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以“教材动作和组合剥夺了原生态民间舞蹈特征”思考探究原生态舞蹈研究方法【摘 要】民间舞蹈源自民间,学院派的民间舞蹈是否将民间舞蹈全盘融入其中,其中利弊并存。在学院派民间舞蹈的兴趣下,原生态舞蹈逐渐进入人们视线。但目前资源有限,原生态舞蹈的发展及如何探究文章将予以阐述。 【关键词】舞蹈;原生态;研究 舞蹈教材动作之所以强调训练性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动作训练的规范性、以及为了演出而做的前期工作,因此,它必定区别于原生态民间舞蹈。 好处在于教材动作将原生态民间舞蹈加以整理、美化,组织成舞句、片段组合,让学生能够很快的抓住其风格、民族特点。教材化的民间舞蹈,内容清晰明了,结构完整,花样较多,但在课
2、堂上过多强调的动作路线的美化,却使原生态舞蹈失去了它最本质,朴实的风格特点,或多或少削弱了原生民间舞蹈人物形态的风格。在现在的民族民间舞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几乎都是按照教学大纲教授组合,从单一动作到复合动作,由复合动作到短句,再由短句连成片段,最后完成教学大纲中的组合,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分解到整合的过程,基本上是沿着一个横向的脉络在进行课堂教学。在系统性与科学性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民间舞蹈其自身继承发展与变迁的纵向脉络,导致一些教师2没有深入到民间舞本身的文化背景去探究其内在风格的意义及动作背后的意义。比如说海阳秧歌,在课堂上,只有选取有代表性的“丑婆”接触,教材化的“海洋”
3、秧歌让我们看到的是规范的、整个班级美美的“丑婆” 。并且也会缺少学生个性的发挥。 而且对于原生态舞蹈的即兴性来说,学院派将民间舞蹈八拍化或组合化,死死的将民间舞的娱乐、即兴限制住了,而原生态民间舞不受太多约束,自由度较大,动作毫无修饰,即兴性较强。这种教材的实施方式使我们对真正的原生态民间舞蹈产生了隔阂,这种断裂现象严重限制了民间舞现行教学的发展。所以,回归民间舞蹈的原始生活空间去寻找、挖掘,切身感受其热情与质朴,让学生通过观摩与采风的实践活动,切身感受与校园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氛围与生活习惯,从中体会两种不同空间中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差异,这在现今教材的实施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虽说是专业学
4、习舞蹈的,但我们接受的又是教材化了的民间舞蹈,看过真正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发现我们并不正宗。若是课题教材经过以后的演变,将会变成什么样呢?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传承的重点不应该止于千篇一律的教材化动作,其中还需要的是最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人物特征。但在当代社会中,我们远离了纯朴乡情、生活在喧嚣的大都市,要想了解到原生态舞蹈,必定会有障碍,但依然可以去田野间、去探究原生态舞蹈文化的魅力。 一、原生态舞蹈文化研究的理论途径 研究核心是以文化人类学为基础(舞蹈人类学为理论基础)研究舞3蹈“文化” ,舞蹈人类学是包括:生活历史、宗教、生产、祭祀等。研究途径基础是以“民族语言系数关系”为依据,来解释“各民族舞蹈
5、的共性与个性” 。核心操作方式是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整个人类学操作方法的核心。 研究途经一:以“民族史”与“民族学”为基础,探讨民族与民间舞蹈的关系。 研究途经二:以“语言学语言系属划分民族”理论解释: 说到原生态舞蹈不得不提到原生态舞蹈情态。外在的表象,其形象、发展和情态的文化背后也很重要,主要受以下三个关系影响: 第一,舞蹈现象与形成过程的关系:民族历史演变发展的过程,同族源,历史关系。例如:蒙古族历史悠久。其源于大约公元 7 世纪的古代望建河东岸的古老部落,肃慎部族。9 世纪蒙古部落西迁到蒙古高原,与居住在那里的突厥语族的居民融合、繁衍,分化出很多氏族。而后壮大势力统一草原,蒙古人民在蒙
6、古高原上长期的生活,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与其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起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第二,舞蹈情状与生存条件关系:生态环境影响了民族人们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又决定了人们的崇拜和信仰,久而久之这种信仰成为了一种习俗,为了祭祀、自娱等目的,经常性的表演,最后形成了传统舞蹈,也就产生了原生态舞蹈。 第三,民族舞蹈的共性产生缘由:根据民族成分,同族源的民族有着语言系属关系,毗邻的他民族在多方面的遗留因素都相互影响着文化、习俗,经过多方面的影响和融合产生了原生态舞蹈。例如傣族的象脚鼓,4它影响了毗邻的佤族的鼓舞,通过融合和个性的产生形成了各民族具有一定共性的原生态舞蹈 舞蹈现象与形成过程的关系
7、:同族源的关系影响着原生态舞蹈文化。有着共同族源的民族有共同基因在舞蹈上有着相似性;反之不同族源的民族有着差异性。 舞蹈情状与生存条件关系:生态环境影响了民族人们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又决定了人们的崇拜和信仰,久而久之这种信仰成为了一种习俗,为了祭祀、自娱等目的,经常性的表演,最后形成了传统舞蹈,也影响着原生态舞蹈。 民族舞蹈的共性产生缘由:根据民族成分,同族源的民族有着共性,包含语言系属的关系。毗邻的他民族在多方面的遗留因素都相互影响着文化、习俗,经过多方面的影响和融合产生了原生态舞蹈。 二、历史、环境及因果的变迁的巨大影响 首先从自己的族源,通过几千年历史的变迁,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习俗、
8、文化等不断的进行自我发展。例如:蒙古族历史悠久。其源于大约公元 7 世纪的古代望建河东岸的古老部落,肃慎部族。9 世纪蒙古部落西迁到蒙古高原,与居住在那里的突厥语族的居民融合、繁衍,分化出很多氏族。而后壮大势力统一草原,蒙古人民在蒙古高原上长期的生活,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与其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起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环境是原生态舞蹈中对原始生活的展现,向我们展示了原始先民的一种生活状态,因此我们可以从舞蹈的情态与生存条件的关系进行分析。5一个民族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其生存方式,也就决定了生产方式,为了繁衍、为了丰收其生产方式便决定了民族崇拜与信仰的神灵,而后一代一代的传承,逐渐成为了民族独
9、特的习俗文化,包括:丧葬,节日等。信仰崇拜与习俗便共同决定了民族的传统舞蹈,这种祭祀或自娱的舞蹈与生产方式最终决定了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例如:现生活在中国南方的京族,地区气候温热,海产丰富,由于其生存在海边,便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为了丰收,便世世代代敬奉海神,祈求五谷丰登,便有了闻名的“哈节”习俗传统,有了“顶灯舞” 、 “花棍舞”等传统舞蹈。 民族间舞蹈之所以产生了共性,原因不是单一的,首先是拥有共同的族源和相似的民族成分;其次是由于多方面的遗留因素造成的,毗邻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的影响与融合。例如傣族的象脚鼓,它影响了毗邻的佤族的鼓舞,通过融合和个性的产生形成了各民族具有一定共性的原生态舞蹈。 学院派以及原生派在现在看来并存也未必是件坏事,各自所发挥的职能不同,但终究都是服务于民间舞蹈传承及发展。学院派能够培养更多的优秀表演以及教育人才;原生态舞蹈研究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最深层次的民俗风情,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舞者兼并二者,从而更好的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作者简介:王婷(1991- ) ,女,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2010 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