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黔墨石刻春秋今天能看到的汉代至元代贵州的书法作品,均为崖壁石刻或墓葬碑刻。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有汉墓中的买地券及三国时期的摩崖,之后的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各个朝代的作品间或有所发现,数量稀少。 汉代巨冢买地石券 1955 年,在金沙县后山乡一处汉代墓葬中除了发现雕刻有伏羲和女娲形象的图案画像石而外,还发现一项与书法有关的石刻,在墓门石内壁上,刻有“巨冢直二万五”6 个隶书写成的字。这是一块在古代墓葬中常出现的一种随葬买地券,从贵州书法历史的意义上看,它是迄今所见的贵州最早镌刻文字字迹,是一件宝贵的实物材料。虽然因为岁月久远已经显得斑驳模糊,但仍然能够看出其中的一些特点:几个字竖行写下来
2、,大小参差,不刻板,显得较活泼,具有隶书特点的那种收笔处向上挑的横画;字形变化比较大,如其中的“巨” “直”二字写得较长, “二”“冢” “万” “五”四字写得短而宽,横向的笔画较长,字形结构和笔画处理更接近于其他地方的汉代碑刻。 三国章武买地石 位于习水县三岔河乡一处崖壁之上留存的“章武三年姚立买地石” ,是汉代之后三国时期的内容类似买地券的石刻。在其中一处岩墓的左侧石壁上,刻有 3 行共 37 个字,内容为“章武三年七月十日,姚立从曾意2买大父曾孝梁右一门,七十万毕。知者廖诚、杜六,葬姚胡及母。 ”在一处墓穴左上方竖行刻有“麦孟京娄石”5 字,这几个字告诉人们,岩墓周围石壁上的文字和图案是
3、一个叫麦孟京的人所刻。这块类似买地券的刻字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它是迄今为止在我省存在时间最早的摩崖刻字。 此处石刻属于当时的蜀国辖区内,当属流传到今天的罕见遗迹了。虽然与曹魏、东吴的碑刻相比书写功力比较差,而且将字刻在石上的刀法也很粗糙,其艺术价值相去甚远,然而从字的间架结体上看,却很清晰地留下了那个时代书法风格的印迹。就书法风格的演变发展过程来看,这块摩崖正处于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里,文字书写的体式发生着显著变化,汉代盛行的隶书正朝着楷书逐渐变化过渡。在当时的书法艺术领域中,那些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及作品,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隶书向楷书过渡的特点。将它们放在这个隶书向楷书逐渐变化的时期
4、里来看,似乎有些跟不上“形势” 。这段文字字形大大小小参差不齐,排列错落,无论写或刻都很随意,缺乏工整,并不像我们所见到的那些流传下来的汉魏碑刻文字那样严谨。将这 37 个字和在金沙后山乡发现的“巨冢直二万五”这 6 个汉代人书写的字相比,是比较接近的,两者的相同之处是写得都比较随意,都具有隶书的意味。 “姚立买地石”上的这几十个字中,其中的一部分字明显具有汉代碑刻隶书的特点,像武” “从”“者” “诚” “孝” “梁” “万” “知”等这些字,我们都可以从汉碑中找到写法上比较相似的同一字。很显然,那时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楷书已经逐渐在盛行了,但是在偏僻之地,因为山川阻隔、消息闭塞
5、,接受外来影响较慢。 3雷公山残碑(上期已单独介绍过,不再重述) 。 在三国之后的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这些朝代共八九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里,迄今我们在贵州只发现几块难以确定年代的刻石及唐朝的砖上铭文、南宋的碑刻及墓志铭。 唐代“南州”墓砖 在离德江县城 20 公里的稳坪发现一块墓砖,砖的中部刻着“南州”两个楷书字。字虽然写得比较丰腴,但并不显得肥软。论风格,与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面貌相似,反映了在“南州”二字写刻的年代里,贵州书家多少已受到颜体的影响。贵州迄今很少发掘到唐代的墓葬和遗址,唐代的文物在贵州是罕见的,没有更多的带文字的文物刻字, “南州”二字让我们更深地认识唐代黔地楷
6、书的风格状况。所以这块铭文砖对于反映那个时代的贵州书法而言,其价值不言而喻。 南宋杨粲墓刻字 1957 年,考古工作者清理发掘了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妻合葬的石室墓。在杨粲墓的其他出土物中,与书法有关的是几块杨粲墓志铭残石和两块残碑。墓志已经不完整了,能够找到的是裂开的 8 块,上面的文字缺佚不少,且显得斑驳模糊,铭文全部内容已无法了解,仅能通过细读残余文字得到一些简单信息。这块墓志铭刻于南宋理宗赵昀淳祜七年(1247 年) ,刻字中有“管机密文字何大观书丹”10 个字,关于何大观,未见有更多的记载,应算是南宋时期贵州的著名书法家。墓志铭用楷书书写,从字的风格上看,有欧体字的挺劲、严整和瘦骨清像
7、的拟人化特点。另外,还在残存文字中看到“军沿边都巡检使田应裕篆盖”4这 12 个字,古人习惯将墓志铭写刻在石头上,再在刻着铭文的这块石上加一个盖子,称为志盖,其上要用篆字写上是某人的墓志铭,称为篆盖,杨粲的篆盖,为田应裕所书。在杨粲墓中发现的那两块残碑,其中一块出自男室,可以看见上面有 3 行刻字,中间一行有篆书“赠武节”3 个字,右行有楷书“太岁丁未淳祜”6 个字,左行也是楷书“嗣孙武功”等字。 “赠武节”3 个篆字是小篆,用阴刻的双线勾成,笔画粗细均匀,圆转流畅。可惜这块碑残损太过,3 个篆字上下的其他字已经无法看清。左右两侧的楷书,其风格颇似杨粲墓志铭上的那些吸收欧体特点的字迹,揣测应也
8、是何大观所书,如果如此,那么篆书也是他所书写。另一块残碑发现于女室之中,两端残去,仍然是 3 行刻字,左右两侧楷书分别为“嗣孙武功” 、 “太岁辛亥” ,中间是 3 个小篆“有宋赠”3 字,和“赠武节”3 字一样,也是以阴刻的双线勾成。无论篆书抑或楷书,其书法的风格,均与男室发现的那块残碑颇为相似,可能是出于同一人之手。在杨粲墓中发现的文字刻石内容,让我们了解到南宋时期两位贵州书法家的名字,并且还看到了其中一位的镌刻字迹。 南宋杨文神道碑与田氏圹志铭 1972 年在遵义高坪,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发现了另一处南宋时期杨氏家族的墓葬,是杨粲之孙杨文的。在这处墓葬中发现了杨文神道碑 ,这块碑上写的是楷
9、书,从书法意义上看,这是一块反映贵州古代书法的不可多得的重要碑刻。在杨文墓中除了出土这块杨文神道碑外,同时还出土了其妻的墓志铭田氏圹志铭 ,楷书书写,总共有 19 行。书者在行笔时笔画呈现出方圆相映的特点,在转折处及写横笔和竖钩时,5讲究侧锋运笔。整篇字行笔使转顿挫,笔力浑厚,字的变化各因其势,分行布白,自致其妙。在笔画的长短处理上,根据字的大小伸缩来决定。从整体上看,字在整齐之中又有变化,不仅有字迹大小的变化,还有字形在方平之中、内藏倾斜之态的变化。总观这块墓志书法的风貌,主要取法南北朝魏碑中的某些特点,与杨粲墓中出土的那些碑刻、墓志楷书相比较,风格差异较大。可见,南宋晚期的贵州楷书,已吸收
10、唐楷之外风格。 元代金山洞摩崖 在我国历史上,元代流传下来的碑刻、摩崖、墓志铭等镌刻文字,在全国范围来看其数量都比较少。贵州迄今所见两处摩崖刻字,一是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燕楼乡的金山洞摩崖,是元代比较早时期的刻字。二是位于习水县儒维乡的一处摩崖,完整状况比较好。虽然这些石上文字难以通读,文意难以知晓,但“元贞二年”应是这些文字书刻的时间。从“大元口口校尉罗” 、 “夷长” 、 “金口府事房明远于至元” 、 “元贞二年十月” 、 “府平越”这些断断续续的字句中,能看出书写者对唐人书法吸收颇多,兼有颜真卿、欧阳询的风格,尤其是颜体特点。在字的架构上,取法颜体的道厚宽博,笔画上取法颜体的横轻竖重,横平竖
11、直。特别是在其中的“长” “罗” “房” “明” “远” “于” “府” “平”诸字中,明显看出书写者对颜字揣摩研习颇深,糅入颜真卿的各种楷书风格于其中。在这些字中,既有颜勤礼碑的那种神采奕奕、气势磅礴、雄迈清整的感觉,也有颜家庙碑那种年高笔老、风力道厚、宁朴无华、宁拙无巧、笔通篆籀的特点。 元代木刻墓券 6除了摩崖刻字外,考古工作者在对元代墓葬的发掘中发现了墓券。墓券与买地券皆为随葬的文字材料,其上的刻字也是反映这个时期书法难得的实物材料。在遵义汇川高坪元墓中发现了两块墓券,从墓券的行文与图案上看,有道家文化的元素。这些刻字是用楷书书写的,可以看出书写者具有一定水平,但刻工不佳。 “元亨利贞
12、”4 个较大的字居于墓券正中,相比之下,刻得较为精细,可以看出书写者糅合了唐代欧阳询、柳公权以及北朝魏碑的楷书特点。在行笔时,起笔处重,方圆并用,并且带有行书的笔意。从整体上看,这块墓券上的刻字有一明显的特点,横画的起笔都较用力,字有朝左倾斜的现象,在 4 个大字上尤显突出。另外在字的钩画上写得都比较露锋,在“元” “亨” “利”3 个大字的挑钩处,更是锋芒毕露。周围的那些小字书写时多用侧锋,风格上都显出了魏碑韵味,从中可以品味出作书者在书法研习的取法上兼收并蓄。 元代田惟城砖刻墓券 还有一块发现于德江县元代的田惟城墓中的墓券,它刻于元代大德元年(1297 年) ,仅高 32 厘米、横 24
13、厘米的尺寸,面积虽然小,但是上面刻着的内容不可谓不丰富。刻的字也是楷书,砖面设计的形式比两块木板墓券更为别致、更为丰富。上下左右刻有双线边框,中心有个圆圈图,是表示天上的星象方位,左右两边分刻的同样是“元亨利贞”4 个字,框边内布满铭文。刻着这些文字的砖面虽然有些斑驳受损,伤及了少数字的笔画,但是文字基本清楚,可以辨识,并不影响通读文句。可以看见上面刻着:“思州公字局,故龙卫宣慰使田惟城。元命癸酉生人,享年二十三岁,于乙未年七月二十日毙逝,卜此丁山安葬。祈后昆绵远,7世禄炽昌者,急急一如太上诏书律令。丁酉大德元年七月吉日诰下。 ”与中原一带出土的北朝时期的砖质墓志铭书法风格颇为相近。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去审视田惟城砖刻墓券与遵义汇川高坪出土的木质墓券,前者风格更具北朝碑刻的意味,虽然字迹有些斑驳模糊,但是仍能看出其书法水平高于后者,字的刻工也更精到。遗憾的是,书写田维城墓券的人没有署上自己的姓名。 这几块墓志、墓券的书法面貌反映的情况,说明南宋至元以来的贵州工于书法的人士中,在选择吸收前代书法风格的过程中,多习北朝时期碑刻墓志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