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微博传播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研究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多数人沟通和传播信息的平台,而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更随意当然也极易造成虚假信息传播,特别是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传播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针对微博传播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 关键词: 微博,微型博客,只容纳 140 字的信息。用户可以在微博上随时表达自己的感慨、心情,展示现场记录,并能第一时间得到关注你的人的回应,真正实现即时交流的目的,巩固个人的交际圈。如今,腾讯微博、凤凰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嘀咕、人民微博、新华微博等接连出现。各大微博平台使用人数和活跃用户的数量也居高不下,
2、在这些用户中,高校学生是微博用户的铁杆粉丝团,微博成为高校校园舆论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媒介。 网友们在微博上发布、传播高校事业发展的动态信息以及校园里发生的热点事件,并就某一事件进行评论,围绕感兴趣的内容表述意见。同时,这些与高校校园相关的微博迅速被网友们互相转载,形成了如同核裂变式一样的传播效果。这种传播态势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微博发布门槛低,信息难免会真假难辨,没有严格的监管机制,很容易使假新闻肆意传播,给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以及舆论环境建设带来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充分认识、认真分析和总结微博传播环境下高校校2园网络舆论环境的特征和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机制、制
3、度,从而有效引导校园网络舆论,为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微博传播特点 2009 年,微博进入中国并迅速崛起,同时,我国大学生也开始广泛使用,据2011 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 指出,作为当代社会中最敏感最前卫的群体大学生,微博的出现和普及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传统教育提出挑战。 首先,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很强。传播活动有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和多向传播,不同的媒介呈现出不同的传播特点。一般而言,传统的大众传播归位于单向性传播,交互性相对较弱,信息反馈相对较少,并且反馈大多是滞后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而微博的信息传播互动性超强,随着新闻事件
4、的不断发展,民情民意也持续发酵,在这种互动过程中,真实有效的信息得以传播,意见领袖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意见领袖往往会引导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态势,是不容忽视的群体。 其次,微博内容门槛低,且传播速度快。简短、简洁、表达方式多样化,非常易于接受,与传统社会舆论相比,校园网络舆论形成比以前更快捷。发布和接收渠道也完全是零障碍,在校师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页、电子邮件、微信设备发布、分享和收集信息。另外微博传播的即时性非常强,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用者只需拥有可发微博的终端设备,几乎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等的限制,就可将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发布到微博上,传播速度惊人。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特别3是一
5、些重大的新闻,无要面对面,只要关注与被关注,就可把消息在第一时间传递给他人。 正是微博这样的特点,又决定了校园舆论环境具有隐匿性。不言而喻,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可以说每一个用户都扮演者虚拟的角色,这样的角色也是他们在信息空间里发言更随意更大胆,而不用担心因发表一些言论而受到惩罚。 二、微博传播环境下高校校园舆论环境建设对策 (一)加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机制建设 根据网络事件发展及处理过程,我们认为,高校应加强诸如组织保障机制、预警机制、发布与沟通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奖励与惩罚机制等相关机制建设。组织保障机制方面,高校要依法管网,制定和完善包括网上信息发布制度、网上信息审查过滤和监管制度等在内
6、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从而有效规避由于网络信息匿名性的特点而造成的不实信息和偏激言论的出现。预警机制方面,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园网络硬件平台,又要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反馈兼职队伍,从而实现人、机、制度三方面的有效对接。发布与沟通机制方面,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信息发布制度,有专人负责的信息发布平台,及时披露和发布与学生学习、生活等息息相关的信息,对于谣言要及时予以击破。应急处置机制方面,要做到起步快、出手快、消除快,避免网络舆情发酵。奖励与惩罚机制方面,对于故意散播网络谣言,甚至恶意中伤他人的不实传言,要严厉惩罚,对于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有突出贡献者,应当及时给予奖励。 (二)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
7、动的舆论氛围 4各高校既要对网络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又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从而实现线上线下良性互动。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已经建成的红色网站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课堂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在线、值班教师在线、辅导员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实现零距离交流,从而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为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促进学生与学校、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了解与认识。在构建网上文化精品库,建设网上文化课堂等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隐性舆论宣传载体“春风化雨”式的作用,以网络为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研讨会、网页设计
8、大赛等活动,即使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又使学校舆论引导的能力得以强化。 (三)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马克思曾经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道德要求主体将各种社会规范、原则内化为个体内心的信念,使主体的行为由“他律”向“自律”发展,他律是过程和手段,自律是目的和结果。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内化的规范,所以道德要求自律,道德的主要特点是自觉自愿,谁违反了道德,谁就要受到舆论的批评和内心的谴责。网络空间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生存空间,其虚拟性对既有的法律和伦理规范形成了挑战。如何规范网络社会中主体的行为,保证网络社会的正常有序的发展,一方面需要立法,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
9、网络社会主体的自律。 我们必须认识到,网络是我们生存、生活的基础,网络道德是我们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从表面上看,我们是在与机器、符号5打交道,实际上,我们是在与一个个与我们自身一样的活生生的人交往。我们一样有着共同的利益与需要,维护基本的网络秩序、制止网络不道德行为是符合我们大家的共同利益与要求的。要制定道德建设的激励机制,逐步引导全体公民增强自律意识;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德”教育,形成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提高个人修养,实现道德自律。 各高校要结合目前微博传播环境下的技术特点,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要大力整合并充分利用,面
10、向青年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媒介素养知识之余,应该广泛的参与媒介实践,比通过微博开展微博道德大讨论,举办校园 DV 作品大赛,举办微博征文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微博信息的分析、鉴别、评价能力和主动参与微博互动与自主发布信息的能力,实现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良性互动。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积极开展以微博为主题的班集体会议和讨论会等活动,进行相关的丰富多彩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微博的特点,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正确的媒介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道德自律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过程,所以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本人自己;只有网络主体通过实践、学习与思考,把握了网络社会
11、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了自己的真实道德需要,明确了自己的道德权利、责任与义务;通过反省、发现克服了自己的恶念与陋习,并且在实践中改造自身,躬行、践履道德规范,锻铸高尚人格,才能达到道德自律阶段。 (四)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 6针对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内普遍使用微博客的情况,教育工作人员一定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了解和使用这一种新生事物。老师们利用微博这一开放平台实现与学生们真正的“零距离”的沟通和轻松平等的交流,并且实现信息利用最大化。 通过学习微博使用规则以及其特有的“微博语言” ,在与大学生平日交流时,就能更加充分地把握他们使用微博的详细状况和他们所聚焦的热点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他们的思
12、想动态、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要注册并开通微博,通过匿名或者公开的方式来关注大学生。通常情况下,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微博都会具有“时尚” 、 “80 后” 、 “90 后” 、 “宅” 、 “自由” 、 “睡觉” 、 “听歌” “腐”等存在着群体特征的标签。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和研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关注焦点。 针对微博中“微群”的存在,高校辅导员也应相对应地把院系微群或班级微群建立起来,同时,通过适当的方式将自己所带班级的同学邀请到微群中来。在微群中,高校辅导员应摒弃平时相对严肃的面孔和严肃的语言,尽可能地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想所惑,以网络语
13、言与学生们进行平等地交流沟通对话。微群建设方便高校辅导员更好地走近学生,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助于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得以强化;有助于提高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有助于形成强大的班集体和良好的班风,深化同学情谊;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益网络知识的效率。 参考文献: 71李华昌,秘安奕.从微博平台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1). 2刘毅,王祥.网络时代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策略探讨J.中国报业,2012(4). 3张彬,慧毕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应对J.科技向导,2010(6). 4徐依成.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6). 5徐兵,李安英.微博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与舆论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 6陈阿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