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渊源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69918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渊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渊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渊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渊源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渊源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渊源分析【摘要】 任何一种理论和思想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产生的,都有其思想根源。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又是中国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伟人。因而,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渊源。 【关键词】 毛泽东;和谐社会;渊源 任何一种理论和思想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产生的,都有其思想根源。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又是中国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伟人。因而,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渊源。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是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直接理

2、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武器,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达到和谐社会的依靠力量和正确道路。在马克思看来, “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在这联合体里,人们“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

3、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这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一“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抓住了和谐社会的核心。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未来社会经济、政治和精神应和谐全面发展的观点,但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

4、产主义。这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然而,马克思所设计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框架和基本蓝图,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也是毛泽东设计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蓝图的理论依据,为毛泽东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成为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令人惋惜的是,在实践中,毛泽东忽视了实现和谐社会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急于求成,企图在生产力还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实现和谐社会,从而导致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超现实追求。 二、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对毛泽东的影响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一方面来源于马克思主

5、义和谐社会思想,另一方面,毛泽东“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自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美国学者本杰明史华兹说:“应当看到,毛早年在传统的中国的生活,对他全部文化素养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多层次的。 从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 、康有为的大同书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 ,大同社会作为一种民族的理想社会沉淀于传统文化中,展示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对一种美好社会的追求,它以其公有、平等、社会和谐的理想原则,不但在心理上慰籍着追求平等幸福的万千生灵,而且在实践中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劳苦大众为改变现实的黑暗不懈奋斗。毛泽东来自

6、社会的最底层农民阶层,亲眼目睹了阶级的压迫、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正,几千年来中国农业社会中流行的“大同世界”信念自幼牵动着他的心灵。他苦读中国典籍,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把“大同世界”的一些理念与思想融入到他的和谐社会思想中,试图在“大同世界”中找到中国的出路。 应该说,就社会理想而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对毛泽东更具有诱惑力。毛泽东一直向往“太平大同”的美好理想,主张通过改造哲学来改变现实世界,达到“世界大同” 、 “天人合一”的理想境地。1917 年 8 月 23 日,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写道:“大同者,吾人之鹄也。”毛泽东深受康有为大同书的影响,为其描绘的公有社会所感染,崇尚建立一个共

7、同劳动、共同学习、财产公有、平均分配,人格独立的制度,以实现其数年来梦想的新社会生活。有人提出,无论从早年的“新村主义”和“湖南公社” ,到“分田分地真忙”的革命根据地,还是从“桃花园里可耕田”的人民公社到他津津乐道的张鲁式的“社会主义作风”都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社会何其相似!这种社会理想与儒家的“大同”理想几无二致。 当然,毛泽东对于大同理想也不是全盘接受,他有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他认识到,即使到了大同世界,社会也还存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他看到了大同世界的非现实性。为此,毛泽东提出要建立一个平等的民主的现代社会,而实现这样的一个和谐的主体不再是宗法群体,而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和其他革命

8、团体。他们的团结依靠的是共同的理想和目标,靠的是民主集中制的组织纪律和一系列的制度。这是毛泽东对大同理想的超越和发展。可以说,在对待传统大同理想上,毛泽东的思想有一个复归的过程,即首先来自传统,继之又跳出传统,最终又在更高的基点上认同传统。他既使中国传统“大同”理想变成了现实,使这一理想在社会主义事业中闪光,但一段时期又受到大同理想中空想因素的影响,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很大挫折。他既超越了大同理想,又不自觉地为其所缚。但超越发展是主要的,他的伟大正在于能够从大同理想的空想中走出来,立足中国现实,展望共产主义的明天。 应该说,毛泽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继承,又是

9、站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上,对此进行了辩证的扬弃,形成了既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又以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的社会理想。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以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一次重要尝试。尽管这种尝试后来证明是不成功的,但毛泽东的探索对我们今天的教益是多方面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322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二十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4王顺生.毛泽东思想概论“疑难解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18 5萧延中.外国学者点评毛泽东M.第 1 卷.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123 6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出版社,1991:89 作者简介: 曾芳莲(1981-) ,赣南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