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近年来青年城乡智力回流问题研究综述【摘 要】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一线大城市的承载量接近于饱和,其一些优越的条件对一些青年失去了吸引力。现实及相关政策的影响使他们开始主动退居三线城市或者县城,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包括在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和开阔眼界、受过培训的青年务工人员。他们的价值观给城乡发展注入了发展的活力,新的理念、新的思维、高效的做事风格以及对城乡发展的再次认识推动着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发展,城乡智力回流将成为城乡建设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智力回流;青年;影响因素 智力回流是指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通过某种途径把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带回到农村的过程。城乡智力
2、回流地区包括三线城市,县城也包括农村。回流指可能是当地流出人员回到本地,也可能是通过各种途径来到当地的外地人,只要他们把智力贡献给当地,对当地来讲都属于智力回流。作为智力回流的青年群体,外面世界发展优越条件对其失去了本应有的吸引力,或者说他们对城乡的发展潜力有感兴趣,选择回到家乡,机遇于挑战并存。 一、对城乡智力回流青年的价值观的背景概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城乡的协调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步,为协调资源发展,改变收入差距过大奠定了基调。改革开放2以来尤其是 90 年代,外出务工人员激增,有知识的人也通过高考“跳跃”
3、到城市,留守的往往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人员的短缺、智力因素的缺乏必然会导致经济发展乏力。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城乡的大力支持,需要大批有文化、懂发展的人参与集中。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有利政策的支持下,比如村官、选调生的政策,对本科毕业生优先分配的政策,引导大批的知识分子,有远见的积极青年回到城乡。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 关于进一步做好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的通知 (组通字20003 号)等政策对智力回流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大城市的激烈竞争中奋斗过的青年开始意识到生活是追求适合自己的,让自己有发展空间。大城市生活成本高、远离家乡亲人,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
4、多年的奋斗看不到明朗的希望,依然孤独的飘着。带着知识技能回到城乡不仅减少了生活的压力,带动城乡的发展,并且自己个人的人生发展更有空间得到实现。相关的学者对此也有过研究,根据一些有为青年利用学到的技能回城乡创业,提出“创业潮”是“民工潮”的最新动向,比如郏启新的“民工潮”促“创业潮” 、 “开发潮” 、“建城潮” ,邓祖善的加快“民工潮”向“创业潮”转变 ,还有叶文志、江海、裕德昌等学者从个案角度认同智力回城乡的发展路线。 通过收集整理资料,明白城乡智力回流青年的基本范畴、基本分类,智力回流的基本类型,智力回流的基本模式。比如根据青年价值的不同侧重点,陈琪把回流分为四种类型:智力回流的知识观,智
5、力回流的经营观,智力回流的创业观,智力回流的见识观。通过对基本问题的把握,3了解智力回流青年的价值动向,价值追求,在城乡工作生活中的基本思想状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更好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实现精神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对影响青年城乡智力回流的社会条件变化的分析 (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回流青年对经济价值追求的变化 在西方社会中新古典主义一直奉行追求个人的价值观,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他们认为个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所能获得的效用差就是个人迁移的最终动机。在解释智力回流现象时,阿达等(Adda et al . ,2006) 认为外流人才在每个时期都会通过比较不
6、同地区间所带来的效用来做出迁移决定。达斯特曼(Dustmann ,2007)则指出回流可能源于人们对流出地区的消费有较高的偏好,或者是因为在流出地区较高的购买力可以提高个人效用水平。而西方结构主义的价值观中,认为经济结构转型或者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其就业价值观产生主要的影响,劳动者的价值观在现实的反映下也有一定的调整,进而做出智力回流的行为。在社会关系网络价值观中,库格勒和拉普卜特的研究发现,很多智力流动的现象并不是独立的个人价值观的反应,而是和在发达地区的一些群体价值观密切相关,这样极大的减少了经济上的损失,信息的快速传播更有利于找准市场位置。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教育学者熊丙
7、奇认为,大学生就业回流现象要从多方面考虑。 “首先是生活成本,其次是就业压力。另外近年来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中小城市就业,出台了很多鼓励与优惠政策,使得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发展有更多凸显个人价值的空间。刚毕业的大学4生清楚的知道当今的社会形势不用于以往,曾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地位也不再有那么多的优越性,刘唐宇认为,推力因素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生对自我实现需要的强烈追求。 (二)社会文化的影响,传统家庭的观念作用 新经济学不再从个人层面分析智力流动的问题,而“把理论的焦点从个人独立性转向了相互依赖性” 。也就是说智力流动的人的价值观不仅是包含个人自我
8、价值需求,还要考虑包含所处的家庭环境等价值因素或者现实的状态,除了经济因素之外,其他的社会家庭人员中的价值观的变量也会对智力回流决定产生影响。康斯坦和梅西根据经过一些地区的调查发现婚恋价值观在智力回流中有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有配偶留在家乡的人员回流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张燕妹认为回流包括主动的回流和被动的回流,被动的智力回流是在传统家庭观念影响下的,成员间的依赖关系,感情之间的维系成为价值观的侧重点。学者林琳认为“人才流动作为一种个人行为,微观个体的特征常常会对其行为决定产生重要影响,如年龄、婚姻状况、子女个数等都会成为人才流动的原因” 。彭拥军, 、尹可珍在农村智力回流的若干思考中提出中国
9、人心目的重农重本的观念不是轻易会改变的,一个家族的兴旺才是真正的兴旺,影响到青年人回到城乡亲人的身边,共同奋斗。 三、分析国家政策对城乡智力回流的影响 在青年城乡智力回流的方面,国家基于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要求,保持积极支持的态(下转第 207 页)度,尤其对受过高等5教育的青年人。张再生(2003)总结的三大影响智力回流的因素中就有两项是关于政策环境:一个是市场支持因素,包括人才引进、交流市场和专利技术市场;另一个则是政策支持因素,包括人才引进、使用、激励、保障、流动迁移政策以及教育培训政策。 关于进一步做好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的通知 (组通字20003 号)要
10、求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以下简称选调生)到基层工作,重点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 号) ,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2005.6.29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 号)加大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
11、到基层锻炼的工作力度。2006.3 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的通知 (组通字20068 号)进一步做好选调生工作,充实法官、检察官后备人才。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将为基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选调法律专业人才纳入选调生计划,会同高级人民法院、省级人民检察院每年有计划地选调一批优秀应届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毕业生,安排到基层院工作。 从 2006 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6和社区就业,对工作 2 年后报考公务员的,要采取适当增加分数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优先录用;报考研究生的应适当给予优惠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争取用 3 到 5 年时间基本实
12、现全国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 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四、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目前对青年城乡智力回流的研究在经济学方面有了深度的认识,作为“经济人”的个人,趋利避害是自然法则,出现城乡智力回流大多也是基于经济角度,并不只是意味着有更高的工资,更指的是有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或者更好的发展潜力,得比失多。也有政策上的分析,从政府角度得到支持。 总体上讲,目前学术界尤其是国内学术界极度缺乏微观个体的调查数据,大多只停留在宏观分析层面,对微观具体地区的区别分析不够准确,由于真实数据的难以获得,是理论上的预测变得比较的困难。任何事情有利有弊,青年城乡智力回流的现象对其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影响
13、有需要更为准确的分析及预测,以便更好的为现实的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林琳.智力流动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评论,2009 年第 2期. 2 潘晨光,娄伟.中国农村智力回流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3(5):60-65. 3 陈琪.我国农村智力回流的引致机制和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72005(7):119-121. 4 彭拥军.尹可珍.农村智力回流的若干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9(6):80. 5 张士军.初论青年民工“回流”现象J.青年研究,1994 年第 9期. 6 刘紊军.打工仔回乡办厂N.人民日报,1994 年 4 月 16 日. 7 张善余,杨晓勇.“民工潮”将带来“回乡创业潮”J.人口与经济,1996 年第 1 期. 8 陈辉兴.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智力回流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年. 作者简介:任艳,河北人,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