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摘 要】以“社工同行,助人自助”学科竞赛为典型研究个案,对竞赛过程中的师生角色观进行了重新定位,从而出学科竞赛对创新个性品质形成、创新思维品质塑造、创新技法和创新技能运用方面的功能,并指出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功能的实现需要三个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共同完成: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系统,由整个教学过程构成的教学系统,由多部门提供条件的组织系统。 【关键词】学科竞赛;功能;时间系统;教学系统;组织系统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已然成为高等教育的目标。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
2、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中的作用。在高校实践活动中,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最直接的推动力,因此研究学科竞赛的功能和保障条件对高校搞好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社工同行、助人自助”学科竞赛过程中看师生角色的变化 (一)一个镜像:“社工同行、助人自助” 为了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适应地方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湖北文理学院自 2008 年推行“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创造条件。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学科2竞赛活动受到了学校多部门的支持和鼓励。至今为止,以“社工同行、助人自助”为
3、主题的学科竞赛活动已经在全校范围推行了 3 年,竞赛的时间每年从 4 月份上旬至 6 月份下旬,大约持续 2 个月,参赛学生以社工专业学生为主体,分成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两种方式比赛。3 年累计参与人数 400 多人次,参赛者遍及学校 9 个院系,重复参与人数大约在 50 人左右,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重要的影响。 (二)师生角色之变化:教师由“独奏者”变“伴奏者” ,学生由“边缘地位”升“中心主体” 社会工作是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主的应用性学科,实践性、实务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最突出的特征。实务教学是社会工作重要的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核心。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取向
4、使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掌握工作技巧、内化职业伦理的重要环节。 在“社工同行、助人自助”学科竞赛过程中,一切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在一个共享协作的环境下,互帮互助去挖掘多种信息资源,自行决定主题内容的表现形式,共同探讨经验和设计情景,将社会工作技巧、社会学人与环境关系、心理学暗示效应等多学科知识链接在一起,通过情景模拟式的实践训练,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理论知识意义的把握,实现对社工基础知识和技巧的活学活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应用的能力和设计创新的能力大大得以提升。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纳人的角色和课堂话语权的边缘者,不再处于被管理的地位,而是
5、自己去通过亲身体验实现对知识建3构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合作者的基本作用则在于监测竞赛过程,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了,作为知识源和传递者的作用大大削弱,他们从台前退到了幕后,从“独奏者”变成了“伴奏者” 。 二、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功能的探讨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系列化活动。有着常规教学不能比拟的特殊创新教育功能。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个体的创新创造素养,主要是由创新个性品质、创新思维品质、创造技法运用和创新技能运用四部分构成。高校学生学科竞赛从各方面促成了这四方面
6、素养的形成,能全面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学科竞赛激发了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学科竞赛题目一般难度大,内容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突出了创造性、创意性,学科竞赛要求学生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在“社工同行、助人自助”竞赛过程中,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得到明显加强,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吃苦耐劳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强化。因此,竞赛既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创造新成果能力的一次大检验,也是对学生是否具有饱满的自信心、顽强的意志、敢于迎难而上、团队协作精神等优良素质和品格的一次大
7、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竞赛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自我指导意识的加强、意志的磨炼是常规课堂教学所远不能及的,因而4被看成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和能力、拓展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学科竞赛强化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塑造 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理论基础知识的地位,缺乏发出自己心声的话语权。而且学习完全是“ 自己对自己” 封闭式的方式完成的。其习得的技能和知识往往缺乏一个“场域”去真正消化和掌握。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貌似满腹经纶的学理研究者,千人一孔,没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习惯。大学生学科竞赛却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提供了专业场所。在“社工同行、助人自助”
8、竞赛中,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形式体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查阅资料、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在团队成员内充分讨论去合理设计竞赛主题内容,达到发现问题、把握要领和及时处理问题的目的,要求发展型的知识结构和开拓探究型的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发展思维得到锻炼。 (三)学科竞赛为学生创新技法和创新技能运用提供现实土壤和实践场域 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探讨经验和设计情景,一起共同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社工同行、助人自助”学科竞赛为例,学生在查阅资料、合理设计竞赛主题的过程中,将社会工作技巧、社会学人与环境关系、心理学暗示
9、效应等多学科知识链接在一起,通过情景模拟式的实践训练,完成对社工技巧的活学活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应用的能力和设计创新的能力大大得以提升。高校5开展学科竞赛就是要提供一个实际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这种“同化”与“顺应”过程是学生创新个性品质、创新思维品质进而形成创新技能和技法的过程。学科竞赛能为学生创新技能的掌握提供实证实践条件。 “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教出来的, 是而是练出来的, 在实践中悟出来的” 。 三、高校学
10、科竞赛的保障机制 在高校大规模实施质量工程的背景下, 开展学科竞赛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好途径。然而,当前高校的学科竞赛在管理和运行机制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科竞赛健康发展的问题。如,学科竞赛的举办存在“窗口式”工作模式,往往满足于有需要时手上有“样板”可呈现,而没有形成卓有成效的规范制度;管理机构之间职责不明,缺乏“合谋”意识;只给予鼓励性的政策支持而缺乏经费资助等等。因而,为确保竞赛的实施,研究其保障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时间系统:促进学科竞赛常态化和制度化发展 高校在推行质量工程的过程中要检验各项工作的成果。对于学科竞赛而言,就是要打破“窗口式”工作模式,变“形式化”为“常
11、态化” ,变“短期化”为“持续化” , 既不搞形式,也不走过场,形成学科竞赛活动的长效机制,创造学科竞赛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学生在学科竞赛中所得经验和知识的巩固和消化,使学科竞赛的思维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让广大学生通过系统了解学科竞赛的功能,使学科竞赛真正“入脑、6入心、入行动” 。 在社会工作专业中,针对大一新生,可以开展以社工“情景剧”一对一式的学科竞赛,初步体验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针对已经熟悉专业基础知识的大二学生,可以开展“团体凝聚力” “团体游戏”为内容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更深层次社工沟通、会议、方案设计以及程序技巧的掌握;针对大三学生,可以开办“野外训练营”这类内容要求更
12、高的竞赛活动。这样安排的时间链接,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从浅到深的认识和把握,而且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保证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连续性。 (二)教学系统:确保学科竞赛优质量和高效率发展 教学系统是指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的、由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主要由教师系统、学生系统、教学媒体系统要素组成。在学科竞赛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智力支持人,其活动主要包括:向上级单位(教务处)呈送学科竞赛申请书,规划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动机并为他们提供指导和辅助。其个性品质、组织管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与学生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取得的学习成
13、就举足轻重。为了保证学科竞赛有理想的成果,就要组建一支责任心强、组织能力较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在学科竞赛过程中所抱有的学习态度、拥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策略也极大影响学科竞赛的效果。因此在学科竞赛中要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探索知识的品质。教学媒体系统是教学系统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它主要体现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源和信息7载体。学生在学科竞赛中通过对学习资源和信息的处理,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培养能力,掌握方法,形成思想和观点,提高素养。 (三)组织系统:保证学科竞赛规范化和系统化发展 高校举办的学科竞赛活动要真正达到“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14、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预期目标,就应该形成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规范化、系统化工作格局,就要求构建合理的组织系统管理体系。 学科竞赛活动有校级和校级以上两个层次,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学校、 (院) 系二级联合管理体制,即由教务处牵头设立的校级管理机构和承办单位(院、系)设立的管理机构。校级管理机构主要是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学科竞赛的各个环节,如学科竞赛项目立项审核,组织信息发布,做好二级学院、学工处、团委各部门的协调统筹工作。院(系)管理机构主要从微观层面上负责学科竞赛方案制定、学科竞赛指导与培训、学科竞赛的各个阶段的具体实施、学科竞赛结束工作总结。除此以外,还要
15、学科办或教学办提供学科竞赛所需要的设备、仪器、材料、场地,切实做好物质保障工作。只有形成多部门组织系统配合机制, 学科竞赛各环节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 才能保证学科竞赛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实现学科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洪忠,陈学星.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8. 82 何颖.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保障机制J.江苏社会科学,2011:123-126. 3 黎建辉,刘超良.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3):119-121.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教学研究培育项目“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项目编号:JY201251) 。 作者简介:刘芬(1983- ) ,女,湖北鄂州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