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原须弥山地区文化再认识摘要:固原雄踞六盘山北麓,他以“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1的特殊地理位置,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五千年前的史前文明到现在,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卓越的智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使固原拥有了多民族文化交融形成的多元历史文化遗存。同时固原又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东西方文明在这里频繁交流、融合,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正是丝路的畅通,使得处于丝绸之路要冲的须弥山地区呈现出异彩纷呈文化因素,神秘的佛教氛围,千年的石窟艺术,丰富的丝路文化遗存等都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创新、发展的见证2。须弥山地区文化就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本
2、文通过对须弥山地区不同文化的论述,进而引导大家认识到须弥山地区文化的多样性、融合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佛教文化 石窟文化丝路文化古军事文化 地质文化 回乡文化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识码:A 须弥山位于固原市西北 55公里处,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属六盘山余脉,峰峦叠嶂,怪石嶙峋,苍松挺拔,傍有流水,丹霞地貌特色突出,风景秀丽,是佛教东传线路上罕见的自然风景,境内须弥山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宁夏最大的石窟群,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地质特色明显,民风纯朴,民族多样,融石窟、佛像、寺院、古树、关隘、奇石于一体,是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之处,也是多元文化并存之地。 佛教文化:汉代以来,佛法东
3、渐,由于其蕴涵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无穷的大智慧,佛教逐渐在华夏文化的土壤中找到了切入点,从此扎根发芽,得到了迅速持久的发展,最终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须弥山曾名逢义山、石门山等名称。据有关史料可知,唐代末年,须弥山之名已约定俗成。明代万历固原州志和重修圆光寺大佛楼记碑文里,已直呼“须弥山”之名。 须弥是梵文 Sumeru的音译,意思是“妙高” 、 “妙光”等。须弥山,即 “宝山”的之意,是佛教典籍中的专用术语。须弥山在佛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出现,无疑为佛教增添了很多的神秘色彩,也为佛教信徒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家园。因此,须
4、弥山名字的出现是佛教文化传播的结晶,是须弥山石窟佛教文化繁荣和发展的象征。历史上把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山称为须弥山,自然增加了须弥山的神秘和浓郁的佛教气氛。 石窟文化 须弥山石窟始创于北魏晚期,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的连续营建及宋、元、明、清各代的修葺重妆,石窟艺术历时 1500余年,是西北地区历时最悠久的宗教建筑之一,是宁夏最大的石窟群。也是我国开凿较早的石窟之一。须弥山石窟现存窟龛 162座,至今还保存有各代造像雕刻品、彩绘壁画、石刻题记的洞窟 70余座;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 500余躯,汉藏文刻记、题记 55则、碑刻 3方、残碑 11块4;唐宋时敕赐为“景云寺” ,元明时又曾敕封更名为
5、“圆光寺” ;按形制可分为:有中心柱和无中心柱方形庙窟及大像龛窟三种。 须弥山石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并呈现出如下特点,即由远而近,由西向东,各个石窟的民族特色越来越浓,外来的影响则越来越淡。佛教艺术的中国化,成为中国石窟造像艺术的魅力所在。须弥山石窟与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都是敦煌艺术的近亲,彼此之间,或血缘相接,或声气相通,在艺术处理上交光互影。在其初期石窟里,佛教造像反映出以“秀骨清像”和 “褒衣博带”为主的特点,呈现出了时代的特征,其民族化、世俗化的成份浓厚,在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有明显地受到来自云冈、龙门、巩县及东部
6、邻近地区诸石窟和南部麦积山与东部北齐石窟的影响,在接受外来各种风格影响的同时,它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石窟艺术风格特征;开凿于西魏时期的第 33窟是一个中心柱形双层礼拜道的支提窟,此洞窟形制为仿印度阿旃陀支提式窟,形制特殊,在内地各石窟中为孤例。而这种特殊的支提窟最接近于印度阿旃陀支提窟的原型。并且又有和龟兹、敦煌等地支提窟中某些相似的特点,以及当地特有的自然特点和民族习惯性,创造出具有本地特征的支提窟形制。这个特殊洞窟的形成与印度阿旃陀、新疆、敦煌等地石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须弥山唐代石窟造像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古代艺术家、僧侣和民众对世俗生活中美的感悟和
7、理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而所塑造的形象更为人性化、生活化,每一尊造像仿佛就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随时都可以和你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以启迪和净化你的灵魂。 丝路文化 自汉代以来,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长期的繁荣发展,为中西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位于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之冲的须弥山便在东方与西方的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中,发展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艺术,保存至今的须弥山石窟艺术及大量文献资料,就蕴藏着古代宗教、历史、音乐、美术和文学等等无限丰富的遗产,成为今天学者、艺术家、旅游者瞩目的对象。 历史上的固原,自秦汉以来就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控扼着“丝绸之路” 。在经济和文化上,固原是中西商业贸易
8、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途经固原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其所处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固原丰富的文化内涵、中西文化的交流融汇,为须弥山凿窟造像提供了源泉和借鉴,这也是须弥山石窟得以开凿和形成的原因之一。 须弥山石窟的开凿,就是佛教传播的时代产物。石窟以鲜明的文化特色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多角度全面的反映出随着古丝绸之路的贯通而传入的印度佛教艺术传入内地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脉络,尤其是在佛教世俗化和民族化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全面而完整地保留了反映中国佛教文化、思想信仰发展变化的实物资料,对全面理解和掌握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须弥山石窟所在的固原,是佛教东传过程中的纽带和中转站,大量西
9、域文化流经这里,在向中原传入的过程中有其吸收、融合的一面,石窟艺术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同时,固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为佛教艺术及其文化继续沿着草原丝绸之路东传朝鲜、日本奠定了基础。 须弥山石窟的修建和存在是固原古代社会繁荣发达的象征,是丝绸之路的珍贵文化遗存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创新发展的明证。它与固原地区保存和出土的各类北朝隋唐文物,共同展现了古代固原繁荣昌盛的发展水平和各族人民开发建设家园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古军事文化 固原,军事位置重要,自然地理特殊,处于中原腹地与西北边疆交往的交通要冲,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上,起春秋战国、历秦汉、经唐宋、至明清,军事色彩尤为浓
10、厚,史称“襟带西凉,咽喉灵武,高平第一城” ,是历代封建王朝巩固中原的军事屏障,明代为全国“九边重镇”之一。如今虽已失去了昔日的军事作用,断垣残壁的古城墙显现出黄土高原上独有的粗旷敦厚,古朴恬静,历经沧桑古战场风貌。它给后人留下了悠远的历史追忆与深沉的思考与启迪。 丹霞地貌文化须弥山所在的区域属黄土高原上独特的、典型的丹霞地貌。这种丹霞地貌是以赤壁丹霞为特征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地貌,从属于岩石地貌分类系统,因其出露地层为白垩系和第三系红色陆相碎屑岩,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新构造运动从间歇性上升为主并辅以地震,使地块上升、崩塌、滑坡并受风化、雨蚀、重力以及寒冻等外力作用,便形成了丹崖、丹峰、怪峰等奇特
11、景观,这种灵秀神奇的丹霞地貌景观融汇于原始古朴的自然生态之中,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体系。 回乡文化宁夏是我国回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而固原又是宁夏回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民族文化积淀丰富,由于伊斯兰文化始终贯穿在意识形态、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礼仪往来等诸方面,并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且牢牢地定格,因此神秘的穆斯林习俗构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区域性和神秘性。回族民间艺术等民俗文化特色十分突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身临其境,亲自体验感受,在极尽欢乐之时,也享受到了情调不同,风格迥异的回乡民族文化。 固原须弥山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地方,是固原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固原历史文化的体现和反映.须弥山,是固原永远值得自豪的文化地标. 参考文献: 1.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 59固原州条引元代开成志语,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年。2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年 3 以上资料是宁夏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队于 1987年 7月 5日在须弥山地质勘探钻孔中深自 23米以上岩层取样鉴定。 作者简介:代学明男 (1976- ) 宁夏固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