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艺术的地缘化延伸摘要:公共艺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视角有着不同的解读,对公共艺术涉及的历史、哲学、当代文化现象和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各地区公共艺术政策法规、实践等。公共艺术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当代文化现象,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公共艺术甚至可以反映一个城市、区域、甚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整体轮廓。关键词:公共艺术 地缘化延伸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 A 地缘化是具有一定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结合体,它强调的是自然环境的特定因素及特定地区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与一贯性。波罗夫斯吉在八十年代创作了一系列的奔跑着 ,
2、以一个不起眼甚至是毫无个性的小人物表现了现代人的恐惧,56 尺高的人行正阔步穿越德国慕尼黑的一个公园,表现了人们在冷战时期对核战的恐惧,但到了后冷战时期,他似乎在步行者身上寻找到对人性较为积极乐观的一面。这些雕像表现德国在战乱及战后时期的人心的变化,成为了人们识别德国的一个典型标志。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地域性是基于城市所在的特定地域中一切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构成的城市公共艺术这个大环境、大规划下的共同体所具有的特性,是面临着失去个性的众多城市的特性,是城市文化的根基。 日本统治下的台湾奠定的艺术家如蒲添生等人,接受官方的委托树立伟人雕像,形成当时政治影响艺术下的产物,1946 年蒲添生在中
3、山北路与忠孝东路之间完成蒋中正戎装铜,立像的前一年正是日本投降台湾归国民政府,此像在政治象征上,有改朝换代的确认和安定人心的作用。相同历史环境建立与台北市中山堂像蒲添生所塑造的国民之父孙中山像,是现今仍然可以看到的珍贵的公共艺术品。刘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 “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 。城市地域文化是随着城市的产生、发展因不同地域及不同时代特色的生活行为模式、建筑形式等诸多因素,历经时空的沉淀所形成,它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下独有的文化形态。我们国家的每一地域或区域都拥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历史传承与审美积淀。 埃罗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
4、上追求的是什么。 ”美国第一个立法实施公共艺术的城市费城,在费尔蒙特公园艺术协会(美国第一家私人非燕利性机构)的努力感召下, “致力于将公共艺术与城市规划完美结合” 。自1982年举办“形式与作用”展览以来,开展了所谓“新路标”活动, “此项活动旨在探索创作雕塑性路标、物体或建筑物的可能性,以用作公众认可的地区标志物” 。倡导充分应用城市地域性特征,强调公共艺术与其所在城市地域文化、人文历史及具体环境形态等进行对话,高度提倡艺术家在其创作及构思过程中与当地社会历史人文的研究相关联,以充分发挥公共艺术规划的地域性的应用价值。 近几十年随着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与艺术理论实践,公共艺术的附载形式在多样化
5、、多变化中不断扩大范围和规模;在公共艺术前行与发展的同时,我国面临失去个性的众多城市及城市发展的整体需要,公共艺术也随之纳入城市规划之中,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历经几十年的法很赞,地铁艺术也由最初的壁画表现形式逐渐扩展到公益招贴、雕塑、地区性特色工艺品、创意三维造型等多种表现形式。在世博会期间,艺术家甚至采用多元视角及独特的数字影像手法,结合当地文化及艺术家自身的学识背景,为世人呈现出一场名为“海世盛楼”的地铁公共艺术盛宴。艺术家借助作品呈现出城市发展与世博的人文关系,结合上海的地域特性,深刻的阐释了一座城市的民众生活心境及精神诉求。在日本地铁的中央西出口显著位置的是 1945年
6、出生于美呗的安田侃(KanYasuda)的妙梦(keyofdream) 作品。作者在三维实体内通过凿洞的方式,提供给了匆匆来往的观众们一个抽象思考从洞中看到的前方是现实还是梦?哪里才是我们的现实和梦?白色大理石材质的选用加强了被称为雪国的北海道意象。艺术家利用作品表达了建设者们对 JR塔的现在和未来的美好期望,这种期望和祝愿在1945年出生于大阪的浅原千代治(ChiyojiAsahira)的玻璃作品向未来(TotheFuture) 中同时得到了体现。 作为公共艺术作品,生活中与我们最息息相关的有建筑、雕塑、游乐设施、庆典装置等形式;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以是临时性、行为式艺术,如罗伯特欧文的九个
7、空间,九棵树 、德国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数年间在卡塞尔留下的种植七千颗橡树的持续行为艺术等。由于城市公共艺术其内涵及广泛多元的艺术附载形式,从而决定了公共艺术规划的涵盖范围与空间存在方式;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空间中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公共艺术附载形式之一,其规划应存于城市公共艺术规划范畴中。当然,并非所有雕塑都可称之为公共艺术。 六本木地区是一处蕴藏着日本深厚历史文化的地方,江户时代是诸侯们的宅邸聚集处,后来变为驻日大使和上流社会人士的主要居住地,那时的六本木是一处宁静中洋溢着异国气氛的地区。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遭受空袭烧成焦土,居民们在临时搭建的小屋里开始了战后生活。该区在东京成了一处公共设施建
8、设不完备,存在很大防灾和安全隐患的简陋地区,区内主要的建筑是老旧的朝日电视台。随着年朝日电视台的搬迁,这块地区的再开发计划成为了备受人们关注的焦点。六本木之丘是日本近年来最大的一处由私人投资的城市再开发项目。作为土地所有者之一的森大厦株式会社与朝日电视台等共同向其他土地所有者提出建议,对此区进行街区改造。在政府、民间企业、地方人士的合作下,经过年,六本木新城再开发改造计划于年开始建设施工,花费了兆日币,并于年月日正式建成开放。六本木之丘在建设过程中就充分考虑了安置公共艺术作品。在整个区内的人行道和公共场所中配有件公共艺术作品,在长米的榉树坡大街上设置有件公共家具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现在已经成为街
9、道新景观的重要元素。公共艺术作品和公共家具艺术作品由森美术馆馆长大卫艾略特和内田繁来分别负责组织和选定,朝日电视台附近的公共艺术作品由其建筑师桢文彦负责。进入六本木之丘的中庭广场的人们都会被那黑色高达米的蜘蛛形象所吸引。这件重吨的青铜雕塑是美国女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的作品。以蜘蛛命名的这件作品寄托了作者对给予我们温暖家庭守护者的母亲的情感,蜘蛛腹部内嵌入的枚白色大理石更增强了孕育的意境表现。长长延展的足蜘蛛形象让作品具有了包含繁荣、丰富、平和等多重的隐喻,象征了六本木之丘地区在信息互联网时代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使得作品在视觉形象和精神内涵两个方面成了六本木之丘的标志性公共艺术作品 当前,对于我
10、国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地域性首先要立足于差异,它是城市个性的一种识别标志、认同标识,是我国城市应延续传承的价值文化的内涵和根本,直接涉及每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历史文脉延续与城市特色和精神的彰显;它是城市民众对其所在城市的传统、历史、信仰及其载体的一种成熟的认同及行为意识,是城市地域与城市文化、大众化相融合的集中展现。公共艺术规划的地域性是对于当代公共艺术创作的指导,公共艺术不仅在展示艺术家思想、特点与个性的同时,还需要作品与其所在的城市公共空间产生深层次的共鸣,这种共鸣是对此城市空间以往历史的深刻认识,对现实及未来全新的诠释,对公共艺术规划正是因其地域性的特性担负起这些精神价值的表现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