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 GIS 技术的全国“四大板块”空间发展情况及成因分析摘要:本文结合 GIS 软件,对中国各省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房屋建筑面积以及容积率等城市发展指标进行了大小对比和增长速度趋势的比较,在此基础上总结全国“四大板块”在空间发展上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四大区域城市空间发展情况,进而对各地区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作出多层次的分析,并且试图提出各版块城市空间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ARCGIS 空间发展地区差异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20 多年经济改革取得的绩效令人瞩目,而近年来出现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现象
2、日益严重,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这之前,相关的早期研究都将中国作为一个同质的整体来研究,近来的理论研究则更多地倾向于关注地区差异,本文则以全国四大区域甚至各省为切入点进行相关分析。 21 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与此同时,城镇化也面临重大转折,全国各地区出现资源短缺困境,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地区发展不平衡矛盾日益凸显,笔者认为对“四大板块“空间发展的相关指标做出直观的比较是非常必要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层次的成因分析,从而为城市规划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关概念 “四大板块”: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划分为东部沿海与内地两大经济地带,20 世纪 90 年代末
3、,我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及中部崛起战略,形成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经济板块。 基于 GIS 技术的专题图制作 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文利用 2001、2004、2007 以及 2011 年全国各省城市建成区面积、房屋建筑面积等数据,结合中国行政区划图,借助 GIS 软件的联接、叠加等分析功能,完成了以下三张专题图的制作。 如下所示: 基于专题图的分析结论 4.1 建成区面积及增长速度 从 2001、2004、2007、2011 年全国各省城市建成区面积对比图中可以看出: 在空间序列上,四大板块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主要呈现东部最大、中部以及
4、东北部次之、西部最小的现状,与各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 在时间序列上,四大板块中各省城市建成区面积逐年增长,说明各省城市都处于城市化进程中,且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最快,发展势头最为迅猛,中部地区次之,发展速度缓慢上升,西部地区更为缓慢。 据 2011 年建成区面积对比图可知,东部沿海地区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发展最为迅速,说明近年来这些地区已发展成一定规模,并配套有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中部地区则以河南、湖北、安徽等省份发展较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省区面积及人口密度较大,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不足;西部地区以四川、重庆发展最快,以西藏、青海、新疆、甘肃等地为发展最
5、薄弱的地带,呈现省区面积大而建成区面积小的现状,城市化水平低,主要由于其自然地理环境造成。 4.2 容积率对比及增长速度 从 2001、2004、2007 年全国各省城市房屋建筑容积率对比图中可以看出: 在空间序列上,四大板块中城市房屋建筑容积率相差不是很悬殊,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是很一致,呈现出相对均匀的态势。因为容积率是指建成区建筑总面积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它反映的是建成区的建设开发力度,因而,像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建筑容积率也相应较大。 在时间序列上,四大板块中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波动状态,东北三省则处于先上升后下降。 注: 东部:北京、天津、上海、河
6、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 10 个省市 中部: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 6 个省区 西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 12 个省区市 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 3 省 据 2007 年建筑容积率对比情况可知,全国各省市建筑容积率大多数分布在 0.30.6 之间,其中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开发强度最大,高达 0.79;中部则以湖南次之,容积率达 0.65;西部以四川为首高达 0.68,说明这些地区城市土地的建设密度大,土地集约利用趋势加强;东北三省城市建筑容积率近几年处于平稳发展水平,均处于 0.30.45 之间
7、,这与它自身所具备的气候条件以及近年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相关。总体来说,从东部沿海到中部的建筑容积率正在趋向同一,说明各省市城市建设从单纯追求 GDP 上升到追求人文 GDP、环保 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 4.3 年平均增长率对比 从 20012006 及 20062011 年全国各省市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对比图中可以看出: 在空间序列上,20012006 年各省市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地区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增长速度普遍较快,大部分省市年增长率在 10%左右,中部六省除了湖北呈现负增长外,其他五省维持在 6%上下,西部各省差距明显,东北三省则维持缓慢增长。 2006201
8、1 年,各省市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相对前五年来讲增长速度普遍下降,但变化折线趋于平缓,说明各省市年平均增长率趋于统一,该指标的降低,说明城市化水平的增长速度下降,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已经处于较高水平。 在时间序列上,全国各省市的建成区面积年增长速度普遍呈下降的趋势。其中东部沿海的各地明显增长速度降低, 内地一些城市有增长趋势。 据 20062011 年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对比图,其中东部沿海的各地以及河北、宁夏、重庆等省市明显增长速度降低,但湖北、湖南、陕西、吉林、江西等省市却呈现增长速度上升趋势,湖北的城市建设处于上升阶段,是由于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部分外资企业转战拥有较好交通
9、区位和投资环境的中部地区,使得湖北的经济发展形势较好,中部崛起效果显现,城市建设呈上升趋势。 基于 ARCGIS 专题图的成因分析 国内外关于地区差异的相关研究众多,都试图对地区差异的形成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在上述专题图的基础上,从影响地区差异的四类因素,即人口因素、经济结构、历史和政策因素、地理位置四个方面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 5.1 劳动力因素 人口即劳动力因素对于地区差异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省市人口差异出现雏形,劳动力转移是导致四大板块人口分布差异最主要的原因,劳动力转移是原住地的推力和转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西部地区人均耕
10、地减少、环境恶化、受教育机会和发展前途受到限制等属于劳动力转移的推力因素,而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优越地理位置以及国家政策上的倾向,率先成为制造业领先的地区,为转移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更好的文化和教育机会等等,由于集聚效应,中西部地区资本要素和其他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纷纷向这一地区转移。 人力资本在知识生产中具有规模效应,这使得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地区倾向于产生更快的技术进步和增长速度。大量人力资源的集聚又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循环效应,至此,地区间劳动力差异日渐扩大。 5.2 历史和政策因素 5.2.1 历史背景 历史上中国一直存在着地区差距,秦、汉时期,中西部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唐、宋以后,我国的经济中心才逐渐向东部转移; 元以后,政治中心最终落在了北京;农业重心东移后,我国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始于东南地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首先在东部得以建立,使东部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前,我国经济重心偏于东南一隅的格局一直没有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重心也一直处于地理中心的东南部,这与我国辽阔的疆域、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