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模式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6017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模式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模式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模式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模式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模式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模式研究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课程存在课程定位不明确、学生学习兴趣遭遇寒冰、实践课程设置流于形式等问题。要提高物流管理的教学水平,教学定位必须兼重理论和实践,努力进行理论创新;教学模式应为:构建物流实验室,搭建校外实训基地。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297-02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速,2012 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 177.3 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9.8%;2012 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 3.5 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9.1%。随着

2、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其对专业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但由于现今物流管理教学模式上的落后,使得物流行业人才供需差异较大。目前国内拥有国际权威认证机构颁发的物流专业管理资格证书的职业经理人不足百位,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 600 余万人,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 2010 年需求为 20 万30 万。尽管近年来各高校及培训机构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人才,然而这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前学校教育和行业培训都较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视角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导致了物流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一)物流管理课程的定位

3、不明确 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重点高校和专职院校,重点高校的物流管理课程可以将重点定位在理论创新,专职院校可以将重点定位在实践操作。但位于二者中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一直较为模糊,既没有实力进行理论创新,又没有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应用型本科院校很多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转过来的,对进行理论研究缺乏兴趣,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又没有专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环境和经验,专职院校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逐渐摸索出一条订单式的学生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企业的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的学生甚为尴尬,缺乏就业竞争能力。明确办学

4、定位应是该类学校进行物流管理教学改革的前提,应将物流管理的办学定位为兼重理论和实践,努力进行理论创新。 (二)学生对物流管理课程的兴趣遭遇寒冰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在工业企业的重要性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学生对物流管理课程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通过学习可以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较高的薪酬水平。但是,他们的兴趣一般在上课初期就会化为乌有。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以理论为主,几次课程上下来,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 EDI,什么是 RFID,兴趣日渐减退。二是教材的选择也是偏重理论,且理论落后于实际,当前我国物流管理的教材都存在这些缺陷。三是教师水平有

5、限,很多教师缺乏专业素质,是半路出家,自己对物流3管理的了解也相当有限;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是从一个学校毕业来到另一个学校教学。 (三)物流管理实践课程设置流于形式 1.建设物流实验室。现阶段,国内高校在物流实验室的选择和建设方面有 3 种情况:一是以物流系统软件为核心,模拟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块,使学生熟悉物流作业流程,掌握物流管理方法。二是以物流软件为基础搭建物流模拟平台,再配上部分硬件设备,提供一个类似真实企业的物流环境,让学生通过感性接触感受到现代物流的核心理念,通过岗位实训加深对职业要求的认识,快速提高实践能力。三是以自动化设备为核心的物流实验室建设,

6、让学生观摩现代物流自动化技术,并掌握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由于资金的限制,现在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建的物流实验室以第一种为主,但软件模拟对加强学生对物流管理实践课程的直观认识作用有限,且很多学校为了节约资金,所购软件非常简单低级,学生往往缺乏兴趣。少部分学校采用第二种模式,相对第一种来说,增强了学生的直观了解,学生兴趣也较为浓厚,但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很多机器和设备仅是摆设,没有真正被利用起来。采用第三种形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较少。 2.加强校企合作。很多高校也在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做法有:邀请企业人士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与学校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等;带领学生到企

7、业进行参观,开展认知性实习;开展“订单式”培养;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活动的管理政策和办法,激励教师回炉到行业、企业锻炼,提高教师实4践能力。 但是目前物流管理校企合作中存在着理念不清、合作形式表面化、机制不完善、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现行人才培养体制障碍、改革导向不足、校企文化差异、合作能力不强、企业合作动力不强等方面的原因。由于对合作企业减免税等优惠政策不具操作性,对企业参与合作吸引力不大,导致校企合作出现院校“一头热”现象,难以深度合作1。具体来说,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合作的企业多数是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缺乏规范性和稳定性;二是合作过程

8、中校企双方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尤其是企业的利益没有得到体现,因此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严重的动力不足;三是合作仍处于较浅层次合作,与企业的合作尚停留在参观企业设备设施、业务流程为主的认知性实习,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尚未有效开展2。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明确物流管理的办学定位兼重理论和实践,努力进行理论创新,根据这个定位,我们设计的物流管理教学模式是:构建物流实验室,搭建校外实训基地。 (一)构建物流实验室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资金和师资实力,我们建议应该构建第二种形式的实验室,即以物流软件为基础搭建物流模拟平台,再配上部分硬件设备,提供一个类似真实企业的物

9、流环境的实验室。注重选择专业的软件和专业物流实验厂商提供的硬件,在整个项目的设计、招标和选择过程中注意联系学校的实际,购买合适的软件和硬件,既要能够满足学5生的学习要求,又要能够满足教师的科研要求。同时,注重选择能够给教师提供培训的厂商,使教师能够独立操作软件和硬件。另外,还要关注厂商的售后维修,维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二)搭建校外实训基地 目前建设实训基地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校内实训基地,即学校提供场地和一定的资金,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和相应的管理培训人员,以企业的现实运作为基础,生产和培训同步进行;二是校外实训基地,即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完全按照企业的运营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

10、环境中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3。第一种实训基地的建设难度较大,且学校不仅需要进行基地的建设,还得需要相应的管理人才,因此建议选择第二种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成本投资,另一方面又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这有利于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有利于教师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更好地发挥服务地方的高职教育特色。 三、物流管理教学的保障条件 (一)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是从根本上保障物流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一方面,选派教师到物流教育比较成功的学校进修,或去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企业引进物流方面的人才,以优化

11、教师队伍结构。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学校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考评机制,通过人事分配制度、聘6用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教师培养与考评体系,严格考核教师的实践能力,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等挂钩,形成良性机制。二是重视校企平台的搭建,鼓励教师考取“物流师” 、 “高级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实行挂职锻炼制度,培养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从行业、企业引进具有“双师”条件的博学善讲、既有教师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效果。 (二)引入第三方进行监督 一方面,通过法律建设规范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涉及企业、学校、协会、

12、政府等多个主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环节密不可分,相互影响。需要一整套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用立法的手段来强化校企合作,可以从制度上保证“校企互动”的进行。另一方面,政府介入监督。为了协调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促进双方进行合作,政府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对双方的合作进行监督。所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进行备案,如出现纠纷,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可以充当第三方进行调解。 (三)引入激励机制 校企合作的关键是要解决双方的合作动力问题。一个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缺少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认为投资办学是政府的事,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企业没有义务和责任培养人才,导

13、致企业合作动力不足。另一个是学校,追求办学效益,认为开展校企合作、安排顶岗实习会增加教学成本,不愿意支付实习费用,使企业利益无法保证。这样,两个利益主体没有找到最佳结合点,校企难以合作。因此,建立双方合7作的激励机制,势在必行。在这种机制设计中,企业和学校都是物流教育对象的受益者。双方都有动力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企业和学校分别作为物流人才的供求主体,企业在得到人才支持和研究、发展上获益,学校在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目标上获益4。 总之,如图所示,师资队伍和第三方监督是实施物流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实训条件和激励机制构成了育人的环境。而科研反哺教学和实操教学是育人的手段。高校与企业通过育人环境和育人手段进行互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宝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 (8):60-61. 2叶伟媛.创建经济实体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讨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采购与研究,2009, (36):79-80. 3田刚.校内实训为主、校企合作为辅的物流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探讨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 (12):70-72. 4陈学云,冯春梅.我国物流教育发展和创新的路径选择J.物流技术,2011, (3):154-1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