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63623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摘要 为解决近年来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方面存在的生态退化和特色缺失等问题,通过现状调研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城市滨水空间整体环境认知到滨水景观的组织层面,剖析了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空间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景观的生态修复对于滨水区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最后针对生态规划设计和生态修复技术两个层面提出了具有可行性和适应性的滨水区景观生态修复策略。 关键词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生态修复;特色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古人们依水而居,城市滨水区不仅是构成人类生活空间环境的重要区域

2、之一,也是最易凸显城市特色的敏感地带。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集聚效应,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经济发展问题与滨水生态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人居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是改善滨水生态环境、保障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城市滨水区景观核心生态问题 1.1 滨水区景观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城市化浪潮中,滨水区不合理的开发与建设性破坏,许多生物丧失了原有的栖息空间。生物种类日益锐减,失去了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环境调控功能,破坏了滨水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加之周围区域农业、工业等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系统调

3、节功能下降、生态退化等问题,人们对于亲水性的需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 1.2 滨水景观特色丧失 滨水区景观设计时,盲目追求于景观的美学价值和良好的视觉效果,没有充分挖掘所在地域的地脉和文脉资源,不能满足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水区景观设计要求和城市形象的表达,景观特色丧失。 由于滨水区所处的特殊环境,涉及领域范围广,对于土地空间利用的控制和调整不到位,造成现有景观格局和原有生态格局的矛盾冲突,致使景观环境混乱。在设计中应深入了解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自然环境的原生态,保障滨水区景观的历史延续性和用地布局的合理性。 城市滨水景观生态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20 世纪 80 年代末,德国首先提出“近自然型河流”

4、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1。日本于 1986 年开始学习欧洲的滨水治理经验,他们运用“多自然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滨水设计理念,逐渐改建了以往的滨水混凝土型护岸。1988 年日本土木学会出版的滨水景观设计结合实例分析了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法,并强调了规划中公共参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刘滨谊教授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针对滨水景观设计提出了“尊重自然,维护生态”的建议,并提出了“生态化驳岸”的设计理念。城市滨水景观生态修复是指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一定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改善和提高滨水区景观生态环境质量,使城市滨水区景观格局优化、空

5、间环境美化、滨水生态完整,成为一处特色鲜明、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生态是滨水景观环境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优质的滨水景观环境应具备较好的环境承载功能、景观体验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整体来讲,滨水景观生态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自然构成要素(从构成因子上分为空气、气候、水体、土壤、动植物等;从平面形态上可划分为水域、缓冲带和周边陆域)和人工构成要素(历史人文、建筑小品、休闲活动设施、内外交通及护岸、提防等安全防护要素) 。不论景观是均相的还是异相的,景观中的各点对某种生态过程的重要性都不是一样的。其中有一些局部、点和空间关系对控制景观水平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这些景观生态要素共同构筑了滨水区景观

6、的生态空间格局,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统一于整体的滨水景观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 3 城市滨水景观生态修复策略 3.1 整体控制、局部调整 滨水景观生态修复,不仅仅只是解决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它还涉及到政策规划、公众参与、经济文化等诸多的社会因素3。因此,在滨水区规划设计时,应重视滨水区与城市环境关系的处理,协调该城滨水区景观设计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滨水空间在城市中的定位和价值,并综合考虑滨水区各景观功能形态的组织与建构。通过这样的逻辑关系,使整体与部分相互协调、相互制约,达到整体最优的目标。 3.2 生态修复、理念指引 在遵循景观生态学为核心的设计原则下,理性运用生态修复机理,

7、正确处理好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格局指数之间的生态关系,构架滨水生态走廊。滨水空间的整合上,尽量避免对滨水地表机理的破坏,恢复河道自然形态,优化滨水景观生态格局。 其次,深入挖掘区域自身特色,通过功能的组织、对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与植入,运用设计手法,达到一种意境美的营造,以更好延续滨水景观的地脉和文脉。此外,应充分利用景观生态系统的自净化、自修复等功能,寻求自身独特的景观生态修复模式。 植物生态保护方面,恢复滨水区受损的植物,保护乡土植物和原生性植物种群。依据滨水区不同的水湿条件,对植物群落进行合理配置和有序恢复,营造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观群落。同时,利用植物四季色彩的变化,丰富的植物群落

8、季相景观,为滨水生物提供繁衍栖息的优质生态环境。 3.3 修复技术、合理运用 (1)GIS 和 RS 技术。运用 GIS 和 RS 等技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标准,建立滨水区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滨水区地形环境、生态环境和水文环境做出定量分析与评价,通过对功能空间的组织、景观系统的重构,总结滨水特色景观营造的生态安全策略和规划调控方向。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应做到及时检测、反馈与再修复,以促进景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水质生态修复技术。在保存现有水系自然形态的前提下,利用底泥疏浚、气体抽取等技术进行水体污染物的收集与处理,控制水域外源性污染源。由于气候因素,水系有丰水期和枯水期之分,应及时实

9、施水体的调度对策,以确保良好的供水、补水和弃水状态。 (3)生态驳岸修复技术。生态驳岸是指恢复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是基于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和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延续,而采取的以生态为基础、安全为导向的工程方法,以减少对河流自然环境的伤害4。这种驳岸应具有提升生态环境、亲水性、安全性等综合功能。从分类上生态驳岸可分为自然型驳岸、柔性生态驳岸和植物生态护坡驳岸等。 在生态修复技术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生态修复技术。保障生态修复与景观控制相结合,促使滨水景观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 4 结论 城市滨水区是人们休闲交流的重要空间,也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宜游场所。针对滨水区生态修复问

10、题,在此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生态修复理念为引导的滨水区景观设计方法,塑造特色滨水生态环境,同时采用生态修复技术维护滨水生态环境。滨水区景观环境的生态修复不仅需要设计理念的升华和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更需要运行机制与实践过程中的密切配合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丽萍景观一致性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7.36 2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01 3 付飞以生态为导向的河流景观规划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09 4 张国忠城市河道生态驳岸设计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8.05 作者简介 张秋香(1987-) ,女,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