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与眼镜.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4334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乾隆皇帝与眼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乾隆皇帝与眼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乾隆皇帝与眼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乾隆皇帝与眼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乾隆皇帝与眼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乾隆皇帝与眼镜明中后期,西洋眼镜通过葡占马六甲地区来到中国。其实,早在宋元之交已有早期的眼镜从西域传入,功能方面仅有放大作用,其原理与放大镜相同。而此时的西洋眼镜视物不能使之变大,而是看起来清晰,以眼屈光学为基础来矫正视力。清朝前期,这种西洋眼镜更是作为打开中国传教大门的工具,被西方传教士进献给皇帝,得到诸如康熙、雍正等帝王的偏爱。 而雍正皇帝的继任者乾隆皇帝对待眼镜的态度较之他的祖父和父亲却有较大的差异。 一 乾隆皇帝曾自述:45 岁以后,左耳听力就有所下降,65 岁以后,左眼视力也明显下降。乾隆四十年(1775 年) ,一甲子有余的皇帝作了一首眼镜诗,诗中有云:“器有眼镜者,用助日昏备。

2、老年所必须,佩察秋毫细。 ”可见,皇帝对自身视力的下降和眼镜的用途都是十分清楚的。按常理,为视物清晰,皇帝也应和他的父辈们一样佩戴眼镜,但这位盛世帝王挥毫写道:“然我厌其为,至今未一试。 ”究其原因应该有三: 首先,皇帝自认为“挥毫抚笺际,原可蝇头字” 。65 岁的皇帝视力虽然较之以前在下降,但还没到非借用外物看清蝇头小字的程度。乾隆皇帝生来康健,还很注意养生,一生未得过大病。乾隆八年(1743 年)东巡之时,他途中打猎,用弓达九力之多(弓的型号分十二力,八力以上2皆为硬弓) 。年逾六旬以后, “虽弓力渐减而不下三四力” 。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参加当朝的乾隆皇帝 8

3、3 岁寿辰的典礼,对皇帝作了这样的描述:“观其风神,年虽 83 岁,望之如 60 许人,精神矍铄,可以凌驾少年;饮食之际,次序规则,严其肃,殊甚惊异。 ” 其次,皇帝还写道“赖彼做斯明,斯明已有蔽” 。亦即认为佩戴眼镜来达到明目的效果,是“借物”所致,而这就使眼睛本身被掩盖,目明就不真实了。其实,乾隆皇帝在位时借助外物看清事物的物件除了眼镜外,还有西洋传教士进贡的新法远镜。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 ,西洋传教士李俊贤、潘廷璋进献给皇帝一个新法远镜,进单上特别说明:“远视便捷,其长一二尺,可抵旧法一二丈有余。 ”乾隆皇帝很欣赏这新法远镜,当时就下旨:此次西洋人所进之物内新法远镜甚好,除照例赏

4、给大卷五丝缎二匹、八丝缎四匹外,各加赏大卷缎一匹。望远镜的事情并未结束。法国传教士蒋有仁有更详细的记述:皇帝用完餐后,一切安排妥当,太监们便请他当场实验,君主感觉到这架望远镜比他见过的都要好。他派两名太监带着它随时跟在后面并吩咐我教他们使用和操作方法。望远镜和眼镜都是借外物而明视的物件,为什么对西洋眼镜又是另一个摒弃不尝试的态度呢?笔者认为,乾隆皇帝对望远镜更多的是好奇和赏玩的态度,而眼镜的作用不在于赏玩,而是日常实用物品,且经常佩戴的话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作为一个骄傲的、执着于“真实” ,不想被大臣们蒙骗的帝王,怎么能够允许用眼镜来传达给大臣们一个关于自身不断衰老的信息呢? 最后,也许“赖彼

5、做斯明,斯明已有蔽”更多传递的是一个惯于掌3控国事和权力的帝王对自身不断衰老的一种抗拒心态。皇帝老了,身体机能的衰退不可避免,眼见的实物越来越不清晰,但作为一个在位已经40 年且有为的君主来说,乾隆皇帝很明白“心明”比“眼明”更重要,65 岁的他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得很好。乾隆年间最大的国事应该是从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开始至四十一年(1776 年)结束的第二次金川战争,清政府先后调集了 23 个省的兵力,加上后勤运输人员等,总计达 40 万人参加此次战役,耗银约 7000 万两。此战役规模之大、耗资之巨,战斗之激烈,在清朝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被自誉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视为“十

6、全武功”之一。同时,在战争结束后,乾隆皇帝在嘉绒藏区实行的一系列积极的经营措施,可见 60 多岁的乾隆皇帝在关系国家统一、民族安定、维护封建统治的大事上是相当“耳聪目明”的,既然这样,眼镜对他来说“至今未一试”也是合理的。 二 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 ,皇帝时年 71 岁,已过古稀之年,他的眼镜诗中又有一番感慨:“我兹逮古稀,从弗此物凭。 ”虽然使用眼镜之风在当时已经很兴盛,皇帝虽然已过古稀之年,看蝇头小字已有些吃力,但仍拒绝使用之。 皇帝在诗中讲了三个原因:一, “一用不可舍,舍则如瞀、定” ,使用眼镜容易产生依赖性。二、皇帝心里很明白, “观袖珍逊昔,然斯亦何病” ,人老眼花是不可避

7、免的。三、 “勿倒太阿柄” ,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就在写此诗的前一年,乾隆皇帝豪迈地写了古稀说 ,对自己过去445 年里的政治成就进行总结和自我评价。通过与 6 位寿登古稀的帝王对比,标榜乾隆王朝前所未有的昌盛,并骄傲地宣称历代政治中的重大弊端,如强大的地方分裂势力、敌国外患、权臣、外戚、后宫、太监、奸臣、小人,都已经消灭,把自己看成是千古之中唯一登古稀的英明君主,宣示了当时乾隆皇帝的政治理念和人生豪情。但是,年逾古稀的皇帝确实老了, “昨日之事,今日辄忘;早间所行,晚或不省” 。还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皇帝早膳已供,而不过霎时,又索早膳。宦侍不敢言已进,而皇帝亦不觉悟。其衰老健忘,推此可知。

8、 ” “半见还当半不见,半听亦可半不听。此虽俗语合至理,执两用中法舜经。明目达聪固宜,然错用之不几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乎。再识。 ”这首诗虽看似玩笑之作,却正好道出了乾隆皇帝晚年的执政思想。即:凡事不可求全,不必明察太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虽然粗俗但却符合“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 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二月,朝鲜使臣在闻见别单中就说:“皇帝近年颇倦为政,多涉于柔巽,处事每患于优游,恩或多滥,罚必从轻;恩滥故启进之门,法轻故成冒犯之习。文武恬嬉,法网懈弛,有识者颇以为忧。 ”乾隆五十六年,皇帝为大考翰林命题, “以眼镜命题,韵限他字” 。吴振棫养吉斋丛录云:“向来大考编检,升至学士已为最

9、优。乾隆间阮文达元擢少詹事尤为异数,是年,阮卷列一等第二,高宗拔置第一。 ”徐世昌在晚晴簃诗汇中称:“公大考,以赋眼镜诗四目何须此,重瞳不用他二语被特赏,擢第一。 ”诗句中“重瞳”是舜帝的典故,上古神话中记载有“重瞳”的人一般都是圣人。阮元用此5来比附乾隆,并直言皇帝不需要眼镜就能明察秋毫,正中乾隆下怀,因此官运亨通,连升三级。 年老的皇帝把持朝政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他睥睨千古,励精图治的进取心日益被无情的岁月磨去,这时的皇帝难道通过对一个小小眼镜的态度就能牢牢把握“太阿柄”? 他更多期许的也许是继续维持乾隆王朝的辉煌以及他自诩的“千古唯一登古稀的英明君主”的形象,想听想看的也许是臣子百姓们称颂

10、的太平盛世、溜须拍马之言。 嘉庆四年(1799 年) ,88 岁高龄的乾隆皇帝作了他的最后一首眼镜诗:“古稀过十还增八,眼镜人人献百方,借物为明非善策,蝇头弗见究何妨。 ” 翻译成白话文:我已经 88 岁了,进献给我的眼镜数不胜数,但是凭借外物达到目明的效果,终究不是好法子。蝇头小字看不见,又有什么关系呢?又有吴振棫养吉斋余录记:“知高宗(乾隆)圣寿望九时,披阅一切文字未尝稍懈。以眼镜借物为明,仍屏而不用也。 ” 三 乾隆皇帝一生中对眼镜坚决抗拒。其中,一方面体现了他的不服老,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晚年对把持朝政开始力不从心的恐惧。 纵观乾隆皇帝与眼镜的渊源,首先应清楚他是一位睥睨千古的封建专制君

11、主,在他看来,掌控权柄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在其位谋其政。随着岁月的侵蚀,皇帝老了,视力变得模糊了,但深谙帝王之术、驭人之道的他考虑更多的不是借助外物用眼睛看清一切,而是固执于用心看清事物内在的“真实” ,只有这样才能掌控一切,维护自己高高在上的地6位,而不致“太阿倒持” 。其次,他也是一位普通的老人,无情的岁月消磨的不仅是他的身体,他的智慧也在不断衰退,心理和性格也会发生明显变化,老年的凋零之苦让他内心更加恐惧、脆弱、不信任感加强,听不进逆耳忠言、喜欢阿谀奉承之语,好大喜功、追求虚名,在某些问题方面也许变得更加固执。从这两个角度来理解乾隆皇帝与眼镜的渊源也许会更容易些。 作者单位:湖北汉川一中 责任编辑:姚胜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