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非正规就业的代际传递性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0583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家庭非正规就业的代际传递性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家庭非正规就业的代际传递性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家庭非正规就业的代际传递性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家庭非正规就业的代际传递性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家庭非正规就业的代际传递性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农村家庭非正规就业的代际传递性研究摘要:非正规就业是当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2009 年农村数据,采用递归双变量概率模型对农村两代劳动力非正规就业选择中的代际传递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影响两代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选择的因素存在差异,但两代农村劳动力在非正规就业选择中也存在一定的代际继承性。子代的就业选择明显受到父辈就业状态的影响。这意味着农村子代劳动力在非正规就业选择中缺乏相应的独立性。 关键词:农村家庭;非正规就业;代际传递;递归双变量概率模型 中图分类号:D0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2002306 “

2、非正规就业”一词来源于 1972 年国际劳工组织对肯尼亚的收入与就业报告,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大量存在的以维持生计为目的,未经政府承认、登记,同时也得不到政府管理和保护的一种就业模式。虽然各国对非正规就业的界定存在较大差异,但一般认为应该从劳动契约稳定性和劳动时间安排两个维度进行把握和考虑1。由于非正规就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就业方式灵活,加之自身就业技能较为缺乏等原因,大多数“第一代农村劳动力”会选择非正规就业。然而,伴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村劳动力”与其父辈相比似乎有着更多的活力和梦想。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如2何?在非正规就业选择的“代际游戏场”内

3、呈现的是怎样一种场景?换言之,两代农村劳动力在非正规就业选择中是否存在代际继承性抑或呈现出代际差异性?显然,在一个机会均等的社会,年轻一代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摆脱“子承父业”的束缚进而实现代际间的职业自由流动。 早在 19 世纪,Galton 就做过跨代际个人特征(如身高、教育年限、收入对数等)的回归分析。此后,Blau and Duncan、Featherman and Hauser 以及 Goldthorpe 等分别对本国的职业流动程度进行测量2-4 。国内学者邢春冰利用中国家庭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对农村非农就业机会的代际流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历年 CHNS 数据的回归结果似乎表明20 世纪

4、 90 年代中国农村非农就业机会的代际流动性在增加。但是当利用面板数据消除了不变家庭特征后,该研究认为农村非农就业机会仍然呈现较强的代际继承性5。张瑞玲通过对河南蔡寨村 235 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代际职业流动程度与父辈职业类型有密切关系,而且当地农村居民整体上呈现出较高的代际职业流动水平6。杨泽娟采用江西中南部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祖父辈、父辈以及子辈基本在从事不同的职业,这种显著的代际职业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晚辈“结婚即分家”的新习俗7。陈藻以成都市农民工就业状况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发现两代农民工在就业方面既有很大的代际差异, 但也存在一定的代际传承性8。此外,部分学者还对两代农村劳动力的代际

5、差异问题进行研究。黄祖辉、刘雅萍的研究发现两代农民工在务工月工资、兼业性以及工作经验和就业渠道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9。杜书云、张广宇从就业、生活以及素质和观念等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发现两代农民3工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10。王红芳研究了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家政服务员的权利问题,认为全社会应该关注家政服务员这一弱势群体以促进女性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1。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对于农村劳动力的代际特征存在不同的观点。究其主要原因:首先,代际关系的划分标准不同。部分文献只是笼统地按照出生年份,将农村劳动力划分为两代。实际上按照这一标准划分的两代农民工可能不具有任何的家庭血缘或抚养关系。而另外

6、部分文献则运用家庭调查数据严格进行“父子”配对。其次,代际职业流动的研究视野不同。多数学者将代际职业水平化的流动看成是一种积极的现象;而少数文献则侧重于考察代际职业的垂直化流动。事实上,在农村,虽然两代劳动力选择了不同的职业,但多数农村劳动力仍旧处于以维持生计为目的的非正规就业状态。因此,从非正规就业选择的角度来考察代际关系可能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时,笔者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2009 年数据,对同属一个家庭的父辈与子代进行严格配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家庭世代关系。 (一)数据来源 笔者采用的数据来自美国北卡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联合执行的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 。该调查依据经

7、济发展程度、地理位置、公共资源的丰裕程度和健康状况指数覆盖了广西、贵州、河南、湖北、湖南、江苏、辽宁和山东等 8 省(区) ,2000 年,2004 年以及 2006 年的数据还包括黑龙江省。本文选取了 2009 年上述 9 省(区)农村地区家庭父辈及其子代的相关调查数据。实际上,许多农村家庭拥有多名子女。4为了统计的方便,笔者只选取长子或长女。毕竟,在农村家庭重男轻女的现象比较严重,调查可能对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影响。调查主要涉及到的变量有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活满意度、BMI 指数、职业等级、工作经验以及因变量就业类型。 变量选取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 CHNS 的纵列数据集中保留 2009年农

8、村家庭住户信息;其次,确定身份,即通过“您是户主的什么人”这一问题保留 2009 年各家庭户主及其家庭编号。再次,以农村家庭户主编码为基准,将其与 CHNS 的教育、职业等数据文件进行合并,取得户主对应的相关变量。以同样的方法获得 2009 年各农村家庭中子代相关变量。最后,以家庭编号为基准,将户主相关变量与子代相关变量进行严格配对,得到 2009 年 771 对农村家庭父辈与其子代的数据。 (二)变量定义 因变量为就业类型(employ) 。分为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正规就业为 0,非正规就业为 1。按照非正规就业的定义,同时为了与相关研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可比性,笔者采用袁霓的思路,将非正

9、规就业定义为无雇工的个体经营者、临时工、领取工资的家庭工人、无报酬的家庭帮工。而将有雇工的个体经营者、为他人或单位工作的长期工以及为他人或单位工作视为正规就业。 自变量定义如下: 第一,年龄(age):本文以阳历为标准来计算父辈与子代的实际年龄。 第二,受教育程度(edu):按照对问卷中问题 A11 的回答,计算出个体受教育的年限。 5第三,BMI 指数(bmi):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健康的标准。 第四,生活满意度(swl):该指标体现了家庭成员对当前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感知。 第五,工作经验(exp):将个体的实际年龄减去受教育年限再减去6。 第六

10、,职业等级(caste):我们按照 Goldthorpe 职业分类表对职业类型进行等级分类。 (三)个体主要变量描述 三、结论 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2009 年的数据,利用单方程probit 模型和递归双变量概率模型分别考察两代劳动力非正规就业选择中的代际差异和代际传递性。研究发现,在决定两代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选择的因素中存在一定差异,但更为明显的是两代农村劳动力在非正规就业选择中存在的代际继承性。换言之,农村家庭子代在进行就业选择时,除了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属性变量的影响外,还受到父辈就业状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政府在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进一步强化农村建设,

11、使农村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下一代尤其是农村女性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同时应该加强农村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为农村下一代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渠道,以此增强年轻一代在就业市场中的独立性。 6参考文献: 1刘妍,李岳云.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性别差异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20-27. 2 BLAU P M, DUDLEY DUNCAN OTIS.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M. New York: John Wiley Press, 1967. 3 DAVID

12、 L F, ROBERT M H.Opportunity and changeM.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1978. 4 GOLDTHORPE J H, LLEWELLYN C,PAYNE C.Social mobility and class structure in modern BritainM.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0. 5邢春冰.中国农村非农就业机会的代际流动J. 经济研究,2006(9):103-116. 6张瑞玲.农村居民代际职业流动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6):36-40. 7杨泽娟.赣中南农民代际职业分化与分家习俗变迁调查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10):61-64. 8陈藻.我国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研究J.人口学刊, 2011(2):75-81. 9黄祖辉,刘雅萍.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10):51-59. 10杜书云,张广宇.农民工代际差异问题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8(2):100-104. 711王红芳.非正规就业家政服务员权益问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