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科技人才的历史印记之思.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0613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科技人才的历史印记之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论科技人才的历史印记之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论科技人才的历史印记之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论科技人才的历史印记之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论科技人才的历史印记之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论科技人才的历史印记之思摘 要:科技人才是跨世纪科学与技术的核心载体。科技人才是国家发展科技的根本之所在,也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发展的基本力量,科技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科技。目前全球性科技人才争夺战已经从微观层面上升到宏观层面从企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制定国家科技人才战略是各国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此分析我国古代至今的科技人才印记,从而反思科技发展对社会及人类进步的时效性和决定性。 关键词:科学精神;中坚力量;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

2、89(2013)06-0067-02 一、我国历史上的科技人才印记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当时古代人们摆脱“天命论”的束缚,开始注重自然的思想倾向。历史的长河似一双车轮无情地轧过的每一个印记都深深记载着先进人物和成果。 春秋时期,鲁班对后世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各种木工器具,尤其是具有想象力的锯子:曲尺、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等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所以鲁班被奉为木匠的祖师爷。传说中的鲁班不只是发明工具,还发明了很多后世人想做而做不出的东西,比如2在天上飞三天三夜的木鸟,这展示了鲁班的科学思维和科技成果。然而到了战国时候,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

3、,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他的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恰恰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科学的践行和发展的状况。历史又划过了战国后期,李冰在修建都江堰工程中,创造了竹笼装石作堤堰的施工方法。这种方法对工程的施工产生了大大的科学效益提升。历史转瞬间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担任尚方令,监督宫廷物品的制作。人们认为就是从这个时候,蔡伦开始接触东汉最好的手工工艺,并改进当时的造纸技术。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自古以来,书籍文档都是用竹简来做书

4、写载体的,后来出现了质地轻柔的缣帛,但是用缣帛制纸的费用很高昂,而竹简又笨重,于是蔡伦想进行技术创新,改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渔网等廉价之物造纸,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为纸的普及准备了条件。这一改进技术的实施和成功使得蔡伦的科技贡献对后世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接着,历史的车轮又转到了西汉,召信臣在水利方面同样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功不可没。伴随而来的是三国鼎立时期,马钧-新式织绫机的诞生,中国是世界上生产丝织品最早的国家。可那时所以生产效率还很低。马钧看到工人累得满身流汗,生产效率很低,就下决心改良这种织绫机,以减轻工人的劳动。于是,他深入到生产过程中,对旧式织绫机进行了认真研究,重新设计了一种

5、新式织绫机。新织绫机简化生产工具,改造了开口运动机件。经过这样的改3进,新织绫机不仅更精致,更简单适用,而且生产效率也比原来的提高了四五倍。以及后来,马钧-指南车的再现,马钧-“水转百戏”研制成功,马钧-军事上的机械发明等贡献都产生了巨大时代影响力,这些历史史实都是科技人才心血的呈现。 岁月流逝,历史车轮悠然地轧过南朝。这个时期有祖冲之创制的大明历 ,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了 391 年加 144 个闰月的新闰周;首次精密测出交点月日数(27.21223) ,回归年日数(365.2428)等数据,还发明了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以及编写了著名的九章算术九章算

6、术 ,对后世影响深远。接着到了北魏一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成为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以及隋朝时候李春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在中国桥梁技术史有以下创新赵州桥的敝肩圆弧拱形式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大创造,西方在 14 世纪才出现敝肩圆弧石拱桥,已经比中国晚了 600 多年。英国著名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列举了 26项从 1 世纪到 18 世纪先后由中国传到欧洲和其他地区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的第 18 项就是弧形拱桥。赵州桥建成后成为中国北南交通的要冲,有“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的美誉。舟船在桥下航行,人马车辆从桥上驶过,大大方便了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为河

7、流两岸人员来往提供了便利条件。经过历史长河的冲洗和摔打,历史车轮划到了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唐朝,这时候医学巨人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医学巨著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4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 。 北宋时期,沈括在数学方面,他创立了“隙积术” “会圆术” 。物理方面,他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四百多年;阐述了凹面镜成像的原理;对共振现象也有研究。到了元代,郭守敬于公元 1276 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该仪器的结构和使用上都比浑仪简单,而且除北极星附近以外,整个天空

8、一览无余。故称简仪。最值得敬佩的是,1279 年,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 ,南海的测量点就在中国黄岩岛。以及授时历是我国古代一部很进步的历法。郭守敬把这部历法最后写成定稿,流传到后世,把许多先进的科学成就传授给后人,这件工作,就称得起是郭守敬的一个大功。 中国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崇祯十年(公元 1637 年)由友人涂绍(字伯聚)资助,初版刊刻于南昌府。全书三卷十八篇,所叙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三十个生产部门的技术和经验,几乎包括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编次先后顺序是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安排的,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其次是有关工业,而以珠玉殿后,体

9、现了作者重农、重工和注重实学的思想。该书影响波及世界,宋应星因而在世界科学史上享有极高的盛誉。到了近代,詹天佑(18611919)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 、 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有“中国铁路之父” “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詹天佑为近现代铁路的建设做出了伟大的奠基和参考的贡献。 当代科学巨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5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 通过对史实科技人才的作为与贡献的搜索总结和研究,不难发现的是,历史上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都不乏一下的

10、主观和客观的努力及素质要求。 二、时代对科技人才的需求 科技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力量,不仅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更要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的塑造、更加结合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所需要的突破点和创新点进行科研工作和专精广领域的探索和挖掘,积极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科技人才是当今大科技发展背景下的脊梁和中坚力量。 社会发展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对科技人才的队伍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里,科技人才的专业分类和关注面也越来越广,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需要不断根据国家的国情及世界局势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接轨,科技人才在这个时代里的作用和需求是与日俱增的。 向未

11、来的人,这样的素质才能使科技人才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栋梁。 三、走向知识创业型组织培养科技转化型人才 科技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从下列几方面加强改革。 (一)转化型人才的风格: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的集成 6转化型人才,似乎是一个新概念。其实,就历史和现实而言,转化型人才是活生生的社会存在。翻开近代科技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科技人才,往往分布在同一条“科学-技术-生产的转化链条上” 。 (二)转化型的人才的作用:加速科学-技术-生产的转化 随着“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转化型人才在科学-技术-生产转

12、化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要。 四、结论 通过对我国部分科学技术史料的探究,不难从科技人才的历史印记中发现一些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质和精神,以及从此项科技的发展轨迹及科学家、科技人才的贡献印记中发人深省的内容。 深入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最为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的指导,继续坚持云南省“两强一堡”的发展战略,建立一种鼓励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的激励型分配机制,创新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高级科技人才国家储备与开发利用制度,立足于我国整体科技发展背景,持续推进云南省科技发展进步的步伐和逐步践行科技发展战略。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扎扎实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科技人才发展与培养工作中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7参考文献: 1魏镛.科学、人才与现代化M.台北:台湾书局出版社,1980.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5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