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山一水皆有道意【摘要】由于道教与山水画在艺术思想上有天然的联系,历史上许多高道皆为山水画名家。诚清道人对道有独特的领悟,又长期浸润在青城山,他能从山水中感悟到独特的生命体验,故其画作让人有人在画中,人在道中之感。在诚清道人笔下,一山一水皆有道意。 【关键词】山水画;诚清道人;道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3)0100902 中国画自六朝时山水画兴起,宋代文人画出现之后,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后世画者或评画人不再以绘画之形论画,而多以画中神韵论之。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著名学者高居翰论及山水画时曾说:“人物画活跃在儒家社会里,山水画的兴起则受到
2、道家观点和思想所激发” 。由于道教与山水画在思想上的這种天然关系,历史上许多高道皆是山水画名家。如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和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等皆以善画竹子和山水闻名于世。而很多著名画家又以老庄思想为圭臬,深入学习老庄哲学,将其融入画作,成为其创作山水画之源泉。画与道,道与画,由此水乳交融,密不可分。道士作画也成为一种风气,在道门之中流传久远。道士浸润于道教之中,他们一生都以体道成仙为其目标,因此对道有着独特的领悟,一山一水皆有道意。他们的画作会有一股澄明的美学2特点,标举“气韵生动” ,画中自然流露出道韵之美。四川青城山天师洞当家、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唐诚清道人,十八岁入道,拜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3、著名高道彭鹤年为师,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二代玄裔弟子。诚清道人以体悟大道,味真悟玄为其一生之追求。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诚清道人倾心丹青笔耕,以画体道,颇有心得。诚清道人拜大风堂门人胡立为师,成为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再传弟子。后又遍历名师,参访高士,画风为之大进,渐熔大道与绘画于一炉,陶冶出道在画中,画在道中的艺术境界。中国画本不以形似为胜,而以旨趣立论。旨趣之源在于画者本身的艺术修养和美学追求。诚清道人多年来道画兼修,使其画道同归,其画中弥漫着强烈的道之风味。 诚清道人长期浸润于青城山,对這里的事物心有所感,自法眼观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感悟到独特的生命体验并托物言志。其画作中有许多源于道教文化的意
4、象,如“梅、兰、竹、菊”等。自古以来,梅兰竹菊“四君子”因被赋予了“傲、幽、坚、淡”的品格而备受诗人、画家青睐。它们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被归类为抒怀类意象:或托物以显示高洁的品质,或咏志以抒发感慨。当其在诚清道人画笔下,便被赋予了道者的心志,呈现为道的象征。诚清道人亦善画此四物,他将梅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松竹不同流俗的意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所绘之东风第一枝的墨梅,墨色浓淡适宜,疏密得当,整幅绘画结构疏朗,飞白枝条,处处皆有道之所蕴;虚怀之处,在似有似无之间。画中主题立意又翻出新意。他画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从而画出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体现道之无处不在,3
5、无所畏惧。正如王安石梅花所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诚青道人长期观察青城山一草一木,融青城山的山石、雨雪于一体,画出了梅花的纯净洁白。画梅的表现方法各有不同,有圈梅、墨梅、红梅、粉梅、白梅、赭梅、黄梅、绿梅之分。诚青道长以淡墨画须,以深墨点英。其墨梅纯用深墨画蕊,梅干有粗有细,抓住“青城天下幽”之特点,既是画梅,也是画自己在仙山体道之空灵、隽永,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画道的品质,意蕴深厚;借梅花来比喻道教道体虚静、专气致柔的意蕴。观其画之意境,堪以陆诗所咏之梅相譬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咏梅 ) ,寄托了他对玉洁冰清、超凡脱俗体道生活的向往。据墨梅名人录自序曰:“墨梅自宋
6、浮图仲仁始,扬补之变墨为白,艺苑宗之。 ”2要在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主题中寻找绘画新意的确不易。這得益于诚清道人深厚的道学素养,能于平常之处见功夫。 观诚清道人之画,不仅人在画中,亦有人在道中之感。老子道德五千言,以水喻道,這种比喻本身极具画面感的,与绘画有着相通之处。诚清道人深谙其意,以手中之笔,通过绘画将道蕴含其间,其画之美亦是道之美。道意在绘画的枝条花朵之间,发而未发尽在其中。所以观诚清道人的画似乎有一种与道相遇的美学境遇。例如诚青道人喜画竹,画竹虽是古有的意趣,但是当画者以道教传人的身份介入到咏竹之中,其画已然迥异于他人。他也画出了竹的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但更画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
7、常茂” ,以竹的疏淡浓密富有层次,赞其“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品格,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4强、不屈不挠的风骨。观其竹,似乎能使我们看到在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的青城山中竹依崖低吟,挺拔劲节的画面。白居易养竹记中曾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赞“竹似贤” 、 “竹本固” ,竹“性直中立” 、 “心空体道” 、 “立志有节”等品格。這些都成为诚青道人画竹的情愫所在。 进一步来看,道人还要表现他的本心,就是那颗一直追求大道的心,在這种执著于道的内心之下体现出来的大道之美,尽已包含在画面的深处。妙观逸想,观者静静体味,能从中感受到深藏画中的道意,使人的心灵安静下来。 【参考文献】 1高居翰著,李渝译,中国绘画史M, (台北)雄狮图书出版股份公司,1984.27. 2于安澜,画史丛书第五册墨梅名人录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2. (责任编辑彭东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