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七夕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双针竟引双丝缕,家家尽道迎牛女。 宋张先菩萨蛮七夕 七夕,又名“乞巧节” 、 “少女节” 、 “女儿节” ,因为时间在农历的七月初七晚上,所以又名“七月七” ,在甘肃陇南一带也称之为“娘娘节” 。七夕作为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少有的以女性为中心的节日之一。 七夕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牛郎和织女本是天上的两颗星星,牛郎星本名牵牛,又称河鼓,隔银河与织女星相对。这两颗位于银河两侧的亮星,在上古时期就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并成为上古人们确定季节的标志星。根据夏小正的记载,上古七月的傍晚之时,织女星就会出现在正东方向。人们以织女星出现的方位来确定七月的到来。这时
2、的文字记载还只是纯粹的天文星象记录。 诗经小雅大东:“维有天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这时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尚未被人格化。在当时人的思想里,织女虽然具有“织女”之名,但却是不能从事实际治丝织布的织女;而牵牛,也仅仅是一只不能拉车的神牛而已。 战国末年、秦朝初年,在民间流行的择日数术书中出现了“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的说法。据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第一五五简正记“取妻”忌日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 ”在另一简文中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2不出三岁,弃若亡。 ”何谓“不果”?事与预期相合的称果,不合
3、的称不果。不果,即不能成为事实。此时的牵牛、织女尽管在人们的思想中已有男女之别,但他们毕竟还是天上的星辰,要结为夫妻,那是不可能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第七十六正壹记祠星:“牵牛,可祠及行,吉。不可杀牛。 ”还是将其作为牵牛星祠祭。故, “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是一句比喻的话,比喻那些事与愿违的选择。 史记天官书说“牵牛为牺牲” ,即供祭祀用的纯色牛;又说“织女,天女孙也” ,即织女事天帝的孙女。汉甘公石申著星经卷下:“织女三星,在天市东端。天女主瓜果丝帛,收藏珍宝。 ”亦即是说,至司马迁著史记的时候(公元前 145公元前 86 年) ,牵牛还是祭祀用的神牛,织女则是“主瓜果丝帛,收藏珍
4、宝”的女神。 东汉班固(公元 32公元 92 年) 西都赋:“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唐李善注:“汉宫阙疏曰: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象。 ”可见 到了东汉前期,才有牵牛织女人格化的迹象。此时的牵牛已经不再是祭祀的纯色牛,而是同织女隔着天河(云汉)遥遥相对的牧童。但是还没有说他们之间有恋情。 最早描写牵牛织女爱情的文献是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此诗作者不详,从五言诗成立的时代,可推测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建安时代的作品。1973 年,四川郫县竹瓦乡
5、出土的东汉墓石棺盖相对刻着牛郎织女画像:牛郎头戴三角冠,身着广袖长服,束带,左手抬举,右手牵牛,扬蹄飞3奔。右方织女,头挽双髻,身着广袖长袍,体态轻盈,左手平举,右手执梭(或云绕线板) ,凝视对方。他俩之间留一空隙,似象征银河,遥遥相望。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章,得到了考古资料印证。 西晋之前,民间传说,牵牛织女尚无七夕渡河之说。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汉末年崔寔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作麴,合蓝丸及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 ” 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咸也)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
6、,聊复尔耳! ” 注引竹林七贤论曰:“旧俗七月七日,法当晒衣。诸阮庭中灿然锦绮。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挂犊鼻裈也。 ” 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 可见,西晋以前旧俗,以七月七日为曝经书及衣裳之日。晋人伪撰的列仙传 神仙传 汉武帝内传 ,又以此日为神仙下降之日。 晋人始以七月七日咏织女。西晋初在傅玄拟天问 中有“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的话,不但让牵牛织女相会,而且将相会时间定在七月七日。 与傅玄同时的周处风土记不但有牵牛织女七夕相会,而且首次出现“使鹊为桥” ,同时记载了民间七夕祭祀牵牛织女二星神、乞愿的习俗。 风土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
7、(岁时广记引)4“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乞河鼓(尔雅曰:“河鼓谓之牵牛” ) 、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白气,有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 ”(初学记 , 太平御览引) 晋张华博物志说:天河与海相通,有人在海上航行了很久,前十多天还可以看见天上的日月星辰,后来“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 ,后来这个航海人到了一个“有城郭状,屋舍甚严”的地方, “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 。牵牛人问他“何由至此” ,此人说明来意并问这是何地,牵牛人教他
8、回去问成都卖卜人严君平。后来,他去成都,问严君平,才知道他到了天河。明代陈耀文撰天中记卷二引荆楚岁时记曰:“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郭如州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 织女取榰(支)机石与骞而还。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客星犯牛女。 榰(支)机石为东方朔所识。”唐代赵麟的因话录和北宋严有翼所编著的艺苑雌黄 ,都认为支机石就在成都的严真观中,是汉代严君平所留下来的。据说,今天安放在成都文化公园里那块高约数尺的“支机石”就是这么来的。姑妄听之!南朝梁吴均撰续齐谐记七夕牵牛:“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
9、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复三年当还。 明日失武丁。至今云织女嫁牵5牛。 ” 梁殷芸小说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方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紝。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七月令引)至此,牛郎织女神话遂成型。 随着七夕节日的固定,这个故事的版本也就多了起来。早期的版本就有荆楚岁时记转引道书所说的,牛郎迎娶织女时,借天帝二万钱下聘礼,久而不还,于是牛郎被天帝驱自“营室” ,罚作苦工。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婚嫁的一些习
10、俗,即男方要给女方送金额较大的聘礼。民众把当时男女因经济原因造成的婚姻障碍折射到天庭,进而演化出牛郎织女的悲剧故事来。 人民不满意文献上记载的牛郎织女故事,近代民间又流传出另一种牛郎织女故事:据说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牛郎是凡间的一个贫苦孤儿,常受哥嫂虐待,后来哥嫂分给他一头老牛,就把他赶出家门,让他自立门户。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有一天,织女偕同众仙女下凡,在清澈的湖中洗澡嬉戏,牛郎听从老牛的计谋,突然从湖边芦苇中跑出来偷走了织女的衣裳。其他的仙女们都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只剩下了丢了衣裳的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嫁给了牛郎。婚后,两人男耕女织,相敬如宾,过起了幸福的生活。织
11、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危急的时候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埋葬了老牛。后来仙女们私自下凡以及牛郎织女成亲的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6勃然大怒,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了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挑着两个孩子追上去。眼看牛郎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心中一急, 拔下头上的簪子在天空中一划,就出现了一道波浪滔天的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后来王母娘娘被他们的真挚情感所感动,就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这也是经过人民选择,最终定型的牛郎织女故事梗概。 作者 牛会娟: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 江玉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