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云南中小地震矩震级的测定摘要:利用云南省测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反演了 2008年1月至 2012年 9月 675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波谱参数,并计算了这些地震的地震矩 M0和矩震级 MW,最后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近震震级 ML和MW之间的关系式。 关键词:中小地震;震源波谱参数;地震矩;矩震级;回归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P31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3)03-0306-07 0 引言 震级是表征地震大小的量,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是地震预报和其它有关地震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Richter(1935)在研究美国南加州的地震时引入了地方性震级 ML,现称
2、作里克特震级(简称里氏震级) ,尽管里氏震级完全是经验性的,物理意义不清楚,但使用方便,更重要的是它为震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在常用的震级主要有:近震震级 ML、面波震级 MS、体波震级 mb和 mB、持续时间震级 MD、矩震级 MW。与传统的震级标度相比,矩震级MW不仅物理含义较明确,而且不会出现震级饱和的现象,是目前量度地震大小的最理想的物理量(高景春等,2011) 。它是一个均匀的震级标度,适用于震级范围很宽的统计,无论对大震、小震、微震,甚至极微震,还是是对浅震、深震,均可测量其地震矩,在一定震级范围内能与常规2的面波震级转换(陈运泰,刘瑞丰,2004) 。 本文利用云南省测震台网的
3、近场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多台联合反演方法计算了 2008年 1月至 2012年 9月的 ML30以上 675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波谱参数,得到了这些地震的地震矩 M0和矩震级 MW,并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近震震级 ML和 MW之间的关系。 1 计算方法 111原理从震源辐射出的地震波,经过地球介质传播到地震观测台,既携带着震源的信息,又携带着从震源到地震台站之间的传播介质的信息,因此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是一种综合信息,包含了地震震源效应、传播路径效应、台站场地响应及仪器响应。要测定地震矩参数,就必须首先扣除地震记录中传播路径效应、台站场地响应及仪器响应等,即先求出震源谱。 在任一台站观测的任一
4、地震地面运动的傅里叶谱可以表示为Aij(f)=Ai0(f)G(Rij)Sj(f)Ij(f)e-Rijf1Q(f)(1)式中,Aij(f)是在第 j个台观测到的第 i个地震的傅里叶振幅谱(观测谱) ;Ai0(f)为第 i个地震的震源振幅谱(震源谱) ;Rij 为震源距(第 i个地震到第 j个台站) ;G(Rij)为几何衰减函数;Q(f)为频率依赖的品质因子; 为地震波速度(本文仅分析 S波) ;Sj(f)为第 j个台站的场地响应项;Ij(f)为第 j个台站的仪器响应项。 由式(1)可见,在频率域内对台站的观测位移谱 Aij(f)进行几何衰减、非弹性衰减、场地响应及仪器响应校正后,才能得到震源谱A
5、i0(f) 。笔者采用三段几何衰减模型来计算传播路径的影响(Atkinson,Mereu,1992;黄玉龙等,2003) ,采用 Moya等(2000)关3于多台、多地震联合反演的方法来计算台站的场地响应,仪器响应可通过仪器标定进行校正。 通过以上计算,对每个地震、每个台站记录的位移谱逐一校正后,就得到了每个地震多个台站的震源谱,求其平均值以消除方向性效应,得到每个地震的平均震源谱。这样对于某个地震,就可以得到第 j个台站记录的该地震的震源位移谱A0(f)j,再对台站得到的震源谱求平均,可得到该地震的震源谱 A0(f) 。采用 Brune(1970)的二次方衰减震源谱模型作为理论震源谱 Ath
6、eo(f) ,利用遗传算法求解由 A0(f)和Atheo(f)定义的残差为极小的震源谱参数 0 和 fc,其中,0 是零频振幅,fc 是拐角频率。 1 地震研究 136卷第 3期杨晶琼等:云南中小地震矩震级的测定由得到的震源谱参数 0 及拐角频率 fc,就可计算地震矩(Brune,1970):M0=43012R(2)式中, 是密度,取 29 g/cm3; 是 S波速度,取 35 km/s;R 是辐射花样系数,由于没有每次地震的断层面解,所以令 R 为一常数,并取 S波在震源球上的平均值为 2/5。 矩震级 MW由地震矩 M0通过下式计算得到(Kanamori,1977;Hanks,Kanamo
7、ri,1979):MW=213lgM0-607 (3)式中,地震矩 M0的单位为 Nm。 12 参数选取 (1)Q 值 在计算台站观测震源谱时,必须首先扣除地震记录中的传播路径效应、台站场地响应及仪器响应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介质品质因子 Q。Q4是地球介质的重要物理参数,描述由于介质的非完全弹性,地震波在介质里传播过程中的衰减,或能量耗损的特征,其定义为 11Q=112 E1E(4)式中,E 为一定体积的地球介质在地震波一个周期 T(或一个波长 )的运动中所积累的能量,E 为同一体积的介质在地震波一个周期 T(或一个波长 )的运动中所耗损的能量。由式(4)可以看出,地震波在 Q值较大的介质里传
8、播时,耗损的能量较小,波衰减较慢。 笔者利用云南“十五”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资料,从中挑选了波形较好、能经过信噪比检验的 69个 2561 级地震用于计算区域模型,采用多台、多地震联合反演得到云南地区的介质品质因子 Q(f)=2310f 0480(杨晶琼等,2010) 。图 1给出了云南“十五”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台站分布和地震记录的传播路径分布。图 1研究区台站、地震震中及射线路径分布图 Fig1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earthquake epicenters and ray path in study area(2)S 波窗长 要求解某次地震某个台站的
9、观测振幅谱,首先要截取“S 波窗” 。 “S波窗”定义为从 S波开始到包含 90%S波总能量的时间段。但“90%S 波总能量”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具体操作一般是采用目测人机结合读取的方法,且需要操作人员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不同的操作人员读取的“S波窗”结束时间也不一致,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结果误差。 我们读取了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 600个地震的震相到时和“S 波窗”的结束时间,发现“S 波窗”长和 Sg-Pg存在一个线性关系(如图 2所示,均方根为 011) ,对其拟合给出了云南地区“S 波窗”长和 Sg-Pg的线性关系:5TSe-TSf=083(TSg-TPg)+126 (5)式中,TSe 是
10、“S 波窗”的截止时间,TSf是 Sf到时,TPg 是 Pg到时;Sf 是首个 S波震相的到时,如果该台有Sn到时,Sf 等于 Sn;如果没有 Sn,Sf 等于 Sg。本文研究过程中用式(5)来截取“S 波窗” 。图 2“S波窗”长和 Sg-Pg到时差之间的线性关系 Fig2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window length of S wave and arrival time difference of Sg and Pg waves2 资料选取 云南省测震台网负责监测云南省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为地震预报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经过“十五”建设后,云南区
11、域数字台网的子台均为基岩台,使用 24位的 EDAS24IP型数据采集器,并分别安装了 KS2000M和 CTS1E两种中长周期三分向速度地震计,采样率均为100 Hz,在 50 Hz120 s 频带范围具有速度平坦的响应。 本文选取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 2008年 1月至 2012年 9月的 ML30以上地震波形数据。对于所有的地震记录,采用包含所有可识别S震相的“S 窗”内的信号进行分析,其中“S 窗”的定义为从 S波开始到包括 S波总能量的 90%的时间段。同时,采用平移窗谱方法,获得具有同样频率间隔的观测信号的傅里叶谱,取 P波初动前 256个采样点的记录作为噪声记录,计算与观测
12、信号相同持续时间的噪声位移振幅,依此对观测信号进行去噪声处理。再按照信噪比大于 2的标准选择可以使用的波形记录,以及 1个地震至少有 3个以上台站记录的原则(刘丽芳等,2010) ,最终挑选了 675次 ML30 地震的波形记录用于震源参数的联合6反演研究。图 3为参与计算的地震震中及周围台站分布。图 3参与计算地震震中及周围台站分布 4 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在区域测震台网常规测定中小地震的矩震级是可行的。矩震级也是一个均匀的震级标度,适于震级范围很宽的统计,不会出现震级饱和的现象,无论是对大震还是小震、微震,甚至极微震,无论是对浅震还是深震,均可测量地震矩,在一定震级范围内能与常规的面波震级
13、转换。 参考文献: 陈运泰,刘瑞丰 2004地震的震级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5(6):1-11 高景春,赵英萍,徐志国,等 2011河北省测震台网中小地震矩震级的测定J.华北地震科学,29(2):1-4 黄玉龙,郑斯华,刘杰,等 2003华南地区地震波衰减和场地响应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46(1):54-61 刘丽芳,苏有锦,刘杰,等 2010云南和四川中小地震应力降时空特征研究J.地震研究,33(3):314-319 杨晶琼,杨周胜,刘丽芳,等 20102008年盈江 59级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研究J.地震研究,33(4):309-310 Atkinson G M,Mereu R F199
14、2The shape of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curves in southeastern CanadaJ.BSSA,82(5):2 014-2 031 7Brune J N1970Tectonic stress and the spectra of seismic shear waves from earthquakeJ.JGR,75(26):4 997-5 009 Hanks T C,Kanamori H1979AmomentmagnitudescaleJ.JGR,84(B5):2 348-2 350 Kanamori H1977The energy release in great earthquakesJ.JGR,82(20):2 981-2 987 Moya C A,Aguirre J,Irikura K2000Inversion of source parameters and site effects from strong ground motion records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J.BSSA,90(4):977-992 Richter CF.1935.An instrumental earthquake maginitnde scaleJ. BSSA,25(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