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关于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研究【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现阶段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标准及要求。搞好教育工作的关键和难点在于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的资助育人活动,资助育人工作应当进一步由“资助”向“育人”职能转变。文章从政策、机构、体系、形式等方面对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进行了探讨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制度措施,以确保资助育人体系日趋完善,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成长成才。 【关键词】资助育人;现状;对策;研究;高校教育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随之浮现出思想上、行为上的一系列相
2、关问题,例如心理困惑、交流障碍、就业困难等问题,往往给这一群体造成极大困扰,这就为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来了全新的挑战。新的资助育人思路应运而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关心与爱护。 一、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一)加强资助育人工作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2和接班人。 ”在资助育人方面,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
3、用之才。 ”因此,加强资助育人工作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需要。 (二)加强资助育人工作是国家政策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相关规定、政策的不断出台及资助育人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的资助育人政策已从“资助”逐渐向“育人”转变。 “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核心所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资助,更要充分发挥该项工作的育人功能,做到既能在经济上帮助学生,又能在精神上培养学生,既能在思想上教育学生,又能在能力上锻炼学生。国家政策的愈加重视促使着资助育人体系不断完善。 (三)加强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育人教育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层级高速扩张的时代,高校作为培养当代高素质人
4、才的战略前沿,作为全面育人教育的基础阵地,有必要肩负起个人未来及国家前途的重担。在高校的全面育人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助困育人,扶贫励志”的口号。因此,加强对资助育人工作的研究,是高校育人教育的根本需要。 二、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及不足 (一)资助育人基数扩大化,根源问题尚待解决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和比例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根据现有资料显示,现阶段高校家庭经济3困难学生中,75%左右来自农村,而这些农村孩子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由于家庭子女多,因此而占的比例甚至达到了 80%,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庭困难学生产生的根源问题。因此,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5、,从根源处减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所占比例,将是高校未来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环节。 (二)资助育人体系片面化,机构制度亟待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资助育人奖助体系,还是以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为其奖助主体,对于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意义较大,但对于一些经济、学习均存在问题的“双困”生们来说,则效果甚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如何不断完善现有资助育人政策,在新的经济形势中把握好资助重心,尽可能不放弃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权利,特别关注以往易遭忽视的“双困生”团体,成为国家、社会需要深度思考的重要议题。 (三)资助育人功效单一化,育人职能有待提升 资助育人工作,对于家庭经济困
6、难学生来说,不仅具备一定资助意义,更加不可忽视的是其核心的育人功能。按照传统观念,部分教育工作者往往存在“资助育人就是经济援助”这样的偏差观念,在履行完经济救助职能后,忽视了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从而大大淡化了资助育人原本应具备的育人树德职能,从而导致资助育人难以达到预期要求。新阶段,我们应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的职能、角色转变,积极推行,稳步提升,逐渐将资助育人的工作重心由“资助”向“育人”转移。 (四)资助育人流程简单化,阶段教育仍需细化 4现阶段,部分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过于简单化、程式化,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背景、不同心理状况的家庭经济困难同学,采取千篇一律的资助育人方式。从学生
7、不同大学阶段受到的资助育人活动中看来,他们接受到的援助方式往往是单一的、程式的,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活、学习的压力,但从个体发展及社会需求的角度看来,资助育人的效果仍然有待加强。因此,制定层次化的、阶段性的资助育人体系仍然是摆在各大高校面前的重点工作。 三、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探讨 (一)完善机构,健全体系,稳步建立长效机制 各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办发200416 号)等文件精神,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协调发展的资助育人工作新机制。 1、建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各高校应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资助育人机构建设工作,积极创
8、建专业化管理机构,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通过此类专项机构的设置,锻造一只职能化专业化的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并不断创新研究资助育人工作方法,开拓新型绿色成长方案,为学生从入学、在校直至顺利毕业提供经济依靠、心灵关怀、能力培养等全过程、多维度援助。通过管理机构的合理设置,为资助育人工作的统筹规划提供体系支持。 2、建立勤工助学中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全面、科学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方位资助,杜绝资助育人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产生的依赖及不劳而获的心理,充分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强意5识,建议高校应大力推动勤工助学中心的建设工作。不断扩充人力、投入财力,积极为家庭困难学生构建自强资助平台,构筑
9、完善的“奖、贷、助、勤、补、免”资助育人体系。勤工助学中心既能够为家庭经济困难同学提供生活保障及经济来源,同时能够大大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自强理念,帮助他们开拓健康的成才途径,树立正确三观。 3、构建多元化资助育人体系。资助育人体系应当是立体的、多元的、针对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如“双困生”问题的存在,便是资助育人奖助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的必然结果。因此,针对“双困生”同学独有的心理特点,应当在现有资助体系中加入激励元素。针对“双困生”的学习状况及心理特点,为其划拨专项基金,完善奖助体系,设立诸如“进取奖学金” “最佳进步奖学金”等激励式荣誉,使他们于细致处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学校的重视,一点一滴
10、中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为其创造优质的进步空间。 4、计划生育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自实施执行以来,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在某些偏远地区执行状况有待加强。如今广泛存在于大学校园中的家庭经济困难问题,究其原因 80%是由于家庭子女众多,导致经济状况不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于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地区,不能采取一味的“严罚严打”措施,而应当加强教育引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生育措施。从根源处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及比例,是加强自主育人工作的理想化手段。 (二)淡化资助,强化育人,全面推进三项工程教育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使他们不因经济问题而导6致学业受
11、阻甚至被拒于大学门外,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除“资助”功能外,资助育人工作的“育人”功能才是工作的核心。通过“三项工程”的全面推进,将极大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育人”功效,实现智能转变,打开资助育人工作的新局面。 1、推进爱心教育工程建设。我国高校应当坚持“理解、关爱、帮助、引导”的资助育人工作理念,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关注并参与该项活动,从不同角度、同层面关心、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工作的育人智能,对在资助的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感恩教育、道德教育,高校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爱心工程”系列活动,积极组织校领导、教职员工、社会热心人士、毕业生及在校生等各个层面群体,
12、广献爱心,构筑由爱心基金、爱心俱乐部、爱心超市、爱心英语角、爱心书社、爱心上网卡等等系列活动为主体的爱心工程。以此为基础载体,以爱心为原则主线,尽点滴力,传递爱心正能量,确保所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帮助与关怀。通过爱心工程建设,高校可以在资助过程中,同步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道德教育及感恩教育,帮助他们实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挥育人职能。 2、推进素质教育工程建设。高校还可以全面推进开展素质教育工程建设,在资助育人工作中,通过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文化素质、创新意识,通过积极开展各类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渗透
13、力,专项增项素质育人职能。例如,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明素养和道德修养,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7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道德诚信资助主题活动、 “重信用、守承诺”为主题的系列诚信还贷教育活动、以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以上活动,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宣贯和教育,让同学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教育学生从细微处提升自我。通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的全面推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融汇至资助育人工作,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育人工作。 3、推进创新教育工程建设。在资助育人工作中,高校应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开展创新教育工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大力支持同学们的科技创新活动,支持学生课外创新实践,为家庭经济困难
14、同学的素质拓展、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丰富的平台。引导他们利用创新思维,结合专业知识技能,增强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真正地实现 “资助、育人”并举,有效发挥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育人功效。 (三)合理规划,科学统筹,着力开展阶段教育 目前的资助育人工作,对待资助对象的原则基本无差别化,但这一现象有违资助育人工作的初衷。为保证“资助育人”的实际效果,我们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应根据资助对象所处的不同阶段,开展阶段式资助育人工作。 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入学时既面临经济压力,又面临日常学业、生活压力,因此资助育人的重点区域是学费减免、奖助学申请、职业规划教育及必要的心理辅导,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
15、学生的经济、学习、生活困难,助其快速融入校园生活,树立坚定信念目标。 82、加强在校生自我教育。这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度过入学适应期,应着手大力开展勤工俭学、爱心帮扶等资助育人工作,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自己的付出得到帮助,从而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独立意识。例如,通过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工作,让学生参与到图书馆、大学食堂等学校管理的诸多方面;亦或者开展素质拓展,全面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项综合能力;再比如开展“自强之星”等类型的评选活动,通过对自强同学的鼓励、宣传,使家庭困难学生获得足够的归属感,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通过以上种种活动的开展,逐项分类的提升在校生的自我教育内涵。 3、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本阶段的受助学生站在毕业的三岔口,由于经济状况较差,社会资源匮乏,就业困难的问题往往困扰着他们。因此,本阶段资助育人工作应着重于就业指导和诚信教育,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职业规划帮助,从根本上根源上解决“授人以渔”的问题。首先应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迅速实现角色转变,适应岗位需求,成为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其次在他们离校之际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诚信还贷意识及感恩意识,让他们尽快承担起他们肩负的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