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75341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纲要 导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二是指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三是指共产主义的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思想体系,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所以又称为马克思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从广义上说,它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个 思想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从狭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是专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的特点: 一是彻底的革命性;二是严密的科

2、学性;三是直接的现实性;四是发展的开放性。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即研究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并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包括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 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就是指研究无产阶级运动同以往的运动的质的区别、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即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而不是其他阶级的运动。这即指研究这一斗争的阶级性、阶段性和特殊性。 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条件,就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正确途径和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

3、会制度的条件和途径。包括经济的和政治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客观的和主观的、国内的和国际的等等。 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般目的,就要研究无 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近目标和最终结果。 三、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和归宿。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问题和实质来看,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之点和精髓。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作用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行动纲领和胜利的旗帜。 四、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

4、论和实践意义 (一)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二)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革命事业的需要; (三)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区分真假社会主义。 (四)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以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 五、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 2 (一)要有积极、认真、自觉的学习态度 (二)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坚持和发 展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 19 世纪 40 年

5、代,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 17 世纪和 18 世纪,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在棉织、采矿、冶金、制盐、玻璃等行业中迅速兴起。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也同时发展起来,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二)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独立政治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阶级基础和政治条件; (三) 19 世纪 30、 40 年代自 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的、主要的思想来源,是 19 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发

6、端 (一)柏拉图的理想国(公元前 386 年) 1、乌托邦社会 由哲学王统治,监国者、武士、工 匠三个等级构成的理想国家。 2、实行 “ 共产 ” 、 “ 公妻 ” 的等级制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 1617 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家庭 手工业时期 代表人物:托马斯 .莫尔 (1478-1535) 著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又有趣的金书(乌托邦) 康帕内拉( 1568-1639):著太阳城 康帕内拉假借一个游历者的见闻,用对话录的体裁,描绘了一个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的大同世界。同时,他也对意大利的现实社会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这两本书开

7、创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独自提出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公有制社会制度设想,但未形成派别,未付绪实践。 (三)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18 世纪的手工工场时期 摩莱里( 17201780) : 著自然法典 马布利( 17091785):著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著作开始摆脱纯粹的文学虚构幻想,开始采取法律条文的形式把他们的理想社会法律化、制度化。 代表人物:法国人圣西门 (17601825)傅立叶( 17721837)英国人欧文( 17711858) 他们已经不再采取虚幻的文学描写形式 ,也不采用细致的法律规定的形式 ,而是采用详尽的理论论证的形式 ,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

8、 ,塑造了未来理想社会的模式。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们为 “ 第一批社会主义者 ” 。 空想 社会主义的主要贡献: 1、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 义制度; 3 2、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 主张和天才设想;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要缺陷: 1、他们不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认为 “ 理性 ” 可以改变资本主义的弊病; 2、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指出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否定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 19 世纪 30、 40 年代,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思想材料已经具备,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 了当时的阶级斗争

9、和科学研究的实践,总结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概括了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两块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首先,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唯心史观的局限性,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科学社会主义抛弃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英雄史观,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扬弃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改良主义说教,并使自己建立 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10、,发现的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特殊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进而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第一,剩余价值学说,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露了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的本质。 第二,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找到了实现社会变革的社会力量。 第三,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 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得到重大发展的阶段,即 19世纪 40 年代底到下半世纪 欧洲发生了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和 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各国无产阶级建立了第一、第二国际。 世界上第一个民族范围内的无产阶级

11、政党 德国社会民主党于 1869 年诞生。七、八十年代,一大批社会主义政党在欧美各国相继建立。 二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阶段,即 20 世纪初到现在 这个阶段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时期 第二个时期为多国胜利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向多种模式发展 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深入地分析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阐明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书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了共产主义条件下异化的克服,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马克思在 1845 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2、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4 系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物质 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揭示了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认识,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 共产党宣言是对马克思主义首次完整、系统的表述。首先,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其次,深刻阐述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并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再次,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路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纲领。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伟大纲领。 马克思在 185

13、7 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指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并科学地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特殊劳动和一般劳动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趋势,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必然性。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变革、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建立 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主义政党,坚持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

14、进行无产阶级革命,通过各种革命形式(暴力的或和平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合作,互相支援;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教育、科学和文化,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建成共产主义。 第二章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一、 列宁主义的诞生及其革命理论 列宁主义是 “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矛盾,深刻地提

15、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创造性地回答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创立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列宁于 1894 年写的什么是 “ 人民之友 ” 以及他们是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比较系统地说明了俄国革命发展的道路问题。 1899 年 3 月,列宁发表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对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 析。 1902 年和 1904 年先后写的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05 年 7 月写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策略基础。 1909 年 5 月,列宁发表的唯物主义

16、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彻底地批驳了俄国经验批判主义者的主观唯心主义,捍卫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哲学基础。以上著作的发表,使列宁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成为比较完备的学说,也表明列宁主义开始形成。 1914 年后,列宁运用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创造性地回答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创立了帝国5 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其主要内容涉及: 第一,关于帝国主义时代; 列宁在 1916 年 7 月写成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总结了自马克思资本论出版半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

17、的新情况,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特征,揭示了帝国主义形成、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 第二,关于战争与和平 列宁从 1914 年 8 月所写的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国际的 破产、社会主义与战争等著作,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与策略。 第三,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 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写了论民族自决权、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等文章,提出 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殖民地问题。 第四 ,关于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在分析了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状况而得出的

18、科学结论。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及其历史影响 (一 )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二)十月革命开辟了民族解放的新纪元 (三)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的彻底破产,也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和马列主义政党的建立 三、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列宁模式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国内贸易国有化 2、余粮收集制 3、产品配给制 4、劳动义务制 5、全部工业国有化 1、以粮食税代替战时在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允许税后粮食自由买卖。 2、允许私有商和私有资本家一定范围的贸易自由,手工业品和小工业品可以 上市买卖。 3、将一部分收归国有

19、的小工厂还给私人。 4、颁布租让法令。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一些小型企业出租给合作社、机关以及私;,将一些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 5、关于工业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也都作了新的规定。 新经济政策 (二)列宁模式 “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 四、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一)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集中 高度集中 ( 3)经济调节体系主要靠行政手段,用党和政府发布命令、决议的办法管理经济; ( 4)实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体系和以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为序的国民经济体系。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经验教训 1、主要成就: 第一,苏联按斯大林模式在人类历史上建成

20、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第二,实现了工业的高速度发展 6 第三,实现了工业化和集体化 第四,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五、社会建设卓有成效 第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与改革的理论、实践 ( 1)欧洲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 冷战的爆发 乔治 .凯南的八千字电文和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 ( 2)亚洲的朝鲜战争 ( 3)亚洲的越南战争 2、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 ( 2)苏阿冲突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第二次分裂 ( 3)苏中冲突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第三次分裂 ( 4)中阿冲突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第四次分裂 ( 5)越柬、中越冲突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第五次

21、分裂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 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程 (一)南斯拉夫的改革 1、经济上 ( 1)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 ( 2)实行社会计划体制 ( 3)实行按劳动成果分配 2、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 ( 1)实行代表团议会制 ( 2)实行集体领导制和干部轮换制 ( 3)实行精简 机构和人员 ( 4)实行党政分开和限制兼职 ( 5)实行以法制国 3、成绩 ( 1)使社会主义民主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保证了国家政治的独立和长期稳定; ( 2)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4、弊端 ( 1)管理体制过于分散,政治上民族主义有所抬头; ( 2)经济上缺乏协调平衡,国家的经济职能薄弱。 (二)东欧

22、其他国家的改革 1、第一次改期浪潮出现在 50 年代中期,波兰、匈牙利比较突出。 2、第二次改期浪潮出现在 60 年代中期,捷克斯洛伐克是代表。 3、第三次改期浪潮从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开始,遍及东欧各国。 (四 )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1、改革的基本内容 ( 1)改变经济管理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下放权力,妥善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 2)改期计划体制,正确处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7 ( 3)加强经济核算,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 ( 4)改革劳动工资制度,克服事实上存在的平均主义,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2、改革理论的突破

23、 ( 1)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与模式化问题 ( 2)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 ( 3)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问题 ( 4)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 价值规律作用、计划与市场的相互关系问题 ( 5)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理论问题 (三)苏联的改革 1、第一阶段是赫鲁晓夫时期。 (1)政治体制的改革 党政最高领导职务分开 ; 实行集体领导原则,一切重大问题都由集体讨论决定 ; 定期召开党代会 ; 实行班干部更新制度 ,克服干部终身制 ; 缩小内务部权限 ,恢复和扩大检查院、法院权利。 ( 2)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农业管理体制: 调整生产结构,增加对农业投资; 大量开垦荒地,扩大播种面积;

24、 降低农庄的农业税,取消农庄欠国家的旧债,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扶植和鼓励 个人副业的发展。 2、第二阶段是勃列日涅夫时期 新经济体制改革: (1)扩大企业自主权; (2)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3)改进国家、企业、个人三者间收入分配办法、提高企业的利润留成比例,设立经济刺激资金,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3、第三阶段是从安德罗波夫到戈尔巴乔夫时期 安德罗波夫时期 ( 1)整顿劳动纪律和计划纪律; ( 2)扩大企业计划和经营管理的自主权; ( 3)在工业生产中普遍推广承包制,并在农业中放宽政策,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 ( 4)积极采取加 速科技进步的措施。 契尔年科、戈

25、尔巴乔夫时期 ( 1)改组国家计委,使其成为真正摆脱日常事务的经济参谋部; ( 2)进一步完善经济管理的组织形式,建立跨部门的综合体,向两极管理体制过渡; ( 3)坚决扩大联合公司和企业独立自主的范围,提高他们取得最大最终成果所负的责任; ( 4)把部门经济管理与地方经济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 ( 5)在农业中进一步完善农工综合体,在农村中更加广泛地推广家庭承包制。 三、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8 (一)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 1、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 2、实 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3、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二)东欧各国

26、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和错误 1、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2、农业长期滞后; 3、沉重的债务负担; 4、人民生活提高缓慢 5、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 6、思想上的 “ 左 ” 倾教条主义 四、苏东各国剧变的经验教训 (一)苏东剧变的原因 1、外部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 “ 和平演变 ” 战略,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起了催化和促进作用 ( 1)利用经济手段,诱压兼施; ( 2)利用所谓 “ 人权 ” 、 “ 人员自由往来 ” 等问题干涉苏东国家内政 ( 3)利用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介,灌输西方价值观,左右苏东国家的舆论导向,煽动反社会主义情绪; 2、内部原因是: 苏东国家执政的共产

27、党在改革中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方向,削弱乃至取消共产党的领导,从而诱发了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全面危机。 ( 1)改变党的性质和作用,放弃和取消党的领导,是造成国家大乱、局势失控的关键; ( 2)思想混乱引起了社会混乱; ( 3)迷恋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发政治动荡; ( 4)党内官僚特权引发民愤; ( 5)经济长期搞不好,动摇了群众对 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 1、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探索符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决不能超越历史

28、发展阶段; 3、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唯一途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对外开放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确对待和认识资本主义; 4、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的政治路线,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保持同工人阶级及劳动人民的密切联系。 第 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飞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历史进程 9 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由于思想理论准备不足 ,先后在党内出现过四次机会主义错误

29、。 在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共产国际错误思想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内形成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1927 年底,中国 共产党内出现了以瞿秋白为代表的第一次 “ 左 ” 倾错误。此后,在 1930年和 1931 年至 1934 年连续出现了以李立三和王明为代表的第二、三次 “ 左 ” 倾冒险主义错误。 反对本本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表现 1、 内容上,在应用马列主义原理 时,使之在其每一表现形式中带有中国特色,使马列主义中国化。 2、形式上,运用民族化的形式和大众化的语言来表达马列主义理论,使之具有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

30、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政治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 “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 的特点,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两类矛盾 毛泽东指出, “ 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 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

31、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3、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外交原则 ( 1)外交方针 “ 另起炉灶 ” :即不受过去任何屈辱外交传统束缚,建立起新中国的新的外交关系。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即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然后再视其是否与我友好而决定是否把他们当作客人请进来。 “ 一边倒 ” :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外交方略 (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四)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1、经济上: “ 一大二公三纯 ” 的社会主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政治上: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 不断革命论和 “ 文化大革命 ” 庐山会议与反 “ 右倾 ” 3、文化上:纯洁的社会主义 对传统社会

32、主义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资产10 阶级的矛盾,表现在公有化程度还不够高。 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完全清楚。提出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企图通过强化阶级斗争,大搞群众运动来建设社会主义。 忽略了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要求它一诞生就成为纯粹、高级、理想的形态。在认识在把所有制的 “ 一大二公 三纯 ” 、经济运行机制上的计划经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政治上片面强调专政、思想上片面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而没有一心一意致力于发展生产力。 对社会主义在认识上没有 “ 完全搞清楚 ” 的根源 对社会主义在认识上没有

33、 “ 完全搞清楚 ” 的原因 多年来,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存在着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 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 对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飞跃 的历史经验并借鉴 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 (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 (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

34、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 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 9)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的创造性构想。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破除和纠正了长期存在的对社会主义不正确的理解 3、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 4、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越大越公越纯就是社会主义的观点; 5、改 变了认为只有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 6、克服了认为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观念。认为这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 1、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生产力、人、文化的历史与时代的要求。从 “ 三个代表 ” 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关系来看,它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2、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的现实意义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立足国内、国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实际,在深刻总结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