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层居住邻里空间营造的研究摘要:我们主要从邻里关系角度探讨了高层居住区的空间营造,旨在分析和解决高层居住区中居民邻里关系淡漠和邻里空间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以期运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式修复和创造人性化的高层居住区邻里交往空间,以此营造居民对住区“家园”感的认知氛围。 关键词:邻里空间;高层居住区;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7 文献标识码: A 一、研究的意义 “所谓邻里空间,是指反映和承载邻里关系的空间,它是居民能与他人共同使用和停留,并且发生交往行为的空间,也是维系邻里情感关系和交往关系的社会基础” 。邻里关系是承载居住区居民日常人际社交的核心力量,邻里空间则是使得邻里关系得以延续且具有源源不断的
2、生机的纽带,是修复和创造邻里交往机会的最佳场所。但伴随着高层居住区建设模式的蓬勃发展,邻里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住区人情味淡薄、邻里交往变得稀疏、邻里关系变得漠然。从传统邻里间的亲密无间到现在邻里间的形同陌路。从以前低、多层住区邻里间的嘘寒问暖,到现在穿梭于高楼林立区间的“电梯一现” ,邻里关系格局随着时代的迈进而不断被打破。诚然,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使得邻里间不再像过去那样相互依赖,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不再需要这层社会关系。事实表明,在现代社会人们除了需要物质性消费更需要能满足情感需求的精神消费,如果完全隔离它们便会破坏整个社交系统。 合理的邻里空间营造
3、有利于邻居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和互助热情,同时能增强居住区的归属感进而上升至家园感。其表现出的和睦友爱能使邻里在感情上互相慰藉,生活上互相照应,思想上也能给予启迪。成功的邻里关系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不断地延续,保持着住区的和睦与活力。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论述,城市公共区域的安宁,不是主要由警察来维持的,它主要是由一个互相关联的,非正式的网络来维持的。这个互相关联的非正式的网络,基础就是成功的邻里关系。叫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安全度,甚至拥有抑制犯罪的效能。有很多相关的报道、调查表明,邻里关系淡漠者的安全感程度明显不如邻里关系密切者,因此患孤独症、忧郁症的可能性要大得多。邻里居民间互不沟通、往来和缺乏公
4、共责任感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死角” ,在客观上也助长了社会中的违法犯罪活动,恶化了整个社会风气。 因此,邻里空间的合理营造不但能在客观上为住区保持活力,同时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良性发展注入了正力量,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在高层居住区中能为邻里提供便捷交往的地方便是户外公共场所,能使邻里空间的营造成为可能的地方则是住区内的公共景观环境。由此,高层居住区公共景观环境中的邻里空间营造具有现实研究意义。 二、高层居住区的邻里现状 高层居住区的邻里现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为邻里关系现状,其二则为邻里空间现状。 1、邻里关系淡漠 随着时代的变迁,邻里关系经历了从最初的亲缘、地缘关系发展至因业缘关系长期居住在一起
5、而结成邻里,再后来因普遍商品经济社会的到来,居民的差异性拉大,流动性日益加大,使得传统的邻里关系开始解体,邻里间不认识的情况普遍,邻里关系开始变得生疏;至现在高层居住区的建筑开发模式遍及各地,使得邻里间更是陌生,则邻里关系变得淡薄,甚至成为人们社会交往关系的“遗忘”部分。 总的来说,现代我国高层居住区因楼层高、户数多、电梯上下行费时、公共景观空间设计吸引力不够等客观因素,使得人与人之间照而的几率明显减少。而邻里关系总体呈现出消极的一面,其龟裂的信号不断发出,亟待得到重视和修复。 2、邻里空间营造不周 高层居住区公共景观空间作为居住环境中居民可直接感知和接触的行为场所,不但是自然景象的人工再造,
6、同时也是社会形态的物化形式。从生态角度上来说,它是协调人们与自然之间生态平衡的事物,从精神文化的角度上来说,它能影响和调节居住区内居民的精神状态,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它在居住环境中具有审美价值,使居民在各个层次上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从而调节居民的心理状态。其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室外的公共环境,营造出人与人接触、交流的场所,提供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的场地。 我国现今大多数高层居住区配有一定的公共景观空间,国家对高层居住区的绿化率也做出了规定,即需在 30%以上。但真正能符合居民需求,能触发居民邻里交往的公共景观空间并不多见。一方面,客观上由于楼层高的原因大多数居民的户外参与度不高,另一重要方面
7、,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持续性,使得其空间的使用频率低。在空间中“堆砌”一些造型,表而上呈现一片绿化,把公共设施仅作为点缀的现象不在少数。从而使得高层居住区这个最需要得到公共邻里空间“关怀”的场所,变得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三、从环境角度阐述邻里空间的营造方式 1、整体立体景观系统的构建 高层居住区景观中良好的邻里空间构建必须建立在整体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遵守整体优先原则,使得环境体现其整体美,然后再是局部细节处理。其一表现为与住区周边城市环境、住区与住宅建筑环境中各个环节的联系上。无论是在景观的设计手法或是与周边所处城市景观的文脉关系上需要有“承上启下”的关系,能够形成有机整体。
8、 被誉为设计大师的莱特其建筑作品都能恰如其分地与周边环境融合在一起,其代表作品流水别墅,仿佛是从环境中长出,他开辟的“有机建筑”道路至今都被世人所赞赏,其原因很简单,即注重环境之间的联系。其二表现为统筹当前公共邻里空间、宅前公共邻里空间、公共中心邻里空间及住区入口邻里空间的构建,通过合理的景观营造方式使得四个区域有连续性。 2、网络邻里在高层居住区内的合理构建 网络是信息化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现代社会运用中则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便会开创人们更美好的未来,如果利用不善则会为我们带来麻烦甚至为社会带来各种问题。所以在促进高层居住区邻里空间构建这一研究的
9、方略上同样也要与时俱进,合理、善用网络平台,建立居住区区域网络沟通平台,使之为我们开创健康生活所用。例如物业管理部门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信息传递的便捷性,搭建良好的网络服务社区,随时随地了解居住区居民的需求动态,为住区的邻里构建和持续良性发展创造条件。 3、设计师与居民沟通机制的构建 任何一个设计师完成的“成果”最终的评判权掌握在设计最终的体验者手中,如果用户不满意,怎样都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设计,中国的一句俗语“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也正是这个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人有“自我实现需求” ,在住区的景观设计中让居民自己亲自参与到住区的建设中,更能使居民有自我价值的实现感,最终设计会使
10、居民更具有凝聚力与归属感。所以在设计前后需和设计体验者之间有多次真诚的沟通。设计者对自己责任范围内的环境设计不能成为独裁者,应该把话语权集中在设计者与用户之间的沟通结果上,这是对居民负责的态度,也是增强居住区邻里情感的有效方式。 在国外这一设计思想日益成熟,而在中国能实践这一点的并不多见,关键是设计者与开发者对其重视度和饯行度不够。作为设计者,要明白在住区规划中,居民不仅是消费者,也是最后的评判者。只有通过与居民的充分沟通与交流,才能切实了解到居民本质性的真实需求,这为提出最优的住区设计方案指明了方向。同时这种沟通方式有利于增强居住区凝聚力,对邻里关系的改善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也是提倡“
11、人性化”设计中关键的一步。 总之,现今的生活方式虽然和以前比己经有了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不会变,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不能没有社会交往,不能没有社交性活动,也就不能没有交往空间场所,现代高层居住区更不例外。虽然任重道远,但为了适应现在人居要求,使高层居住区朝着更长足、健康的方向发展,需要我们设计者用心、用专业知识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茜.冯四清.从社会维度视角探析高层居住区邻里空间设计.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2谢昭.当代邻里关系背景下的北京居住宅区公共空间研究.J.中国美术学院.2011. 3武慧兰.景观设计基础与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