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平原君的性格与长平之战司马迁的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为战国时代赵国的平原君和虞卿立传。对于平原君的家世及政治经历, 列传只用极其简单的几句话进行了概括,称其“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 。 列传对其家世描述得极其模糊,只说其为“赵之诸公子也” 。据考证,平原君赵胜是赵惠文王之弟;接着又称赞平原君“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 , 列传结尾又评价其“利令智昏” ,史学界对此也颇有争议;对于平原君“三去相,三复位”的政治经历,列传也没有点明具体时间,据考证, “三”只是虚指。 司马迁之平原君虞卿列传中重点
2、描写了平原君的性格,而平原君的政治生涯及其生涯中最重要的长平之战,司马迁却并没有重点叙述,我们仅可以在列传中看到长平之战的影子,此外, 魏公子列传 、范睢蔡泽列传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鲁仲连邹阳列传等亦散记有其事迹。下面我们就重点分析平原君的性格及与长平之战的关系。 一、平原君的性格 1、为赵国利益着想,牺牲个人利益。 平原君虞卿列传在描写平原君时,先是叙述平原君之美人大笑?者,?者建议平原君杀掉美人,平原君佯装答应其请求,私下认为?者因为受美人嘲笑而想杀掉美人的行为很可笑,没有付诸行动,后其门客因2为此事走了一大半,平原君接受劝谏,杀掉美人,向?者道歉,其门客才纷纷回来。 “是时齐有孟尝
3、,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 。可以看出,平原君杀掉美人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但也并非矫情,而是迫于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战国时期养士之风浓厚,养士可以天下人才集中,且有浓厚的政治功利目的,士人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归宿,流动性很大。如果平原君不杀掉美人,其大多数门客就会离开,对于赵国的政治是极其不利的。 2、平原君养士人“数千人” ,能人不多,不善于发现人才。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4、。 ”最后是其门客毛遂自荐,才凑够了人数,出使为赵国立下了大功。数千门客中凑不够二十个真正文武兼备的人,作者这样写,很可能是为了突出毛遂的重要作用,不免有点夸张,但也说明门客中有真才实学的人并不多。并且,毛遂在其门下三年平原君都没有发现他的才能,说明平原君不善于发现人才。此外,平原君才能平庸, “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身为诸侯国的宰相,不能在外交上起决定作用,是门客毛遂促成了大事,连平原君自己也说自己:“胜不敢复相士” 。 史记卷七七魏公子列传记载了平原君的门客离开的事件,魏国信陵君结交了赵国两个有才有德而没有从政的人,一个是毛公藏身于赌徒中,一个是薛公藏身在酒店
5、里。平原君对其夫人说:“始吾闻夫3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 ”平原君的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魏公子。信陵君听后就向夫人告辞准备离开这里,说:“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于是准备离去。夫人把公子的话全都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听了自感惭愧便去向公子脱帽谢罪,坚决地把信陵君挽留下来。平原君门下的宾客们听到这件事,有一半人离开了平原君归附于魏公子,天下的士人也都去投靠了魏公子。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平原君并不是很善于
6、发现人才。 3、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听从李同的劝谏,散尽家财,邯郸之围得解,并拔擢赵奢,但是接受的劝谏并非完全正确。 秦围邯郸,邯郸告急,平原君非常忧虑,邯郸传舍吏子李同对平原君说:“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 ”平原君听从了李同的建议, “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 。邯郸之围解除后,虞卿想
7、以说服信陵君出兵为由,为平原君请封。公孙龙连夜入见平原君,劝说平原君在战事中并无功劳,不应以此为由请封,平原君听从了建议。 4另外, 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名将赵奢为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税,赵奢便依法杀了平原君门下九人,引起平原君的忿怒。平原君原本要杀赵奢,但在听了赵奢的劝讽之后,认为他很贤能,于是向赵王推荐,赵王便以赵奢治理赋税。 但平原君接受的规劝不见得完全正确,如平原君平时很喜欢公孙龙,邹衍到赵国时,平原君向邹衍请教关于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题。邹衍认为公孙龙是“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巧譬以相移” ,有害于大道,仅凭一件事,平原君便疏远了公孙龙,可见其意志并非坚定,其性格
8、中有人云亦云的因素。 4、性格忠厚。 史记卷七九范睢蔡泽列传记载了平原君庇护魏齐的经历。赵孝成王元年(前 265 年) ,范睢相秦昭襄王,范睢在魏国时曾经受到宰相魏齐的侮辱,于是威胁说要杀掉魏齐。魏齐于是逃到赵国,躲在平原君那里。秦昭襄王知道后,假意邀请平原君宴饮,平原君不敢不从。到了秦国之后,昭襄王要平原君交出魏齐,平原君回答说:“贵而为友者,为贱也;富而为交者,为贫也。夫魏齐者,胜之友也,在固不出也,今又不在臣所。 ”严辞拒绝了秦王的请求。秦王扣留了平原君,威胁赵孝成王交出魏齐,赵王于是紧急发兵包围平原君的宅第。魏齐只好连夜逃出,拜访虞卿,虞卿认为赵王无法说服,带着魏齐逃奔魏国向信陵君求助
9、。信陵君不愿意见他们,魏齐得知此事后,自杀身亡;赵王于是取魏齐头送到秦国,平原君才得以回国。平原君宁可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也要庇护魏齐,可见其性格中忠厚的一面。 而史记卷七五孟尝5君列传记载,孟尝君受到秦国的追杀,以鸡鸣狗盗的方式逃出秦国,在经过赵国时,平原君接待了他,赵人见孟尝君身材矮小,不免嘲笑。孟尝君便杀了数百人,灭了赵国的一个县。在这里不谈论孟尝君的人格好与坏,只说平原君不顾得罪秦国,接纳了孟尝君,且在孟尝君在自己国内杀人灭县,也没见其有报复的举动,也证实了其性格中忠厚的一面。二、长平之战前后的平原君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也是赵国历史上、平原君的政治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事件。关于平原君在长
10、平之战前后的行为及影响,史书也多有记载。 前 268 年起,秦昭王根据丞相范睢“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出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亲附于己。接着又大举攻韩,前 261 年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阳) ,将韩国拦腰截为二段。韩国朝廷上下一片惊恐,欲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向秦求和。但是,上党太守冯亭不愿意献给秦国,他想把上党献给赵国。他用意是很明显的:转移秦军的注意力,促成赵、韩携手,联合抵御秦国。赵王接受平原君的建议,欣然受地,派赵胜前往接受上党,将上党郡并入自己的版图。 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列传中有清楚的记载: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 ”平原君曰:“无故得一
11、郡,受之便。”赵受之,封冯亭为华阳君。赵国的这一举动,加剧了秦国攻打赵国的战略步骤,秦、赵之间的矛盾因此全面激化了。也正是因为平原君的这句话,司马迁说其“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6余万众,邯郸几亡。 ”从上面对于平原君性格的分析,平原君并非完美的智者,提出这样的建议也在意料之中。对于平原君的建议,赵王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前 262 年,秦王命令左庶长王?率领大军扑向赵国,攻打上党。赵军兵力不敌,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 。前 260 年,赵王中秦的反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将,秦将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这才是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说平原君这时候有失误,那就
12、是作为宰相没有出来劝谏赵王。 赵长平之战的第二年,秦军围攻赵的都城邯郸。赵国倾全力死守邯郸,又向楚、魏紧急求援。这时,平原君开始施展他的外交手段, 史记卷七七魏公子列传中有明确记载,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安?王打算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秦王派使者威胁魏王说:“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魏王畏惧秦国,令晋鄙在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停军筑壁垒,不再前进。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在观望形势的变化。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利用亲戚关系,写信责怪信陵君说:“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
13、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屡次请魏王发兵救赵,魏王都不答应。他只好采用了侯嬴的意见,使人偷出魏王的兵符,夺晋鄙军救赵。 据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列传记载,魏国救赵部队驻扎汤阴不敢进兵,派新垣衍说赵帝秦。平原君心急如焚,束手无策, “犹预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对平原君说:“事将奈何?”平原君曰:7“胜也何敢言事!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由此可见,在平原君内心深处对于长平之战的战败,他是深深自责的,且影响到了他以后遇事的决断。鲁仲连主动去见新垣衍,用具体的事例作比,生动、形象而又透辟地阐明抽象的道理,指陈帝秦的弊害,终于让“使事有职”不愿会见鲁仲连的新垣衍拜服,不敢复言帝秦。而“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 。在楚、魏援军赶到之前,平原君听从了李同的劝谏,散尽家财,邯郸之围才得解除,在解除邯郸之围的事件中,平原君起了主要作用。 平原君作为赵国王室的后代,属于当时的贵族阶层,其性格中有由于自身的社会地位产生的骄傲之气,也有出于为国家利益着想、牺牲个人利益的一面,性格并非完美,其在长平之战前后的言行,通过分析其性格,也不是不可理解,而对于长平之战中赵国的战败,应该引咎的岂止平原君一人!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责任编辑:谢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