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粮于“地”更要储粮于“技”.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64075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储粮于“地”更要储粮于“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储粮于“地”更要储粮于“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储粮于“地”更要储粮于“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储粮于“地”更要储粮于“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储粮于“地”更要储粮于“技”摘要:确保粮食安全,要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本文针对晋城市粮食发展的现状,提出既要储粮于“地” ,更要储粮于“技”的发展思路,对粮食种植技术完善配套、创新应用以及实现技术储备入户到田的五种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粮食安全 技术创新 储备 1 晋城市粮食生产现状 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端,辖 6 个县(市、区) ,84 个乡(镇、办事处) ,2327 个村(居委) ,总面积 9490 平方公里,耕地 18.33 万 hm2,总人口 211.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70.4 万人。虽然粮食生产历来是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严重,但以小麦、玉米、杂粮为主

2、的粮食生产始终是农业生产的大头。建市以来,在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实现稳步增长。粮食总产量从 1985 年的 43.4 万 t,2004 年达到 81.03万 t,其主要得益于粮食种植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但要实现粮食稳定增产,仍是一个不容乐观的大课题。 1.1 耕地减少的客观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势必存在。加之采矿、自然灾害等造成部分耕地废弃以及退耕还林等因素,耕地逐年减少是必然趋势。仅从2001 年到 2003 年底,全市耕地就由 19.53 万 hm2 减少到 18.33 万 hm2,年均减少 0.6 万 hm2。 1.2 粮食需

3、求的增长性。一方面是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加。从 1985 年到 2003 年底,全市人口由 181.5 万人上升到 211.83 万人,而同期人均耕地由 0.1hm2 下降到不足 0.08hm2,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晋城市把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以猪、羊、牛为主的畜牧业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必将对饲料粮的需求越来越大。 1.3 粮田面积的有限性。由于晋城境内平地少,丘陵山地面积大,仅山地就占总耕地的 58.6%,且山大沟深,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资源十分有限。加之种植业结构调整,使复播粮食面积的增长空间变得十分有限。20

4、03 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为 18.86 万 hm2,比 1998 年减少 2.74 万hm2,是建市以来粮食种植面积最少的一年。 1.4 粮食增产的艰巨性。晋城境内气候十年九旱,几乎年年春旱,降雨分布很不均衡;水资源缺乏,旱地多,水地少,水浇地面积仅占耕地的 16.7%,保浇面积更少。受“干旱”与“瘠薄”两大因素制约,粮食生产水平总体偏低,且年际间波动较大。加之耕地等级总体不高,近年来补充耕地质量相对较差,要想大幅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非易事。 2 种植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储备 2.1 常规技术的完善配套 2.1.1 大力实施农业工程项目。 2.1.2 广泛应用农业科技新产品。 2.1.3 完

5、善推广粮食栽培模式。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以小麦复套玉米、谷子,小麦-玉米条田,玉米间作马铃薯、蔬菜、中药材,小麦复播油葵、大豆等粮粮、粮经、粮药间作为主的立体种植模式不断增多,栽培技术不断完善。 2.2 重大技术的创新应用 2.2.1 旱地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技术。小麦是晋城第一大粮食作物,目前年播种面积 6.67 万 hm2 左右,而旱地小麦占 85%以上。旱地小麦栽培技术水平的高低,对晋城小麦生产能力影响重大。其增产机理主要是通过精播、保墒、提墒、增温以及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小麦各阶段生长发育,从而提高旱地小麦单产水平。 2.2.2 玉米秸秆覆盖及地膜、秸秆二元覆盖技术。采取模

6、式:在玉米收获后,以 10 株秸秆为一铺,铺 67cm,空 67cm,来年春在空档施肥整地播种两行玉米,小行距 50cm。1995 年推广面积达 2 万 hm2,亩增产达15%-30%。在实践中,还创新了秸秆、地膜二元覆盖技术,缓解了单秸秆覆盖初春地温偏低以及连年地膜覆盖造成地力下降衰竭的矛盾。 2.2.3W 膜盖集雨高效种植技术。2002 年以来,在引进“旱地水作物全封闭种植”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推广了 W 膜盖集雨种植技术,主要应用于旱地经济作物及粮食作物,目前推广面积达 0.2 万 hm2 以上。特别是通过粮经复种,实现增粮增收的双重效应 2.2.4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3 技术储

7、备进田入户的主要方式 3.1 科技示范到园区。一是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二是建立粮食生产中心示范区(片) 。通过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建有 333.3hm2 以上小麦中心示范区 5 个,万亩玉米中心示范区 1 个,千亩以上的小杂粮中心示范片 9 个,成为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展示田。三是集中力量支持主产区的粮食生产。 3.2 科技培训到田间。采取政府行政推动,科技人员现场讲解方式,晋城市各级政府每年都组织召开以春播、小麦生产、大秋作物为内容的农业生产现场会、观摩会。室内集中培训与田间实地操作得到有机结合。3.3 科技光盘到农家。从 2002 年起,为市、县农业部门及各乡镇配备了 VCD 机、发放了 3000 多盘农业科技光盘,通过科技光盘进村入户培训农民 10 余万人次,实现了农作物生产技术培训进村,储备到户。 3.4 科技信息到乡村。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强大功能,晋城市在全国地市级农业网站中率先建成了包括多用户综合服务平台,各项功能健全的“太行农网” ,建立了 40 个信息服务站、30 个信息服务点,注册会员达 140 个,利用网络服务,使科技、市场等信息到乡村、到龙头企业、到特色基地,成为了科技兴农的一条重要途径。 3.5 科技人员到农村。一是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搞示范。二是启动实施“农村小康建设人才集聚工程” ,用三年时间,为全市 2317 个行政村每村选派一名大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