态的剧变即为突变现象。突变为开放系统实现跃迁、不连续变化和突然质变提供了机会。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组织结构与功能伴随内外环境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变迁。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必然伴随着企业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演化,并逐渐构建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系统。企业社会责任内涵本身就是紧密联系企业与社会的,并随着各自的存在而不断演变。因此,企业在创建和
15、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系统的过程中,应以企业这一耗散结构为基础,以突变为条件,充分利用企业内外环境的互动,形成其自组织机制,不断推进系统升级与发展,从而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长期利益的有效融合。企业社会责任系统及其自组织机制的创建与发展,将使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更加多元化、深度化,将充分发挥企业自我选择的功能,最终走上以自我为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之路,实现企业与社会双赢。 2.竞争与协同是企业社会责任系统演化升级的动力。哈肯(1989)认为,协同学是研究由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子系统所构成的各种系统,以及这些子系统是通过怎样的合作与竞争才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的,特别是以自组织
16、形式出现的那类结构。自组织结构的产生或演化的动力来自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而不是外部指令。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通过竞争与协同,从而使竞争中一种或几种趋势化,并由此支配整个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即自组织。企业社会责任系统是企业这一复杂系统的子系统,它与其他子系统相互竞争,而这种竞争的存在和结果则可能造成系统内部或系统更大的差异、非均匀性和不平衡性。从开放系统演化角度看,这种竞争一方面造就了系统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演化条件,另一方面推动了系统向有序结构的演化。竞争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方式与途径,是一个过程。竞争本质上是一种形成意见的过程,是企业主体不断获取知识、传播知识与扩散知识的过程,是
17、一个开放的、没有穷尽的创新、实验和反馈的过程。企业社会责任系统的创建,竞争是全方位的:一是观念与文化的竞争。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这一主导观念与文化的树立过程,就是与传统观念和原有文化相互竞争的过程。二是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的竞争。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将朝着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方向演化,其组织变革与制度创新将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系统演化升级的动力。三是学习机制的竞争。责任偏好学习机制的形成,有利于强化责任文化动力、组织与制度创新动力,但它的形成需要与原有的学习机制产生竞争。协同则是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相互协调、合作的或同步的联合作用与集体行为,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协同会促使系统中各子系统和各
18、组分在非平衡条件下使子系统中的某些运动趋势联合起来并加以放大,从而使之占据优势地位,支配系统整体的演化。根据协同主体的不同,协同可分为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企业社会责任系统的创建与发展取决于企业内部协同,但也离不开外部协同作用的发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员工间的协同合作。协同效应的有效发挥,将促使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不断优化。良好的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将使企业产生较低的协同成本,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系统自我演化与完善,降低系统内部的不确定性,并促成企业资源的重新整合,创造新的竞争环境,持续推动整个系统自组织水平的提升。 3.超循环是企业社会责任系统内外复杂衍生的方向。所谓
19、“超循环” ,原指生命起源过程中,化学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一种自组织机理。从其字面理解,则超循环就是循环之上的循环,是维持两个或两个以上动态系统的循环圈。例如,组织层次的跃迁,即在低级组织基础上建立高级组织层次,然后又在这个组织层次之上再建立更高级组织层次,即循环套循环再套循环。超循环不仅是一种形式上循环系统的整合,而且是一种功能性的综合。超循环突出系统间非线性作用,具有自复制、自适应和自进化的功能。吴彤(2001)认为,超循环有其多种意义:一是可循环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可以获得最大产出比;二是可为整合和重组资源提供创造性思想;三是可交叉催化不同层次组织的资源,产生“因果”循环,更有利于推动
20、系统的发展与演化。超循环方法是一种结合的高级方法和形式,其结合存在多种形式。董京泉(2000)按结合实现的行为方式将结合的形式分成:整合式、吸附式、交织式、注入式、适应式、重构式等,并把结合后形成的结合体也区别为板块型、渗透型、融合型、辐射型和网络型等形式,其中交织、融合与网络等结合形式与循环和超循环方式都密切相关。企业社会责任系统在创建和完善过程中,必然面临与企业内部其他系统之间的交织、融合与网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渗透、融合并嵌入企业整体与战略中。伴随企业间的合作,企业网络(供应链、工业园)的建立与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系统将超越企业单一系统走向超系统循环发展。例如,一个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文化
21、将依托供应链渗透到链条上每一个相关企业,产生更大的整合效应。企业社会责任系统通过建立和完善其自组织机制,以构建超循环为方向,可以不断向内外复杂衍生。超循环发展方向,将积极挖掘企业社会责任的巨大潜力。 三、企业社会责任自组织机制的构建 企业社会责任从企业开始创建到发展、成熟,就是企业从他律到自律,从他组织到自组织逐步转化的复杂过程。企业只有真正实现这一转换,并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自组织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我选择、自我演化、动态适应与协同发展,并全面融入企业整体与战略中,实现企业与社会长期双赢、持续发展。自组织机制的创建是企业社会责任适应各种社会情境发展的必然需要。企业社会责任自组织机制是指企业在非特定外界干预及与外部环境互动影响的作用下,以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树立社会责任理念,自主创新地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承担经济、法律、慈善和其他各项责任,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理。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一系列结果,而是一个过程。社会责任绩优的企业一般都经历了从漠视、逃避、被动承担、自觉承担、积极承担到策略性承担责任这一过程。从自组织视角来看,这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系统从他组织向自组织转变的过程,是企业社会责任自组织机制逐步构建并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