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途径.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3701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途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途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途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途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途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途径摘 要: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无论是从大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对大学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的传承均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培育途径包括五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保证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方向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证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科学性;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营造良好的培育环境;正确处理政府和学校的关系,保证工科院校大学的独立性;加强学校自身建设,形成工科院校大学精神。 关键词:工科院校;大学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40-02 一、培育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工科

2、院校自身健康、科学地发展 自 1999 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从不到 700 万人增加到 2 979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原来的不到 10%增加到 24.2%,已经进入了国际上公认的大众化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大学生在校人数激增、学校规模扩大,工科院校进入发展的新时期。此时工科院校自身如何健康、科学地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新时期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为其健康、科学地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二)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回顾过去的一千年,可以看出,哪里有第一流的大学兴起,不用多长时间,这所大学所在的国家就会变成世界上领先的国家。公元 110

3、0 年左右,在意大利半岛上有了近代最早的大学,最早的资本主义经济也兴起于此。当 13、14 世纪,大学在英国兴起,有了牛津和剑桥后,英国很快有了工业革命。到 19 世纪,当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在德国兴起的时候,德国很快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先国家。当欧洲现代大学的理念传到美国,美国办起了哈佛、耶鲁、麻省后成为整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的兴起带来大国的崛起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工科院校形成蓬勃发展之势,而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为经济社会和国家的和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同时能更好地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而更快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实现中

4、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有利于突出民族特点,弘扬民族精神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作为民族历史的凝聚,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现实存在的必然依据,也是一个民族实现发展的必然依据。 “只有这种具体的精神,推动那个民族一切的行动和方向”2。而难以脱离民族性的大学精神往往要在民族精神已经凝聚的基础上加以凝聚3。因此,培育工科院校的大学精神,能够很好地弘扬民族精神。 (四)有利于突出时代特色,弘扬时代精神 3所谓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

5、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全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离不开时代精神。大学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和倡导者。然而,我国的大学精神并没有因两千多年历史的积淀越发的厚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成为大学发展的方向,大学的学术氛围越来越淡,大学精神正在慢慢褪色。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有利于突出时代特色,弘扬时代精神。 二、培育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途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保证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方向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必

6、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形成全校师生思想和行为的价值取向,保证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方向性。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大学精神建设中明确方向。第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 ”4只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第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4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大学精神是大学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大学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7、必须体现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形成独立自强的精神品格,这才是工科院校大学精神培育之所在。第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解决的是人们的行为规范问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形成良好校园风气,培育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才能形成和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证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科学性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保其发展的科学性。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国当前的根本任务。作为生产力组成要素之一的生产者,是科学发展观指向的人的因素。提高生产者的创新能力,培育

8、生产者的价值理性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发展。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摇篮的工科院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育大学精神,使其既体现工具理性,又体现价值理性,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健康发展的大学人。 (三)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营造良好的培育环境 由于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有些学生和家长认为大学生已经不是稀缺人力资源,靠学历找工作已经没有优势,没有学历更没有出路,先混个文凭再做打算;学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等方面更是以盈利为目的。当今时代,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世界发展的动力已经转向主要依赖人力资本,人才成为最宝贵的资源,脑力劳动在劳动形态中的地

9、位和5作用越来越突出。摒弃“唯就业说” 、 “唯毕业说” 、 “唯文凭论” 、 “唯赢利论”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作的方针,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有利于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 (四)正确处理政府和学校的关系,保证工科院校大学的独立性 我国当前的大学教育中,政府在学校设置、校长任命、课程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都有较大力度的参与和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指出: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学校应该坚持和争取更多的

10、办学自主权。政府对学校教育应该实现有限度的参与和管理,尤其在学校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的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及学业评价等方面。大学应该保持其独立性和学术研究的自由5。只有这样,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工科院校,才能培育出独立自由的大学精神。 (五)加强学校自身建设,形成工科院校大学精神 1.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等学校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形成工科院校大学精神 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等引导学校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发挥工科院校大学精神顶层设计作用。纵观古今中外大学的功能与发展情况,大学的功能无外乎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等直接决定大学功能

11、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方向,大学精神也就蕴含其中。加强学校自身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等精神层6面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功能,形成工科院校大学精神。 2.学校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运行引导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 学校的组织机构是学校各项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与引导者。由于组织机构的职能因素,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和行政活动都在组织机构的组织、规范与引导下开展和进行。学校的机构设置和制度直接和大学精神的培育有密切的联系。第一,物质层面。学校由一系列的教学设施组成。摒弃一些学校过度追求华丽的学校场所的做法,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充满活力和富有想象的校园环境,给予生活其中的成员以自由感和创造的冲动。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利于培

12、育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第二,制度层面。教育家杨东平说:“人才辈出,大师云集,主要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策能够催化出来的。 ”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例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教授治校的观点,将教授治学的学术精神融入学校的管理,学校就会充满学术氛围而不是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3.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工科院校大学精神 教学活动是学校的核心活动,是大学精神在人员方面的直接体现。大学人的精神风貌和日常活动体现和丰富着大学精神。第一,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精神能动的直接体现者和丰富者。学校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活动是对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检验和丰富着大学精神。第二,教学活动

13、的平台呈现大学精神。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无论是理论课堂,还是实践活动,教学活动是大学精神得以实施的平台。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传递大学精神,学生在学知识、增能力的过7程中呈现大学精神,两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交流能够丰富大学精神,正所谓教学相长。第三,教学活动的评价呈现大学精神。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并将是否体现大学精神的内容作为评价标准来呈现大学精神。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将公益劳动作为一种实践教学的形式。通过公益劳动,学生们将校园中的指定区域进行清洁并赋予一定的人文气息,既营造了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又突出了人的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彰显了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同时,这种评价方式也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庞晋伟.崇善的大学D.南京:东南大学,2006:12. 2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72. 3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52. 4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5杜方敏.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2, (6):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