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军转干部安置问题研究述评(山东理工大学 法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日渐加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国家各种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尤其是我国人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也日渐艰难。从安置政策出发对军转干部转业安置的模式和政策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探讨军转干部安置的困境和出现困境的原因。 【关键词】军转干部;安置问题;自主择业 一、国外学者对军转干部安置的研究概述 西方国家实行的是雇佣军制度,与我国的军队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西方军队的军转干部一般称为退役军人或退役军官。国外学者对退役军人问题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他在书中探
2、讨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以及文明社会的养兵资源和军人福利。他认为,在国家与市场形成之前,人类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生活中充满了自我防御和武力掠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社会有多余资源进行交换,这样在市场交换和社会分工的作用下,常备兵便成为一种常见的兵役形态。在这种兵役形态下,军人领受土地进行屯垦,或者由自己庄园的农作收入来维持生计。平时寓兵于农,自给自足;战时掠夺财富,享受战果,形成兵农合一的兵役结构。 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职业军人的出现引发了退役军人的安置2问题。德国学者科因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退役军人安置定位模型。在招募和维持兵力的过程中,国家强制力的介入与否,以及军人劳务商品化的差异状况,
3、是区别退役军人安置模式的关键因素,由此导致了不同安置制度的出现。就公民和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言,由于公民有服兵役、纳税等义务,相应地他们就可以享受社会保障等权利。当公民尽了服兵役的义务,成了军人,他们就可以享受较之公民不一样的特殊权利。而在其服完兵役成为退役军人,该群体与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相对于一般公民而言就变成了特殊性的权利义务关系。军人为国家尽公民义务以后,可以获得来自国家和社会的特殊性的权利保障。所以,对退役军人的安置是国家为尽过义务的退役军人群体提供的特殊权利保障。根据招募兵源方式,不同国家的安置制度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合理的退役军人安置制度应该给予退役军人符合比例的权利保障,退
4、役军人和国家间的特殊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使得退役军人安置制度不应仅限于私法性质的保障,在程序上,也应该以公权力和公共资源的供给作为执行和保障的基础,使退役军人的实质义务得到对等的实质保障。 西方学者对于退役军官安置的研究,着眼点主要在于通过研究政府立法、政府专门部门的工作,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但由于任何军事制度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兵役制度发展与完善的程度,社会经济越发展,保障的程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国体政体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军队的制度、性质以及服务的对象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国外学者专家的研究理论和做法无法直接应用,但他
5、们都承认军人对国3家和社会所做的贡献,并认为应由国家负责组织实施,通过立法来保障退役军人利益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国内关于军转干部安置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军队转业干部安置问题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一方面,随着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的顺利推进,军转干部安置人数居高不下,计划分配以机关事业单位为主,安置岗位相对不足导致地方政府安置压力过大,安置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安置渠道的相对单一以及缺乏有效的培训与长远的规划,军转干部作为一种多样化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与利用,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个人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地方政府大量接收军转干部,安置压力不断增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机关和事业单
6、位的编制超过正常规划,对政府机构精简和运作效率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建国后,我国的军转干部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90 年代之前,在计划体制的长期影响下,我国各行各业间待遇普遍均衡,没有较大的差距,且军队转业多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所以学者们没有过多的涉足这个领域,只有一些政策性的文件汇编,几乎没有学术研究。 第二阶段自 90 年代中期开始。这个阶段是我国军转干部安置问题研究的开始阶段。早期的文章主要有:廖振西、杨泽南的加速建立与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军转干部安置制度 ;刑爱民、贾宏阳的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等等。学者们大多也只是顺应改革的方向,对军转干部安
7、置的改革进行了可行性的分析,多为工作交流探讨,4并非学术研究。 第三阶段是自 2001 年军转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出台以来,国内对军转干部安置模式和政策的研究不断深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理论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研究现行军转干部安置政策改革的必要性。如陈燕平认为:“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体系,军转安置工作在市场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和世界范围内军事变革的加快这两个大背景下,面临深刻的挑战,调整和完善是必经之路” 。福建师范大学的周建成认为:“我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制度经过八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代中国军人退役就业安置等问题亟需改革和
8、完善。 ” 相关的研究还有陈数荣、曹健的新时期军转安置工作的矛盾分析与对策思考 ,刘京州的对军转安置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黄忠玉、汪绪永的深化军转安置改革的思考 ,周子健、王云峰等的加大军转安置改革力度的思考等。这些学者主要认为,军转干部在计划经济时代过多地强调政治任务,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间存在着十分大的矛盾。学者们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变革我国现行的军转干部安置政策提出了多种对策和建议。 第二,对自主择业的研究。2001 年军转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的出台,为军转干部安置提供了一个新的出路自主择业。胡磊的自主择业安置政策效果的分析与思考 、王艳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廖
9、国庚的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优惠政策的5完善等对我国的自主择业进行了制度研究和政策分析;盛大泉、罗贞裁在2001-2011 自主择业十年报告中,分析了自主择业在管理服务、择业培训、就业创业等方面的不足和发展状态,为学者们研究自主择业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视野;张海芳在建立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体系初探中,分析了当前自主择业在就业方面的一些制约因素,提出了应完善体系;厦门大学的曾化波通过对自主择业政策的研究,分析了部分地区自主择业率或高或低的经验教训。学者们通过多种形式,对自主择业的诸多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倡导政府应加大扶持自主择业的力度,改变就业培训方式,完善自主择业方式,让更多的军转干部放心选择自主
10、择业的道路。 第三,对军转干部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主要文献有肖烈光等的建立军人退役保险制度的思考 、屈旸的建立退役军人社会保障法的构想等。这方面国内的研究尚不成熟,学者们主要是希望通过完善军转干部在就业、住房、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险和保障制度,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人社会保险制度。 三、简评 从国内目前的学术成果来看,对于军转干部的研究大多都是定性的理论研究,没有太多的实证的定量的研究。而进行实证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安置政策出发对军转干部转业安置的模式和政策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探讨军转干部安置的困境和出现困境的原因,才能对军转干部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军队不但是国家安全的基石
11、,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繁荣的必要保障,6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不是决定性力量,但绝对是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的力量。军人在适当的时候退出现役,是军队发展壮大的需要。因此,转业军官的安置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把他看成是一件关系到我们国家、政府、军队、民族的根本利益的大事也毫不为过。针对上述问题,对现行军转干部安置政策和模式进行研究,化解军转干部安置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探索合理有效的军转干部安置政策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建成.新时期中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邬春芹.的历史地位及影响J.教育史研究,2001 年 4 期. 3 王玉兰,张文革.借鉴外军退役安置的有益做法深化我军军转干部安置改革J.国防,1999 年第 12 期. 4 廖振西,杨泽南.加速建立与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军转干部安置制度J.国防,1999 年第 6 期. 5 屈旸.建立退役军人社会保障法的构想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0 年第 2 期. 6 盛大泉,罗贞裁.2001-2011 自主择业十年报告J.中国人才,2011 年第 2 期. 7 王艳.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才,2005 年第 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