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及调节策略.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9057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性别视角下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及调节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社会性别视角下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及调节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社会性别视角下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及调节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社会性别视角下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及调节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社会性别视角下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及调节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社会性别视角下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及调节策略摘 要:随着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就业压力,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在传统社会性别文化中不断被挤压,要帮助其冲破就业困境,高校应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深度关怀和科学调适。 关键词:社会性别;理工科;就业;心理 一、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根据 2011 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 6 倍,2011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 660 万人, “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 700 万人,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

2、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且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逐步推进,就业结构性矛盾将变得更为复杂。 另根据2011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 “2010 年度本科女性毕业生从事比例最大的职业”前 10 位依次为幼儿园教师、职业护士、注册护士、小学教师、收银员、翻译员、平面设计、初级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职业和校园顾问、编辑;而“2010 年度本科男性毕业生从事比例最大的职业”前 10 位依次为采矿和地质学的工程师、输电线安装者和修理技术员、安装、维护和修理工的辅助工人、测量技术员、机械维护技2术员、施工工程师、开采石油、天然气、矿山的技术员、发动机和其他机械装配技术员

3、、工业机械技术员、汽车机械技术员。由此不难看出,性别刻板印象和职业刻板印象仍然对社会观念和大学生就业市场产生着巨大影响力。在用人单位貌似合理的选择背后,存在着一整套歧视女性的社会性别制度与观念的潜在支撑。 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从性别心理来看,她们既受到传统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也在根据高等教育的教化调整自身的性别认同,这必然引起某些观念和行为的冲突,造成就业心理的障碍和就业行为的偏差。除此之外,理工科院校相比综合性院校和文科院校而言,专业知识的要求和修习更加严格,学习的知识相对理单一,导致在就业上也更易遭受挫折。据有关资料表明,理工科女大学生比她们同龄的文科、财经、师范类的同学,同时也比理工科男大

4、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可见,理工科女大学生不得不面对就业形势严峻与狭隘性别文化影响的双重困境,如何冲破社会文化与自我认知的桎梏,实现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解困与就业人格的塑造,提升就业竞争力问题应该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 (一)成就动机偏低 成就动机是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能认真地完成,并欲达到某种理想境界的一种内在推动力,也就是要求获得高成就的欲望。它是推动个人克服困难为某一目标持续奋斗的内驱力。研究发现:中国男性的成就动机明显高于女性。中国男性较女性有更高的成就期望、3成就竞争意识,成就自我评价,以及更大的成就自主性。而理工科女生往往有着强

5、烈的独立意识,大多渴望通过事业的成功获得社会的认可。但是,在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下,很多女生在择业时却仍然心存顾虑,甚至把女性角色与事业成功对立起来,削弱自身成就动机,降低抱负水平,因此在择业时不能充分调动人格潜能,在社会竞争面前缺少自信和勇气。当下流行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态,既反映了大多数女生对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的极大期望,也更真实地反映了相当部分女生对事业进取心和自信心的不足。这些观念的樊篱,使得女大学生普遍成就意识淡薄,抱负水平不高,对传统性别角色多数人采取淡漠和认同态度。这种成就动机偏低的现象必然直接造成女大学生的社会评价也相对偏低,继而加重社会的性别歧视。 (二)心理韧性不

6、强 心理韧性又可称为心理弹性,复原力、抗逆力等,具体来说,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对逆境、困难、创伤、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有效应对与良好适应。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四年严谨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过程中,通过不断努力获取学业上的成功,心理韧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在面对劳动力市场的偏见与歧视,本专业领域内男性在人数、成就、体力、社会舆论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状况,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仍显不足。一些女大学生在就业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表现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悲观厌世,甚至产生“就业恐惧”的心理状态。而具有高度心理韧性的女大学生能够在择业过程中把挫折看成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机会,在就业竞争中

7、准确自我定位,注意克4服“眼高手低” 、 “急功近利”等不良心理倾向,能客观分析自我与社会现实,有效排除心理障碍。因此,培养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有助于充分挖掘她们内在的优点与潜能,完善自身的适应系统,从而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就业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内在支持体系。(三)就业人格存在缺陷 由于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得到父母更多的保护,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与男生相比,依赖心理更明显,易形成依附性人格。依附性人格就个人成长和发展而言,指个体缺乏良好的主体意识,对自我、环境及二者的关系缺乏清晰、准确的认识,缺乏良好的自我成长定位和积极、深刻的生命体验,生活中更多表现为被动和盲从。如一

8、些女大学生把就业压力完全推向家庭,回避竞争,期望走后门、托关系找到工作,或是寄望于通过男朋友实现“捆绑就业” ,或通过婚姻解决就业等。就业人格缺陷还体现在一部分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目标的选择上存在求稳、惧苦的心理,虽然在专业选择上选择了口径宽广、实践性强的理工专业,却在择业时常常害怕技术工作辛苦,过分强调工作的稳定性,片面要求大公司、高起点,不愿从事风险大、强度大的工作,不敢去拼搏接受挑战。 三、就业性别心理偏差调节的策略 (一)冲突传统性别文化桎梏 受几千年来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已然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 ”好男儿志在四方”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5深深渗透到社会生活

9、的各个领城,并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观、审美观,积淀为一种的心理定势和性别角色评判标准。在这种传统观念的潜移默化之下,很多女大学生自己也坚持认为女性应选择室内的、文字类的、服务性的相对轻松和简单的工作,而那些体力的、野外的、具有创造性的、挑战性的工作天然属于男性。事实上,理工科女大学生选择了传统性别文化中排斥女性的理工科专业之初,就意味着她们在成长发展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受更大的压力与挑战,但理工科女生却多热衷于课本的学习,却较少涉猎书本外的知识,鲜有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更不善于表达自我主张或质疑权威,需要亲自动手实验、操作时也往往委托男生代劳,这样一来,尽管她们有些学业成绩优秀,但知识面较狭窄,

10、灵活运用知识和开拓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因此,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该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自立自强,要克服自卑心理,放下思想包袱,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就业准备中有意识的锻炼动手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在面试中要采取反弱为强的对策,强调、发挥自己的特长,敢于以自己的实力与男同学竞争。 (二)双性化人格培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一种兼有传统意义上男女两性人格优点和长处的人格。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中外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调查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男性和女性中都存在。贝姆对美国大学生

11、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大约有三分之一(27% - 32%)的人具有双性化人格,其中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占 27%左右。马锦华(2001)对 186 名大学生测验表明,女大6学生中双性化人格占 5%,男大学生中双性化则占 8. 8%。杨锦(2006)对 1500 名女大学生测验表明,女大学生中双性化占 14%。华东师大的80 后女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近三分之一的女生具有“独立、爱冒险、竞争性强、有野心”等男性气质,这些正是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最为缺乏和可贵的特质。既具备女性忠实、细腻、耐心、擅长有效沟通的特质,又兼具男性开拓、竞争、进取精神的人才,无疑是倍受用人单位青睐的。 双性化人格

12、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女大学生自信心强,情绪稳定,对环境持开放的态度,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未来社会和职业生涯有更强的适应力。心理研究表明, “80 后”女大学生更多呈现出双性化人格模式的趋向,这一趋向表明高校应注重女大学生培养模式的调整。尤其在理工科院校中,大多数的男性教师受自身性别角色和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很难引导女学生提高自我认同感,打破固有的职业刻板印象。学校一方面要树立并大力宣传成功女性典范,营造适宜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提倡教师群体要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这一观念的科学性、必要性与紧迫性,并且自觉把这一观念渗透到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中,为女大学生双性化人

13、格的培养排除不利因素,从而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重铸独立就业人格 马斯洛需求中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 ,对于优秀的女大学生,追求社会美誉度高、薪资水平高的工作,不仅是为了生存和生活,更是为了追求的是独立的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女性独立人格是指女7性能正确评价和调控自身思想、情感、兴趣和动机,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价值有着清楚的认识,并能积极地创造价值,主动掌控命运。理工科女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困境时,更应该培养这方面的优势。高校在对理工科女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可开设女性课程,培养女大学生性别意识如女性学 、 女性心理学 婚恋与家庭 、 美学 、 职业女性形象设计等,主

14、要目的是培养女性性别意识和主体意识,提高女性修养,让学生能够运用理性的思维分析看待女性的地位和发展。以此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成才教育与指导,完善女性就业人格,总之,高校对她们的培养教育应该以未来的就业为重要取向,注重社会性别心理的正确引导与调节,从教育上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1 麦可思研究院.2011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06. 2 郑小琴.女大学生成长环境与就业心理偏差以理工专业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2007(10). 3 于馥颖.双性化人格与高职女生独立人格培育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 4 刘霞,厍玉霞.关于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查与反思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 (12). 5 刘带,陈尚生.心理资本视阈下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J.韶关学院学报,2011(05). 基金项目:本文为 2012 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04LX279阶段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