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中几点建议摘要:多层砌体房屋是我国居住、办公、学校和医院等建筑中最为普遍的结构形式。由于墙体材料为脆性和整体性能差,使得砌体房屋的抗震能力相对比较低。历次地震经验表明,砌体结构在地震中的震害是最严重的,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因此抓好抗震设防地区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最积极、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措施。关键词:砌体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U45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砖混结构由于选材方便、施工简单、工期短、造价低等特点,多年来砖混房屋是我国当前建筑中使用最广范的一种建筑形式。砖混结构多采用粘土砖和混合砂浆砌筑,通过内外砖墙的咬砌达到具有一定整体连
2、接性的目的。在地震设防地区,多层砖混砌体房屋由于组成的基本材料和连接方式决定了其脆性性质,变形能力小,导致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因此改善砌体结构延性,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1.地震震害情况 房屋倒塌:当房屋墙体特别是底层墙体整体抗震强度不足时易造成房屋整体倒塌 当房屋局部或上层墙体抗震强度不足时或当个别部位构件间连接强度不足时易造成局部倒塌 墙体开裂破坏,墙角破坏:墙体裂缝形式主要是水平裂缝,斜裂缝,交叉裂缝和竖向裂缝。墙体出现斜裂缝主要是抗剪强度不足。墙角为纵横墙的交汇点,地震作用下其应力状态复杂,因而其破坏形态多种多样。纵横墙连接破坏:一般是因为施工时纵横墙没有很好地咬槎,加
3、之地震时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造成破坏。 楼梯间破坏:主要是墙体破坏,而楼梯本身很少破坏 楼盖与屋盖破坏:主要是由于楼板支承长度不足,引起局部倒塌或是其下部的支承墙体破坏倒塌引起楼屋盖倒塌 附属构件的破坏:主要是由于这些构件与建筑物本身连接较差等原因在地震时造成大量破坏。 在抗震设计时体现以预防为主的设计思想,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对于建设工程只有在抗震设防,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这三方面都符合要求,才能确保建筑工程具备合理的抗御地震的能力。现在就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方面,简要提出几点建议: 科学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及合理防震缝的设置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
4、十分基础、重要的内容。抗震设计中,建筑平面、立面宜尽可能简洁、规则,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房屋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房屋的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宜均匀,楼层不宜错层。房屋的防震缝可按实际需要设置。当房屋体型复杂不设防震缝时,应选用符合实际的结构计算模型进行较精细的抗震分析。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当设置防震缝时,应将房屋分成规则的结构单元。留有足够的宽度,使两侧的上部结构完全分开。将体型复杂,平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布局分割成几个相对规则的独立单元。3、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及总高度,房屋高宽比的限制 随着房屋高度的增加,地震作用也将增大,因而房屋的破坏将加重。震害调查表明,房屋的破坏程度随层数的
5、增多而加重。基于砌体材料的脆性性能和震害经验,限制其层数和高度。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有了强制性规定。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即高宽比,不应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随着房屋高宽比的增大 地震作用效应将增大 由整体弯曲在墙体中产生的附加应力也将增大 房屋的破坏将加重。 4、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自侧移刚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
6、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因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因此,采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并配置些构造钢筋,也能达到增强结构整体性的作用;另外,设置配筋圈梁可限制散落问题,增强空间刚度,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5、合理布置纵墙和横墙,控制墙段局部尺寸,确定墙体的主要承重体系 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结构布置应优先选用横墙承重和纵横墙共同承重的方案。纵横墙的布置应均匀对称,沿平面
7、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房屋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决定着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墙体布置时,应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当纵墙不能贯通布置时,可在纵横墙交接处采取加强措施,也可在纵、横墙交接处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适当加强构造配筋;必要时还可以每隔一定高度放置水平拉结构筋以加强房屋整体性,防止纵、横墙交接处被拉开。当墙体的局部尺寸不当,有时仅造成局部破坏。虽然不影响房屋的整体安全,但事实上它往往降低了房屋总的承载能力。因此,不但应从结构布置上要求墙均匀分布,而且个别墙垛也不能过小。 6、适当增加墙体面积与合理提高砂浆强度 历次震害表明,多层砖混房屋的抗震能
8、力与墙体面积大小及砂浆强度等级高低成正比,提高墙体面积、砂浆强度等级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是减轻震害的有效途径之一。 7、有效设置房屋圈梁和构造柱,在合理位置的墙段内设置水平钢筋 多次震害调查表明,圈梁是多层砖房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可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减轻震害。其加强房屋的整体性:由于圈梁的约束作用,减小了墙体出平面倒塌的危险性,使纵横墙能保持为一个整体的箱形结构,充分发挥各片墙体的平面内抗剪强度,有效抵御来自任何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圈梁作为楼盖的边缘构件,提高了楼盖的水平刚度,同时箍住楼屋盖。圈梁增强楼盖的整体性限制墙体斜裂缝的开展和延伸,使墙体裂缝仅在两道圈梁之间的墙段发生,墙体
9、抗剪强度得以充分发挥。为了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可在抗震力不够的承重墙段内配置水平钢筋,使地震力由砌体及水平钢筋共同承担。 8、对地基和基础设计的要求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同一结构单元宜采用同一类型的基础。基础底面宜埋置在同一标高上,否则应设置基础圈梁,并应按台阶逐步放坡。高差不宜有过大的突变在软弱地基上的房屋。应在外墙及所有承重墙下增设基础圈梁,以加强抵抗不均匀沉陷和增强房屋基础部分的整体性。 9、楼梯间抗震性能的加强 楼梯间两侧墙体一般均为承重墙体。但是楼梯间墙没有楼板作为墙的支撑 而只有斜向的楼梯,楼梯不允许嵌入墙内。因此对墙体不起支撑作用,所以楼梯间墙高而空旷。尤其顶层墙体更是形成一层半高的高墙而无侧向约束。楼梯间作为地震疏散通道,而且地震时受力比较复杂,容易造成楼梯间墙在地震时破坏甚至倒塌,因此必须对砌体结构楼梯间抗震构造措施进行加强。 结束语:实践证明,在同一地区,同一类建筑物,地震后产生的震害有时差别很大。这与地基情况,建筑物抗震性能,施工质量,建材质量和构造都有密切关系。综上所述,在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中,应重视概念设计,要采取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和构件承载力验算,对各类结构按规定要求采取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来满足抗震规范提出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