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环境资源的优化与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9896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环境资源的优化与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认知环境资源的优化与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认知环境资源的优化与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认知环境资源的优化与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认知环境资源的优化与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认知环境资源的优化与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摘 要:认知环境资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资源的重要维度之一,是个体对外部信息的接收、理顺、规范、巩固以及整合的终端程序。只有深入了解认知环境的结构特征、育人功能,才能在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利用环境资源,发挥其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强化求实创新的能力及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认知;开发与利用;人才培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181-0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部结构存在严整的逻辑性,只有深入了解其结构特征、育人功能,才能在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开

2、发利用环境资源, (详见拙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及功能 ,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 1 期)使其内部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保持最佳状态,变不利环境为有利环境,变有利环境为积极环境,使积极环境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效能,才能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优化背景认知环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背景认知环境是学生个体在感知、记忆、理解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头脑里形成的、有定式性的意识环境。对学生思想认识具有选择性功能,它涵盖了学生个体对外界事物的加工过程。可以具体分为感性选择、2机会选择、理性选择三个方面。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大戴礼记?保博 ) 。背景认知环境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最

3、基本的土壤,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及个人道德修养等。正如法国学者路易斯?博洛尔所指出:“要促进社会的进步,不是靠人们在行政管理上的依赖关系,不是靠人们政治上的联合,不是靠国家下达的行政命令,也不是靠变化无穷的法律。要促进社会的进步,靠的是直接产生于人们心灵深处的纯正无邪的情感和伟大崇高的思想。 ”1学生认知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的巩固和升华的阶段,它直接涉及“个体如何主动地创造自己行动的框架”2136。是学生思想情感得以内化、转化和升华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最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在关注学生外在的客观世界的同时,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世界,关注

4、学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把学生作为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完成教育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目的。学生的背景认知环境是体现其能动性的重要方面,影响学生对周围环境的选择和作用方式,学生背景认知环境越宽厚、思维领域越广阔,适应社会的能力越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开发背景认知环境相当于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情感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磨砺又要激励,既要压担子又要教方法,既要重使用又要重培养。教育者要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背景差异,深入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成长地域、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社会阅历,选准与学生认知背景环境相契合的切入点,寻找与学生关系最紧密的教育素材通过

5、“读背景书、看背景片、谈背景事、学背景人”等活动,以与学生相同或相近3背景认知环境下的,历史的、现实的、身边的民族英雄、战斗英雄、科研精英等鲜活的教育素材,感化学生、启发学生,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心灵得以震撼,情感得以熏陶,灵魂得以净化,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背景认知环境提供教化认知和心理认知发展的可能性,是教化认知和心理认知的一种自然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利益关系调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尊严和荣誉可以不惜一切的思想;倡导坚韧不拔、顽强不屈、不

6、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把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转化为献身国家和社会的精神动力,转化为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实际行动,使学生的人生理想自觉体现于为祖国、为人民而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二、优化教化认知环境,强化学生求实创新的能力 教化认知环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基本选定教育主题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有目的地对被教育者施以影响,在其知识、技能、情感、道德乃至整体人格的意识形态领域后天形成的模式化环境。包括教育者平时组织的小动员、小讲评、班会、党团小组会、谈心交心等各种时机场合,利用宣传栏、画报、横幅、黑板报等日常媒介所做的随机性的“教化”工作等,是

7、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氛围。教育者带有明确目的性的教育活动,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都多向度地作用于学生思想内部,产生“锥体”效应,形成合力,共4同指向教育的终极目标(参见:教化认知环境“锥体”效应图) 。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例,教育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虽然各异,但教育的“锥体顶端作用力”都集中在党员如何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上。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要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思维,就是粗鲁和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其中,“渊博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书本和课堂教学获取的,而“思维的习惯”

8、和“高尚的情操”仅靠学习是不够的,要通过学习与教化认知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形成。背景认知环境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取决于环境的影响、教化的作用以及学生的主观努力等条件,也就是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教化认知是“认知如何认知”的过程。一个人的脑子里装有什么知识是一回事,这些知识在需要的时候是否能得到利用是另一回事,具有某种技能和应用该技能发挥价值又是另一回事,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人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条件,一种环境影响。”334 教育者要深挖教育素材,精

9、心设计,创设一种情境,制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深感其情,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振、情感上的深化、思维上的巩固,完善其认知及评价标准。要触及学生内心世界最敏感迷惑最需要答案的部位,深入分析学生身心特点,以真挚的感情关心、爱护、尊重、理解学生,在情感交流中沟通思想、增进理解、形成共识,引导学生善于从政治上、全局上思考和处理学校以及社会问题,坚定政5治信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以及其所依存的条件,充分利用教师的人格力量,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抓住时机,运用感人的事例、形象的比喻、流畅的语言、通俗易懂的道理和现代

10、化的宣传手段进行有效的宣传、鼓动和教育。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意识,奉献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 三、优化心理认知环境,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学生心理认知环境是学生在外在环境的作用下,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学生心理时空中逐渐积淀下来的、综合反映学生个体认知、情感、意志及整体心理面貌的环境,是学生对自己、他人、社会、周边事物的个体特有的心理反应、看法组合而成的一种个性心态。它像一个磁场,左右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的行为。心理认知环境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却更直接、更明显。心理动机是目标行为的原动力,经过心理取舍而采取的主动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思想

11、性的进步。学生对环境事物的心理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明辨是非、趋利避害的看法往往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学生思想活动是一致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利用好学生的心理认知环境、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最终取得成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进行教育。学生的心理认知环境直接制约着其他基础素质的发挥,教育者要以相对稳定的方式将党的执政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灌输到学生的头脑进而化育学生心灵,使之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逐步形成既有情感倾向性又有理性倾向性的心理态势,提高学6生自我调节能力。学生心理认知环境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而且影响到其对人、对事

12、的态度与方式、情感体验及意志行为等。抛开学生心理认知而孤立地研究其外显行为是没有出路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单纯地面向整体的教育拓展为既面向整体也面向个体的教育,有针对性地从学生心理入手,使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人性化,避免施教者随心所欲做出牵强附会的引申和阐发,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机能,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 “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授予人或移植到人的身上,而是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通过主体的内部原因来实现的。 ”329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突出教育内容的传统性和时代特色,建构学生的心理基础,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面对突发的危险情

13、况不惊慌;面对竞争的残酷激烈不惧怕;面对生活的艰难险阻不畏缩。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避免学生自卑、敏感、脆弱、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路易斯?博洛尔.政治的罪恶M.蒋庆,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 2舍伦伯格.社会心理学的大师们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6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维柯.维柯论人文教育M.张小勇,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0成有信,等.教育政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11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2汪安圣,等.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3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