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孟子礼学思想刍议【摘要】孟子在谈礼时提出了“礼”是人禽的分际,还更为深入地阐述了敬的学说,在辨析“礼”时,又提出了“非礼之礼”之说,他的礼学思想强调人的理性、感情同一,将礼内化为一种源于内心的情感心理,超越感性的先验本体与感性心理的统一。 【关键词】人禽分际;非礼之礼 “礼”起源很早,一般认为,它起源于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孟子生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古代氏族社会生活中各种“礼”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在一定层面上规范着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 一、孟子礼学思想的主要方面 孟子一生致力于礼学思想的研究。首先,他从人禽之别的角度,提出礼是人禽的分际,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
2、别的标志之一;其次,孟子的礼学思想着重强调了“敬”这一学说,他认为敬不仅是礼的根本精神,而且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一)礼是人与禽之区别 孟子认为礼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文化规范,它将人与禽从根本上做了区分。孟子日:“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在这里孟子强调的教,指的就是礼乐文化,也就是“礼” 。在孟子看来, “礼”产生于远古时代圣人对人的自然状态的忧虑,人与动物根2本的区别在于就是在群体生活中,人能自然而然地结成五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从而,也就有了礼文化的出现。 其实,在人禽之别方面,孟子从“类”的属性人手,认为
3、人作为一个统一的物类是有共性的,这中共性在于,一体貌相似(例如所谓“天下之足同” ) ,二感觉相同,三心对理和义的认同,这也是人性中最至关重要的一点,能否保持它的本色是人与自在人的差别,也是圣人与凡人的区别。 (二)关于“敬”的阐述 “敬”是礼的根本精神,这是千百年来治礼、行礼者的共识,敬是一种发自内心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与敬意。 孟子敬的学说中,包含了上和下两种结构关系差异,换言之也就是“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可以看到出,孟子在礼学中所要求的敬,并不是一个人单一的义务,反过来,同时要求上与下之间应该共同遵守这一准则。在孟子看来,一个人是否值得尊重,应该以
4、权力、德性、年龄等因素为前提条件,但是孟子突破了传统礼学中尊者、长者对“敬”的垄断,这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三) “非礼之礼” 孟子认为“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孟子的这一思想很深刻,见解独特,但往往被忽略。在孟子的礼学思想中,他始终强调礼的内容大于礼的形式,他拒绝因为礼的形式而抛弃礼的实质内容。当礼的3内容与形式发生冲突时,我们不能一味的固守礼的形式,而抛弃礼的内容,因为礼的内容是大于形式的。 二、孟子礼学思想的独特之处 孟子礼学思想的独特之处首先就在于:他从心性论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将礼安顿在心性里,将礼内化于心,认为礼是源于人的内心的,对礼进行了内化;其次,他
5、分析了人的理性、感情,强调人的理性与感情是同一的,这也是他首先提出的独特思想之一。 (一)对礼的内化 孟子提出主体的心,以心言仁义礼智,赋予心道德实践中的创造作用,这便决定了他主要是从主体心来统一内外关系,论证仁义礼智内在说的。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制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四端于我者,智皆阔而充之矣。 ”在这里,孟子把礼归于辞让之心。为了寻求仁义礼智的本源和存在处,孟子一方面以仁来界定一个的人心本质,曰:“仁,人心也” ,另一方面把他把人的心分为
6、潜在的“四心” ,将思维器官心灵道德化。认定仁义礼智分别发端于“四心” ,推导出“仁义礼智根于心”的逻辑推论。 (二)对人的理性、感情同一方面的强调 孟子强调的“人的理性、感情同一”这一独特思想,也大大的加剧了人的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他认为,世间的权势与士人德性是可以并驾齐驱的。正是在这种士人独立意识有一定觉醒的背景下,孟子对古礼4中“士不见诸侯义”做了多方面的阐发。因而,从人的理性、感情同一这方面来说,新时代的独立意识也被孟子打扮成了古有的礼制。 三、孟子礼学思想的评价 孟子的礼学思想虽不是其思想中重要的方面,但孟子是一位精通礼的思想家,他的礼学思想为僵化的等级性礼学注入了新的内容,仍有让人
7、无法忽视的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人本身的价值 孟子这种纳礼于心的思维也昭示了儒学大致的发展方向,被宋明儒学所重。在“工具理性”盛行的今天,物欲横流,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往往会迷失自我,忘了人本身存在的价值。这时,这种思想更显得尤为重要,显示出独有的生命力。人成为制礼行礼的主体,人本身的价值得到了重视和提升。 (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强调“恭敬之心” 、 “志” 在孟子的礼学思想中,他提出“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恭敬之心是礼的内核,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有“志” ,也就是要有诚心。这见解无论是在当时的时代还是在现今都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对人的尊敬不能只看表面的“倪仰周旋威仪” ,人与人的交往也不能只靠表面礼尚往来的形式,对人的尊敬需要发自内心,和人的交往也要发自内心,这样做才做到了真正的“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