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本质论 1.关于美术本质的几种解释 从 美术家或创作主体 角度;从 美术家与现实的关系 主客体关系;从美术本体 形式 角度; ( 1) 从美术家或创作主体解释美术。美术是人创造的,在创造过程中,美术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情感 说 :同 19 世纪 浪漫主义艺术运动相关,如法国美学家维隆给艺术下的定义就是“情感的表达”代表是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在现实中或想象中体验到的痛苦和快乐,把这种感情在画布上或大理石上表现出来,并使其他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这就是艺术。 表现说 :认为美术是心灵的表现。代表有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英国美学 家科林伍德。其影响波及西方近现代美术至 20
2、世纪美术的发展。克罗齐认为“艺术是幻象或直觉”,理论核心是直觉,把直觉与表现、创造、艺术和美看成是一种东西。科林伍德认为“当一件艺术品作为一种食物的创造仅仅在艺术家心灵中的时候,它已经被完美的创造出来了”。 无意识说 :认为美术是心灵的表现。代表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精神病理学家荣格,认为无意识说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情感的表现,而是本能无意识的表现。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是能借助创作使压抑的原始性本能欲望表现出来并转移到作品中去的人,而艺术创作则是艺术家原始 性本能欲望转化到一种新的方向上去的升华过程。 游戏说:认为美术是自由的游戏。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来的,由席勒加以系统化。仅仅从
3、主体去理解艺术,同客体、功利、实践与社会生活相割裂,片面不完整。 自娱说:认为美术是自我娱乐。最著名的是中国元代画家倪瓒的“自娱说”,某种程度上与西方的游戏说有想通之处,强调自由游戏,精神愉悦,但更重视画家的人品个性和绘画的笔墨形式。 ( 2) 从美术家与现实的关系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创作活动与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统一、互为依存的。主体是创作活动与审美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 创作与审美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所以,考察美术,既不能脱离主体,也不能脱离客体。 理念说 :认为美术是理念的感性表现,代表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柏拉图认为,现实是美术的直接根源,“理念”是
4、美术的最终根源;只有“理念”才是最高的真实,一切现实事物都是模仿“理念”的,而美术又是模仿现实的,因此美术离理念隔着三层,是理念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摹仿说 :认为美术是对现实的摹仿。认为美术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摹仿,实际上也就是承认艺术是对现实的反映。 巫术说:认为美术是对于巫术活动的摹仿。代表 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詹姆士、弗雷泽,认为艺术是一种巫术摹仿,是作为一种控制狩猎活动的手段发生的,目的是祈求狩猎成功。 ( 3) 从美术本体 形式解释美术。 20 世纪初到 50 年代,对美术作品的形式构成、艺术语言和物质媒介的研究,是西方美学的主要流向之一。现代形式主义美学的艺术本体论,
5、就是要用诸如色彩、线条、媒介、符号的等形式因素解释美术本质。 “有意味的形式”说 :这一理论是英国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和罗杰、弗莱提出并极力倡导。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是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作品的各部分、各因素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 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媒介说: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提出“艺术是媒介”的现代主义艺术命题。认为艺术的本质依赖于它所传达的媒介手段的能力,“媒介”就是作为物质性的颜色、线条和平面等。 情感符号说 :西方符号论美学对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本质的解释,代表德国恩斯特 .卡西尔和美
6、国苏珊 .朗格。认为“艺术确实是符号体系”。苏珊仅把艺术限制在情感形式上,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立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异质同构”说: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整体论、宇宙论、人类学、物理学场论和心理实验的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说明人的审美经验和解释美术的基本原理。试图跨越西方传统美学上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情感与外物的对立,在不同领域间建立一种“同构”。 2.马克思主义的美术本质解释 说 “本质”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美术的本质就是美术的根本性质,以及美术同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哲学、文学等的内部联系。首先宏观地确定它在社会历史中
7、的位置,把它看成一种社会现象、历史形象,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生产形 态,看做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能动的、审美的反映的产物;进而指出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最终科学地揭示了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的本质和它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3.美术的社会本质 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美术与政治、法律、宗教、文学相比较,又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它们在上层建筑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各以自己特殊的地位和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其次,它们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程度和方式也都不同。不同的经济基础上有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距离较近的关系密切,距离较远的关系关系疏离。 美术通过
8、“中间环节”与经济基础相联系,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既密切又有区别。 美术与政治 的关系。从社会历史来看,政治对于美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美术,而美术也通过政治基础的媒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美术与道德 的关系。道德能影响美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美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各个统治阶级的道德总要不同程度的影响美术家和他们的创作,使美术维护其道德规范进而维护其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美术反过来 又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美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
9、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美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美术与同样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哲学之间,也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1.美术与宗教的关系。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一定的历史时期相互影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对美术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的否定,限制美术的自由和独立,而美术也反映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 以影响。 2.美术与哲学。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美术产生影响,美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美学观总要指导和影响美术创作,而美术
10、创作又要反过来影响美学观的发展和形成。 4.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一种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地位,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紧密而特殊。 1.美术 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作为观念形态的美术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美术家只有在生活中汲取营养,真实的反映社会真诚的表现对生活的感受, 他的创作才有生命力。 2.美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是对社会生活中各领域、各种食物的全面的反映。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处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和审美理想。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
11、都能成为美术的表现领域和对象。这样美术家的创作就有了充分选择的自由和无限广阔的天地。 5.美术作为“艺术生产” 的实质和意义 美术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与创造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遍性,如自由、自觉、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相统一。但是作为“艺术生 产”,把人类活动的这些特点表现的更突出、更鲜明,并在改造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意识到的认识目的和审美目的。美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在审美创造中,美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一方面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精
12、神消费的产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 6.美术以 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 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活动,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1.美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所谓美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而美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就是人类对社会生活或对世界的一种认识的物化形态。从根源上看,美术及一切文学艺术都不是超然于现实而与社会生活隔绝的,的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的表现。我们说的反映”是指对世界的
13、“掌握”,是能动的,不是被动的。美术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是作为实践者或认识者的主体对社会生活能力认识的审美表现。 美术的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提炼、创造的实践过程。 2.美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美术是以特有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和认识世界的,这就不同于宗教的方式、哲学的方式等“掌握”世界的艺术的方式。( 1)美术与宗教的区别:在真实性这一点上,二者完全不同。宗教只需要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的反映世界。而真实性是美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至于形象性,虽有相似之处,但从本质上说宗教形象只是宗教观念的外化,是普遍观念的符号。宗教对象的
14、神显示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 们膜拜是只能感觉到压迫的力量,而作为美术对象的艺术形象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欣赏的同时也能认识到自身的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2)美术与哲学的区别:哲学在本质上是寻求真理的,要求真实的“掌握”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这点与美术相似,但是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与美术不同,美术具体可感、鲜明生动,哲学抽象。另外,哲学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美术作用于人们理智的同时,还强烈的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7.美术的 视觉形象性 美术与哲学等其他的社会形态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的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性 。 1.视觉形象性是美术的基本特征 。没有形象就
15、没有艺术,也不能称作文艺作品。但是美术较之文学、音乐等其他文艺形式,其形象性又有显著的特点,表现的更为突出、更为直接,这就是形象的直观性、确定性和可视性。美术表现形式绘画、雕塑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视觉形象,有确定的形式,是完全明晰的,可以直接为欣赏者的眼睛所把握,所以,视觉形象性是美术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特点。 2.视觉形象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美术的视觉形象是美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认识和创造的结果,同时又是观众的审美对象。任何美术作品都必须以感性的视觉形态呈现在欣赏者 面前,具体的、可感的而不是抽象的。美术的视觉形象不仅仅是它的感性形式或感性因素,它还必须以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深刻的理性内容,以
16、可感的现象表现深层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3.美术的视觉形象,是美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根源,又有主观意识作用,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一方面美术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是它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来源,另一方面又是美术家对生活的独特认识与评价,表现着美术家主观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 8.美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美术的视觉形象作为美术 家对社会生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成果,其中一个原因是它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它的能够感染人的力量,都是以真实性为基础的。因此,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美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1.美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再
17、现的真实 。美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既是说,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实际,这是再现性美术的基本要求和特征。“再现”指美术家再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表现手法偏重写实或逼真,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摹仿现实。再现性是美术史上的主要 倾向,其作品平易近人,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美术的再现是美术家将他所认识的客观现实,按照美的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充分表达和表现出来。 2.美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 表现的真实 。美术的真实性另外一层重要的含义即表现美术家主观世界的真实,即真实地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思想、情感、个
18、性、人生态度等。“表现”是指美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创作手法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经验习惯;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臆。 3.高度真实的视觉形象与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既关系到形象的真实性,又关系到形象的概括性,既关系到美术的认识本质,又关系到审美本质,是美术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艺术典型集中体现出美术的各种性质和主要特征。在美术中,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艺术典型不
19、但要表现出它所描绘的事物和人物的个性,还要体现出美术家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艺术典型的创造是优秀美术作品的标志。 9.美术的 审美本质 美术与美的关系非常密 切,美是美术作品的灵魂,审美是美术的核心本质。 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与现实诸关系的一种,指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的美学上的关系。人之所以要建立审美关系,还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的需要,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了自然界的规律和美的规律,并且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体并创造新的客体对象,是人的精神力量的体现。人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上“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感到满足喜悦,产生了美感。 2.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美术创
20、作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积极的审美认识和创造的活动,美术家作为审美主体,在实践中 发现和认识现实生活的美,经过主观审美意识的加工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即美术作品。相对于欣赏者来说,美术作品既是审美对象,又是新的审美客体,它的美作用于另外一些审美主体观众,从而引起观赏者的美感。不同条件下,审美的主体和客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客体的美是主体美感的根源,是美决定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在美术创作中,现实生活的美是美术家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根源;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美术作品的美是欣赏者美感的根源。 3.美术是美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首先,从美术与美术家的关系来看,美术是美术家创造出来的 精神产
21、品,是他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美术反映现实生活,通过美术家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生活的美,并且用物质手段将他的审美观念传达、表现出来。因此,美术本质上就是美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另外,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美术作品的产生,艺术美的创造,都离不开美术家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能动作用。美术是美术家为着审美的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一种自我表现。这种自我表现把美展示给观众,把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感悟生活的真理,得到审美享受。 10.美术的 审美 特征 ( 1)一般的审美性格,即特作为部门艺术 与其他门类艺术所共同具有的 审美特点
22、。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其审美性格区别于宗教、哲学等其他意识形态,即它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并以审美的手段生产产品、创作精神成果。具有四个特点:实践性与主体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形象性、情感性。这是美术的一般审美性格,也是一切文学艺术所共有的审美性格。( 2)它的特殊的审美个性,即它作为部门艺术 独具的或特别突出的 审美特点,与文学、音乐、舞蹈等门类都不相同。 1.形式美与形式感 ,是美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形 式美是美术的一个显著的审美特性,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具有直观性的视觉形式的美,是眼睛的对象。形式感则是由形式美所引起的美感。 2.技艺性与物质媒介性
23、 。美术创作的传达过程就需要技艺或技巧。美术的物质媒介是美术家审美认识和审美表现的桥梁,创作主体也是借物质媒介进行审美创造。 3.历史文化的积淀性 。美术家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审美意识也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产物。美术的历史文化积淀性,既关系到它的审美特征,又关系到它的历史本质。 4.独创性和首创性 。独创性是各个门类共同的审美品格。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 和独特的审美个性、作品的风格样式都应是他在审美实践中独特的发现和创造。正是美术具有审美独创性的特质,那些有独创性和首创性的作品才能成为艺术品,才具有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 11.美术与“时代精神” ( 1) 美术的 历史性 存在方
24、式包括两个方面: 美术作品的构成历史和美术作品在历史中实现其意义 。 1.美术作品的构成历史包括美术再现的历史性、美术表现的历史性和美术构造未来的历史性 。再现的历史性指在相当程度上展现了美术与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本质联系,这也决定了美术作品在历史上的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表现的历史性指作品表现了一个民族、团体 或个人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内心情感 他们的渴望、痛苦、冲突和喜悦。构造未来的历史性指美术以新的感知方式更改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从而直接书写历史、有效地构造未来。 2.美术作品在历史中实现其意义是指美术作品必须在历史中,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观众才能实现其意义 。 ( 2) 美术的时代风貌作为
25、一个群体、阶段性的存在方式,与“时代精神”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 时代精神”的渊源 。源自黑格尔的哲学和美学,“时代精神”是体现在历史中的决定精神。由于艺术被黑格尔理解为绝对精神的最初阶段,因此,不同时代艺术的差异即可被归结为不同时代精神显现 的差异。黑格尔据此把艺术史分为象征、古典、浪漫三个阶段。可以说,黑格尔对于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其具体结论,而在与他对艺术的风格和历史与“时代精神”紧密连接在一起。 2.美术 参与“时代精神”的创造 。真正的艺术作品,并不是对抽象的“时代精神”的反映,而是本身参与创造“时代精神”,这一点充分体现在艺术家所创造的新的感知方式之上。 3.“ 时代
26、精神”是历史性看待不同时代美术风格的一种方法 。除了指出“时代精神”意味着实现为形式和风格的时代内容之外,还意味着一种历史性地看待不同时代美术风格、样式的方法。因此,指出某 一时期和民资美术的“时代精神”,是以一种相对概括和抽象的方式为我们提供在不同时代或民族美术风格样式存在着差异的知识。 第二章 创作论 1.美术的本质 2.美术家的主体性特征 作为美术产品的创造者,美术家在其具体的美术活动中显示出充分的自主性,体现了他作为创造主体所应具有的独立人格。具体的说,主体性在于:他在全部的艺术思维过程中具有独立的、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识别、判断、理解、分析、吸收、批判和取舍的能力和自由;在整个创作过程
27、中顺应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充分利用自己的艺术技能最终创造出完美的美术作品。总之,美术家对自己的创造成 果拥有自主权。 1.美术家在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实际创作中的地位,具有 不可替代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 。以符合自身思维逻辑的观点、态度和倾向统摄着全过程,否则最终完成的作品就不是艺术家原本艺术意志的真诚体现,而是掺杂其他外部因素的扭曲产物。 2.美术家 主体意识和表现自我 。所谓主体意识,是美术家对自己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价值、地位的觉悟,对自己作为创作肢体地位的确认。表现自我是在主体意识明确的前提下,充分表达美术家本人内心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真实感受,通过艺术途径使之转述为视觉
28、的美术形象。 3.美术家的 创造意 识和创作个性 。所谓创造,是运用全新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方法表达出全新的艺术情感、形象和境界。没有一个明确的属于自己的艺术面貌就无法立足于美术创作领域,作为美术家存在的意义就有理由受到怀疑。因此,美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美术家对创造的可能途径和恰当的创作方法的选择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即按照美术家自己的艺术意志,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理想的创作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认识和情感。创作 个性与创造意识 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前者是后者的最终实现,后者则是前者的先导 。 3.美术家的修养 艺术天赋和专业技能 :社会分工使一部分精神产品生产者从其 他领域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美术生产。
29、天赋高于一般人,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更具理解力和接受力。专业技能必须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而要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就必须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 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审美观念就是人们在生活体验中按照自己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对外界分析、判断和关照,最后形成自己关于美的看法和态度。美术家的审美有他的特殊性,多以美术创造为目的。外界客观复杂的关于美的体验以及美术家主观上符合其气质禀赋的对美的偏向,共同形成了美术家关于美的总体看法和态度。艺术情趣是在审美观念确定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艺术 某一方面特殊效果的偏爱。作为严肃的美术家所必备的修养,审美观念和艺术趣味应当是进步和高尚的,这样美术作品才会有价值。 文
30、化素质和思想修养:文化素质是艺术创作所要求的,首先是与美术相关和相近的知识,如舞蹈、音乐等,其次是实际创作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学科或门类的专业知识,如文学、历史等。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会有助于美术家思想水平的提高。 生活体验与艺术实践:体验生活的必要性和意义由艺术创作的特性所决定,美术家生活体验的广度和深度与艺术实践有直接关系。 4.美术创作的主要环节 美术创作 是美术家审美意识与审美情感的表现,是一 种复杂的精神生活和生产制作活动,包括相互依存、互为表里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构思;二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化,传达。 构思活动 :是美术家
31、对于他生活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从根本上说,美术家必须到生活这一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诸多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构思分三个环节: 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到美的发现;内心视象的酝酿,审美意象的形成。 1.对生活观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构思实际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而一切认识都要从实践开始,通过眼睛获取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认识时,实际上已经开始构思活动。 2.美术家在审美认识的理性阶段,思维活动阶段,始终伴随着生动的个别现象,通过审美意识的初步加工,想成一种形象,“内心视象”,即存在美术家内心之中的视觉形象。既保留了个别现象的生动性和具体性,又比生活中的个别现象更加鲜明、概括。美术创作是创作主体为
32、着美的目的而进行的审美创造,美术家的审美意志会不断对生活中的“个别”进行分析、综合、概括、集中,进行典型化,最后创造出一个充分体现一般的“个别”。审美意象的形成标志着构思活动的完成,并最终通过美术家的运用表现手段把它传达出来。 传达活动 :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美术家运用物质材料和技艺手段,表现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和认识成果 审美意象。从构思到传达就是美术家对自己头脑的审美意象不断加工改造,使之不断明确化、完善化,并获得物质的存在方式,从而完成整个创作的过程。 5.创作方法 指美术家进行美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地观察表现生活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某种艺术思想在创作上的体现,指整个创作过程和创作活
33、动中最一般的原则。首先是关于艺术认识的方法,继而是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受一定造型手段和物质媒介材料的制约。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是美术 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创作方法之一,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包容性。基本原则是强调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认为美术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审美认识表现,是对社会生活作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审美意象和评价表现出来。重视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美、发现美、认识美和表现美;也不回避丑,敢于正视,从而揭示生活本质和历史的必然。一般采用写实的方法,注重细节真实,通过典型化手段揭示生活的真理。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基本原则是,按照理想中认为应该如此的样子描绘
34、生活,即理想的描写对象或描写理想化的对象。善于表现 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更多的使用想象和象征的手法塑造形象,注重色彩和情感的表现。 古典主义: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产生的一种创作方法或艺术思想。它的主要原则是,要求美术创作忠于自然又合乎理想,强调复古,主张模仿古希腊、罗马的艺术风格,有较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甚至采用古代题材表现美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创作上有许多严格的规定和“法则”。 自然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法国,原则是追求现象的真实,不要求典型化,以生物学和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自然、社会和人。 6.形象思维 是美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 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
35、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作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具有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逻辑性和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形象性:始终以具体可感的事物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艺术家在积累生活素材阶段接触、感知的活生生的现象,引起艺术家的情感激动,触发艺术家的创作动机。 想象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形象思维就是一种创造性想象。没有艺术想象就没有形象思维活动,也就没有比较完善是艺术意象的产生。想象是形象思维的手段,艺术创作必然凭借想象进行。 情感性:情感性指在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正是 在强大的情感的推动作用下,艺术家才能兴奋而激烈地把想象和创造推向高潮。 逻辑性:形象思维必须符合思维的一般规律,具有分析
36、、综合、抽象、具象的作用,具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手段,也具有普遍化、集中化的概括作用。 审美性:艺术活动是以审美产品的创造为目的,所以形象思维必须本着艺术美的原则和规律去构思艺术意象。 另外,形象思维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创造性思维,不仅通过艺术想象构思出艺术意象,同时还表现出思维主体的独特个性、独特发现和独特创造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7.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 优秀作品构 成要素包括 内容与形式 两方面,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内容 :美术家在美术作品中表现出来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就是内容,包含客观和主观因素,前者指经过美术家加工改变的现实生活,后者指在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
37、美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认识、感受、评价、爱憎感情等,即主题。 题材 :是美术家审美的认识生活的过程,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在作品中描写一定的现实生活。 主题 :美术家在作品中对题材及其意义的认识、评价、态度和情感等,属于内容的主观因素。主题是最重要的东西,通常称作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 。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题材处于现实生活与主题之间的中间环节,既包含现实生活的内容及其意义,又体现作品的主题。另外,主题思想是通过具体生动的题材和形象体现出来的,它们渗透在作品的情节、场景、形象等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中。 形式 :形式就是内容存在的方式,即作品的组织结构和一定的物
38、质材料、艺术语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态。包含两种基本因素:一是作品内容诸因素的组织结构,即在一定主题的指导下,把题材等各种因素组织起来的内部结构,即组织结构;二是形象的外观,即作品形象呈现于感官面前的那种形式,或者说运用的物质材料使内 容获得物质外壳的外在形态,即艺术语言。 组织结构:从整体结构把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内容向存在的方式推移的第一步。首先,结构是为主题思想服务的。其次,组织结构也要服从题材的内在需要。题材有大小之分,结构也有简繁、大小之别。结构也应体现美术家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追求。美术作品的语言:美术语言指在美术中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表现手段。语言是内容向外推移的第二部,可以使内容更
39、具体化、物态化。最低层面是与美术相关的物质材料,其特定的物质特性构成美术语言的生理与心理基础。其次是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的抽象的“词汇”,如色彩冷暖 、明暗的深浅、笔墨的浓淡、笔触的厚薄等。第三个层面是“形象词汇”,分为抽象形态如三角、圆形等和具体形态如人物、山水等。从整体性来看,只有参与到作品中才有确定的意义。 8.风格 的形成和类型 风格指美术作品呈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和风貌,亦作者的艺术独创性。它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更为深刻、更为本质性的时代、民族及美术家个人的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某一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就是其作品的基本特征和风貌体现出来的,一个群体或流派则是共
40、有的特征和风貌。风格是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 准的标志,既有鲜明多样性特点,又有民族和时代特色。 形成:是在学习和长期探索中自然形成的,一旦形成所有作品便都具有这种风格的共同性。形成受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等,决定于创作个体。 类型:简约与繁丰,严谨与疏放,平朴与诡异,静止与运动。 9.美术作品的 商业属性 1.商业属性即它作为劳动产品和交换物双重属性的统一,当它进入市场进行交换时,它就具有了商业属性。 2.美术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作为审美鉴赏的对象是精神产物具有特殊使用价值。在生产过程和接受过程中,会受到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和流行风尚的影响。 所以,艺术价值在
41、艺术市场的交换过程不一定能够真正实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间范围内价值与价格的背离可能相当严重。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商品之间的矛盾主要来自买方的审美趣味、审美价值与艺术探索及艺术作为精神产品之间的矛盾。 3.商品属性不是其本身具有的,而是在市场经济中被附加的外在属性。从根本上讲,作品的实质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精神产品,其真正的内在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艺术性或精神价值,而不是它表面的商业经济价值。 10.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首先是情景交融,即艺术家将情感倾注到对象中,成为一种客观化的情感,即移情于 景,借物抒情;同时思想、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与客观静物融合,也就是情与理的结合。由此,作品整
42、体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的特点,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艺术境界。 格调 :作品的属性。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表现,有高下雅俗之分。高雅的一般内容健康、思想深刻,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并能体现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独特的艺术风貌只有与崇高的格调统一起来才能产生优秀作品。 艺术美 :艺术作品的美,有创作主体 的审美意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作品的美。是现实美的反映、深化和升华,是美的高级形态,具有比现实美更高的审美价值,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具
43、有超越现实生活的永恒性、普遍性、感染力以及高于生活的创造性等特征。 形式感 第三章 接受论 1.美术接受 的本质与特征 ( 1)美术接受是构成美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美术之所以为美术根本原因是因为它与美术接受和消费联系在一起,创作主体和作品和消费主体构成了特定的对象性关系。美术接受和消费在其现实性上是美术活动的完成。美术接受与消 费在潜在的意义上同时是整个美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美术的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美术生产活动之中。( 2)接受方式不同,作品呈现出来的性质则不一样。当美术作为一种对象存在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接受,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等这些带有倾向性、目的性、概念性的因素必然参与进
44、来。( 3)美术接受是美术返回社会的必由之路。美术作为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形式。但美术家并不单纯为反映生活而去创作,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通过反映情况来干预、参与,甚至重新建构我们的社会生活。美术返回社会生活就在于美术接受和 消费的形式中,美术的接受与消费使美术重返社会生活还表现在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构造新的社会生活上。 2.美术接受是一个 无限创造的过程 ( 1)美术作品负载着主体给予它的意义,具有符号功能,同时它的思想和观念已被物化在相应的物质媒材上而具有客观性。这就意味着美术作品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能面对不同地域的接受者,能够超越时空面对无限的接受者。(
45、 2)对美术作品接受的无限创造过程还在于作品本身结构的召唤性特征。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层面,人物、情节、题材等原始含义都会有所改变,这样就使空白点和不确定点越来越多。同时接 受者的思路的不同又使意义产生无限组合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接受者去填补、想象和创造。( 3)历史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一个先后相继、不断向前不可逆的过程,在形态上还是由先后之间的差异区别变化和不同所构成的。不同历史中的接受主体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而有所创造;不停历史时代的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接受者在接受作品时,虽然是直接面对作品观赏的,但在他的观念中已经注入了不同时代的接受者对作品的评价,而新的评价也
46、是在前人的评价和阐释的基础上产生的;无限性也表现在个体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和社会群体接受的共时 性组合上。同一作品会随着接受者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开拓新的视野的成长过程而获得新的含义,从社会群体接受角度看,个人在气质、思想、修养等方面的差异也使作品在同一时代中呈现出无限丰富的意义。 3.美术批评 以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现象所做的理论分析或价值判断。是美术接受的深化,是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的方式揭示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沟通、协调创作与欣赏的关系,以提高美术创作质量和社会艺术欣赏水准。美术批评的对象和立论依据为美术作品和美术实践,遵循美术自身特点和规律
47、,深刻 地感受和准确地把握作品,成为美术批评的出发点。 作用 :美术批评的对象主要是作品,这意味着美术批评自身就是美术接受的一种方式,是美术接受活动的一个层次,与欣赏性的接受方式和层次有很大的区别。( 1)对美术作品欣赏性的接受方式主要是一种直觉性、主观性和享乐性都较强的接受方式。批评性的接受方式则主要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必须从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重建作品的内部各因素,以及作品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艺术史之间的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分析作品意义和价值,作品的得 失、艺术特征以及包含的艺术规律等问题。( 2)批评式的接受是建立在欣赏性的接受
48、基础上,是欣赏式接受方式的深化,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特征。因此批评式的美术也反作用于美术创作和欣赏性的接受方式,成为调节美术创作和大众接受之间的中介力量。 在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的作用 ,从美术家角度看,通过合法的中介环节,美术展览馆、画廊等才能与广大接受者见面,美术批评就是在一定的艺术水平和思想内涵上对美术作品进行严格选择,把符合要求的作品介绍给观众。从接受者角度看,美术批评通过对作品的审美价值、思想意义、风格 特征、艺术手法等各个方面的阐释,给接受者理论上的指导,从而使其有效的理解、感受和体验美术作品; 通过批评来影响美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影响美术的接受 。美术评论
49、不仅能对欣赏性的接受给以理论上的指导,也会对美术家的创作起到调节作用。美术评论对创作的调节作用还 体现在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 这一方面。创作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给广大接受者提供精神食粮,因此作品的社会效果就成为调节美术创作的巨大力量。另外,美术批评也会对作品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考察,以此来调节、引导美术家的创作。 4.美术的 社会功能 ( 1) 认识功能。美术作品往往通过 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欣赏者从不同的美术作品中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从而认识真理、认识历史、认识现实,这就是认识功能。( 2)教育功能。美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反映现实,而且还对现实生活做出评价,由此提出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表达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体验和感悟。在作品中,形象与观念应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从整体和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教育功能体现在它能使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他人与自我采取的一种伦理态度。这种态度首先意味着对人类社会中美好的事物与正义的事业的热爱,对进步 的信仰,对真理的追求;其次,这种态度包括对生命的崇敬、苦难的同情,对罪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