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65412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对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摘 要:2006 年,六盘水市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市各级党政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初具雏形。 关键词:六盘水市;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G812.42 文献标识码: A 一、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全市共有省、市、县、乡新农村建设试点 118 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0%以上,其中:省、市级试点村 5 个、县级试点村 15 个、乡级试点村98 个。 六枝特区 主要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2、为重点,共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23 个,其中:省级 1 个、县级 3 个、乡镇级 19 个。2006 年以来共整合各项资金4440.85 万元投入试点村新农村建设。 盘县 以探索工业反哺农业为重点,共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42 个,其中:省级 1 个、市县级 4 个、乡镇级 37 个。为使新农村建设试点达到“地企对接、村企共建、和谐发展”的目标,盘县依托企业与所在村的经济发展,按照就近结对,推进“百村联百企” ,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子。水城县 坚持科技扶贫为先导,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生产发展为核心,按照富裕型、温饱型、贫困型三种类型确定了 39 个省、市、县、乡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通过近

3、几年的实施,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钟山区 以城市带动农村为主确定 14 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中:省级 1 个(区级共抓试点) 、区级 4 个、乡级 9 个。几年来,钟山区主要以大力实施“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以企促农”战略,从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六个方面统筹城乡协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存在误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从调研中发现仍有少数干部认识上存在误区。表现在: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产业发展;只注重眼前,没有长远规划与目标,有一蹴而就的想法。对新

4、农村建设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因此也就存在新农村建设无非是盖几栋新房、修几条新路、群众看不到真正的实惠和利益。 二是劳动力综合素质低。据第二次农业普查,全市劳动力资源总量为 130.71 万人。其中男劳动力 68.88 万人,占 52.7%;女劳动力 61.83万人,占 47.3%。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61 万人,占 5.18%(全省 5.89%,全国 12.22%) ;初中文化程度 44.78万人,占 34.26%(全省 37.8%,全国 49.3%) ;小学文化程度 60 万人,占45.9%(全省 38.95%,全国 31.1%) ;文盲 19.16 万人,占 14

5、.66%(全省17.35%,全国 7.4%)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 6 年,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继而带来的是农业技术推广难,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农民就业难。 三是产业调整和产业化进程缓慢,发展生产的核心不突出,农民增收渠道窄。总体看,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特色优势不突显,规模小,进程慢,生产效益低,后劲不足,农民就业门路窄,增收缓慢。在农民收入中来自务工的收入占 60%,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大批返乡,增收更加困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创品牌意识不强,市场竞争能力弱,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不突出。 四是投入严重不足。作为以城市以及重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六盘

6、水市政府而言,倚重于提升经济实力,其政策扶持偏向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便以城市为重点大力进行工业化建设,而对农业的总体投入则相对较少,并且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 在这样一种“农业哺育工业和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方略指引之下,政府的种种制度安排因而也存有一种明显的“偏袒城市”和“偏袒城市人”的倾向,与之相应的体制成为必然。这个政策的导向至今仍未得到根本转变。 三、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策建议 1、壮大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夯实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六盘水市农业结构的调整,首先要转换思路,关键是发挥比较优势和相对优势,如自然禀赋优势、要素禀赋优势、规模效率优势、流通便捷优势

7、等。根据我市农业生产气候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交通条件,围绕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由于六盘水市不是粮食主要产区,在种植业上,确保或基本稳定粮食生产的条件下,应重点发展经济价值高、见效快的农业经济作物,如烤烟、茶叶、蔬菜、马铃薯等,是我市的主要农产品,并形成了一定规模,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牧业方面,由于我市是一个资源型工业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为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要大力发展养殖畜牧业,鼓励和支持以公司农户表或协会农户的形式实施规模养殖,保障农民增收;林业方面,我市林业产品在农林牧渔业中占的比重很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应根据我市的气候资源发展中药材、水果等林业产品

8、;渔业水产方面,由于受水资源的制约,渔业生产在我市农林牧渔产业发展中最薄弱,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应积极发展渔业生产,并使之规模化,提高渔业在农林牧渔产业中的比重。其次,发展多种经济,种、养、加工相结合,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延长农产品加工式增值链条,走农业区域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以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和规模化效益。应特别注意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加快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经营,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把农业的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连接起来,使第三产业的许多经营活动渗透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一体化经营。 2、建设新农村应注重培养高素质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

9、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这就要求我们的广大农民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强的大局意识与之相适应。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坚持完善农民就业培训。完善就业培训体系要靠政府组织,要尽快健全对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信息采集机制、师资组织机制、专业培训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反馈跟踪机制、资质认证机制等,由组织、人事、劳动、教育等部门共同参与实施,把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转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主要议题。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坚持按需培训

10、、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有效的扩大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范围;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坚决摈弃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建设以市、县、区劳动力市场为中心,以街道、乡镇劳动力管理服务站为网点的就业服务网络。打破城乡“藩篱”和所有制界限,取消对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同时,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政府应主动承担其教育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责任。2008 年六盘水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完成万人,2009 年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人,2010 年六盘水市劳务输出 4.8 万人,农

11、业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 9482 人,顺利的完成了六盘水市的农民技能及再就业培训任务。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支农惠农的投入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围绕“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的整体工作思路,采取多种形式,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新增财力物力向“三农”倾斜,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如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民进行种粮补贴、对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助等等。盘县政府针对自己的资源优势,拟出台了新的农业补贴政策:地方煤炭开采企业,从每吨煤中提取

12、5 元/吨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基金,主要用于四个方面:扶持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抚贫济困。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建立全市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从全市所有煤炭开采企业和煤炭资源消耗企业中,每吨煤提取 35 元/吨的工业反哺农业费用,建立专项工业反哺农业基金。但是,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需要国家集中更大财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划拨专项资金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教育),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等等。 4、建立和健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种种问题,除了农民自身要转变观念,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之外,当前最为紧迫和现实的任务是政府部门必须走在前沿,建立

13、起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模式,在养老、医疗、就业等方面积极发挥政府的干预作用,从资金筹集、机构设立、监管制度等环节,尽快形成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第一,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界定保障对象,确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第二,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鼓励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第三,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六盘水市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并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投入、风险共担的机制,确保卫生经费,主要用在农村卫生事业。 5、要建立专门机构,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

14、史任务。建议增设专门的新农村建设机构,定编、定岗,工作上实行“四个统筹”即在“区域安排上、资金整合上、农业项目上、分类扶持上”的统筹,真正做到新农村建设工作能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和活力,按规划扎实推进。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虽然在建设初期,困难重重,但我坚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这一宏伟目标必将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1994:40. 2 李道亮. 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李应博. 中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