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什刹海街巷趣谈老舍先生的小说老张的哲学 ,对什刹海的自然景色描写道:“到了德胜桥,西边一湾绿水,缓缓地从净业湖向东流来,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低着头,持着长细的竹竿钓那水里的小麦穗鱼。桥东一片荷塘,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几只白鹭,静静的立在荷叶丛中,幽美而残忍的等待着劫夺来的小鱼。北岸上一片绿瓦高阁,清摄政王的府邸,依旧存着天潢贵胄的尊严气象。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杨,池中的绿盖,摇成一片无可分析的波浪,香柔柔的震荡着诗意。 ”从前北京没有公共游泳池,每到夏天,男孩子到什刹海游泳是一种乐趣,顺便捞点小鱼、小虾,还可带回家去喂鱼、喂猫。在水上划船,更是一种高雅的乐趣。邀几位朋友,在什刹海
2、租一只龙舟,备有茶水、糖果、点心,还有乐师奏乐、唱歌,一边品茶、听音乐,一边赏荷花和沿岸风光,真是其乐无穷。在什刹海举行划船竞赛、船板练习,则是青年人体育锻炼的好去处。 每年冬天,什刹海便是冰嬉的好去处。冰嬉是古代冰上运动。 明宫词说:“琉璃新结御河水,一片光明镜面菱。西苑雪晴来往便,胡床稳坐快云腾。 ”胡床即冰床,类似北方的雪橇,其时称北方为胡地,故又称胡床。西苑即今南海、中海和北海。这里的冰床是用木材制成的,长约 5 尺,宽约 3 尺,可同时乘坐三四人。讲究的冰床还上有篷帘、伞盖,下铺毡毯,更有青少年立于冰床之上以抛球掷彩为游戏。 2什刹海沿岸斜街曲巷多 什刹海沿岸的街巷,大多沿袭元大都建
3、制。 析津志记述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 ”析津志记述的“大街” ,通常多是横平竖直的、棋盘形的,“小街” “火巷”就是胡同,是较为狭窄的、短小的,甚至是斜形弯弯曲曲的。今旧鼓楼大街,元代称“钟楼街” 。今地安门外大街北端的钟鼓楼为明代建筑。元代此处设有中心台,如今则是北京中轴线的北起点。中心台至厚载门之大街,同“钟楼街”一样,都是南北走向的,笔直的大街,然而从中心台往西之街,却是一条斜街,元称西斜街,明清称鼓楼西斜街。如今这条斜街,堪称积水潭沿岸最长的斜街。 什刹海沿岸最著名的斜街是烟袋斜街,是元积水潭码头沿岸形成的街道,古称打鱼厅斜街。
4、打鱼厅,是元代掌管收纳渔业税的官厅。当时,什刹海水域渔业较丰,官方允许百姓打鱼捉虾。仅供自家食用的,不收税,投放市场者,则须纳税。到明末清初,这条街上出售烟袋、烟叶、鼻烟壶、烟具的行业较多,买卖兴旺,遂易名为烟袋斜街。清乾隆年间就有“烟袋斜街”的标记。这里还有过一座广福观,建于明代,其神路是直达什刹海北岸的,观内曾设全国道教管理机构道录司。还有一座龙王庙,山门外有一眼元代的古井,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其是用铜质铸造的井口、井圈,非常名贵。还有一座伏魔宫,是供奉关公的。殿宇不大,但也很出名。 白米斜街位于什刹海景区东南部。站在北海公园北门外东望,就可以看见这条斜街的西口,向东北倾斜,东口通向地安门外
5、大街,不远处3就是万宁桥。元代时,这里曾是积水潭码头南岸的一座皇家米仓所在地,其斜街便冠以“白米”二字。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曾寓居于此,故居尚存。当年他曾在自家门外书写一副对联:“白云青山图开大米,斜风细雨春满天街。 ”上下联分别嵌入“白米斜街”街名,巧妙自然,很有情趣。 在北京的街道中,凡是斜曲走向的,一般都冠以“斜街”之名,但也有例外。今积水潭地铁站旁、护城河南侧的德胜门西大街,就是一条斜街。当初建北京城时,因受积水潭水域影响,西北城角被抹去一角,德胜门至西直门的顺城根就呈斜向,后来形成的德胜门西大街自然也就呈斜向了。 在什刹海景区内凡是称之为“某某沿”的街巷,都是斜向的。诸如前海南
6、沿、后海南沿、西海南沿等。这些街道都是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形成的。靠近这些河沿的街巷,也多是斜向的,如大小金丝胡同、鸦儿胡同、养房胡同等。据统计,什刹海景区共有 144 条街巷,其中呈倾斜走向的就有 88 条。在鼓楼西斜街路北,有一条曲折多弯的斜巷,称作小八道湾胡同,清乾隆时称作八调湾胡同,清末改名八道湾胡同。1965 年易名为小八道湾胡同。为啥呢?因为在其不远处还有一条八道湾胡同。当年鲁迅先生与其弟周作人先生就曾在此购房定居。为避免地名重复,政府便冠以“小”字,以示区别。据考证,此两处八道湾,在 500 年前是两处水湾,后来填土建房,便形成了两条弯弯曲曲的小巷。 在积水潭医院门外不远,有一条“
7、回”字形胡同, 京师坊巷志稿称为“草场大坑” 。当年为水塘,茅草、芦苇丛生,岸上有为官家贮备草4料的地方,附近还喂养着牛羊和马匹。清亡后,不再贮备草料、圈养牛羊和马匹了,人们便陆续在水塘周边建房,水塘也逐渐枯干。新中国成立后, “草场大坑”被填平,兴建了一座简易四环旅馆,后来改建成占地1.5 万平方米的、二环路以内最大的四环农贸市场,其中鱼、肉、蛋、菜、水果摊点占 3/4,经营鞋帽、服装、小商品的摊点占 1/4。以商品齐全、价格便宜出名。家在方圆几公里范围内的市民也都爱到这里购物买菜。1965 年,因其胡同形状呈环形,定名为四环胡同。 老舍先生的出生地小羊圈胡同,也是一条斜曲的小巷。 四世同堂
8、描写:“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像一个葫芦。 ”沿着小羊圈胡同继续向前,就是大羊圈胡同。1965 年核定地名谐音为小杨家胡同、大杨家胡同。 以寺庙命名的街巷多 有句老话:自古名山僧占多。什刹海景区是块风水宝地,寺庙甚多。北京什刹海志称:历史上什刹海地区曾经有过佛教寺庵、道教宫观、伊斯兰教清真寺、基督教和天主教教堂以及私家祠堂、家庙等共 165 处,其中目前基本保持原建格局的 29 处,部分建筑尚存的 43 处,今已无存的、仅见于文献和地图上记载的 93 处。这一地区共有街巷 144 条,其中以寺庙命名的有 30 条。
9、护国寺街因寺而得名。护国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 年) ,初称大崇国寺,为元僧定演创建。 顺天府志载:“元世祖时,赐号崇教大师, (前)至元二十四年(1287 年) ,别赐地大都,乃兴建兹寺。 ”护5国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寺前之街道曾称作崇国寺街。明成化八年(1472 年) ,重修,赐名大隆善护国寺。明代寺内有僧录司,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寺前街遂改为护国寺街,并一直沿用至今。 早年什刹海地区有三条以药王庙命名的街巷,一在龙头井街,一在羊房胡同,一在旧鼓楼大街,以龙头井街之药王庙最著名,俗称南药王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 年)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重修。 燕都游览志
10、云:宜宾初月,万柳沿堤,客多载酒其问,鸥波鱼藻,真长夏时一清凉界。庙之所在地龙头井街,曾称作药王庙街。南药王庙毗邻有白马关帝庙。日下旧闻考称:“关帝庙在皇城地安门西者曰白马庙,隋基也。 ”说明早在隋唐年间,这里就形成民居村落了。 更改地名的趣事 平安大道没有平安里今地安门西大街,从前叫北皇城根,不知何时改换今名。这么一来,在北京就只有东皇城根、西皇城根,没有了北皇城根。南皇城根也是早些年消失了。前些年修平安大道, “平安里”这个吉利的地名在北京地图上删除了,然后又将原平安里之西的街道命名为平安里西大街。殊不知在北京平安大道上没有了“平安里” ,又怎么会冒出个平安里西大街呢!听起来真是怪事。 和
11、砷宅邸后墙外有墙缝 从前在什刹海地区有许多称作“某某夹道”的地名,诸如净业寺夹道、正觉寺夹道、高庙夹道、成府夹道、太平仓夹道,原因是业主在建房时,对其四至有意让出红线数尺,待房屋落成之后,便将四周留出一个空间地带,用于兵丁巡逻示警、防火防盗,也便于周边行人、车马通6行。也有小气的。相传和坤在建设宅邸时,特抠门儿,宅前及宅右,邻月牙河,沿着河边建围墙,宅左宅后也是寸土不让。等宅邸落成之后,拆去脚手架,右墙之后仅剩下一条狭窄的缝隙,单人还能过去,要是拉着马,进得缝隙之后则无法回头。其他王公大臣府邸周边有夹道,和坤宅邸后墙外只有窄缝,只好命名为墙缝胡同。直到光绪年间,恭王重修围墙,后墙向里收缩九尺,
12、王府后面的路才展宽了些。后来,墙缝胡同改为大、小翔凤胡同。 地名的雅化在今地安门西大街路北,从前设有宛平县衙门,衙门口冲南开,面对皇城,相当威风。旁边有东官房、中官房、西官房、南官房,还有监房,有条胡同叫鬼门关,是指犯了死罪的囚犯通过此关后就被问斩。后来这个地名易名为贵人关,后又易名为旌勇里。在其附近的五福里、福寿里等地名,也都是从旧日宛平县官房雅化而来的。新街口南大街,从前有条小巷称花局胡同,古时的“局”与“厂”通用,花局即为皇家培植花木之所。清末易名为百花深处,地名如此文雅,真是令人称赞。羊圈胡同易名为扬俭胡同,斗鸡坑改为永康里,狗尾巴胡同改为东明胡同。麻状元胡同,原是清顺治壬辰(1652
13、 年)科状元麻勒吉府邸所在地,状元府前之巷曾被称为状元街,如今改名为群力胡同,取群策群力之意。又如张皇亲胡同,原为明成化张氏皇后的亲戚张延龄侯爷的府邸所在地,故称张皇亲街,如今改名为尚勤胡同。 走在胡同里看院墙 在什刹海景区旅游,走在胡同里,走进四合院,无论所处位置是河沿,还是斜街曲巷,业主置业造屋都是方方正正的,四合院格局不变。7在每条街巷中,凡是昔日王爷府邸,官府衙门、赦建庙宇,其正门和正屋都是向阳的,街门或山门正设在路北。这些王府、官府和庙宇规模的大小,皆可从其外墙的长短、墙体的高低、墙面材质以及门式、台阶等来判断。以庆王府为例,其正门设在定阜大街,左右为松树街、德胜门内大街,后为尚勤胡
14、同,围着院墙转一圈儿,得有一里多地。围墙又高又厚,是用大型灰砖砌筑而成的。门外国槐成行,枝叶茂盛;门内古树参天,亭台楼阁高低错落,从门外看去便知其为府邸。 地安门西大街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门牌 153 号,是为清代建筑,由五进院落组成,广亮大门,外有八字影壁,通过垂花门进入第二进院、第三进院、第四进院,每院皆有正房和东西厢房,还有游廊相连,甚具典型清式四合院格局,如今保存得极为完整,1989 年被列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在什刹海街区中,磨砖对缝的院墙是很少见的。普通人家的院墙大多都是外面看上去很漂亮,实际上里头砌的是碎砖头。北京是古都,数百年问,建筑经过多次兴毁,碎砖头非常多。老北京有一宝,就是“碎砖砌墙墙不倒” 。用拳头大小的碎砖头就可以砌成高墙,是老北京瓦匠的绝活儿。民屋的山墙也有用碎砖头砌筑的,但有四梁八柱支撑着,屋架十分牢固,北京话叫“勾连搭” ,素有“平民屋勾连搭,墙倒屋不塌”之说。当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北京平民屋有些就是墙被震倒了,而屋顶并未坍塌,从而保障了民众生命安全。 沿着什刹海周边散步,您会发现有许多地名是很有意思的,如尽端没有出路的死胡同,通常叫作口袋胡同、半截胡同,短小而狭窄的胡同叫作扁担胡同、箭杆胡同、轿杆胡同、簪儿胡同。品味胡同,了解胡同8历史也是一种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