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网络舆论的特殊性及引导机制探析摘 要 网络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平台,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也越来越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内校园网络平台的建立和升级,高等学校网络舆论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本文重点分析高等学校网络舆论的特殊性,基于这一群体网络舆论的特殊性提出建立健全正确有效的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网络舆论 特殊性 作者简介:马玉琴,青海民族大学,研究方向:电子政务;马斌毅,青海省海州州委党校,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1
2、78-02 网络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平台,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晴雨表,当网络逐渐发展成为高等学校形象的展示窗口的同时也是校内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当爆发危机事件或产生敏感话题时,网络舆论会呈现出无序、先入为主和异化主流思想的特点,高等学校网络舆论行为、群体、手段,传播方式等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如果一些干扰和误导达到一定程度时便难以控制,对高等学校来说很有可能成为各类有害舆论的温床,不仅会影响到的正常管理和工作,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高等学校危机事件,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校、社会稳定的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面对空前的网路舆论,
3、分析高等学校网络舆论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和有效地的网络舆论引导并化解和减少校园矛盾和危机,构建和谐校园迫在眉睫。 一、网络舆论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网络舆论” ,杨筱柏在高等学校网络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额效能研究中将网络舆论归纳为,所谓网络舆论就是现实社会中的特定群体以网络为平台对特定事件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特定意见。网络舆论的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社科研究领域。网络舆论具有主体意识的张扬性、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舆论影响范围的广泛性等特点。而高等学校网络舆论就是高等学校师生以网络为平台对特定事件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特定意见。 二、高等学校网络舆论的特
4、殊性 影响网络舆论的主要因素有网民、公共事务、网络舆论的时空因素、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网络舆论的强度、网络舆论的质和量等,高等学校网络舆论不管从产生到形成还是构成的主要因素看既具有网络舆论的一般特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高等学校网络舆论环境的特殊性 爱因斯坦认为“场”是“相互依存的现存事实的整体” 。第一,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群体集结密度大,是舆论产生的天然场所。高等学校校园主要是大学生聚集的场所,人口密度较大,并而且工作、学习和生活场所与行动路线相对固定与集中,活动地域的相对集中和固定,使得校园主体交互很频繁,很容易成为舆论的活跃地和多发地,成为舆论产生的天
5、然场所。 第二,高等学校作为教育和学术基地,历来实行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政策,其宽松的环境使得高等学校成为舆论的多发地。舆论场所开放与否,直接关系到舆论的形成。开放度和自由度是舆论产生的重要因素,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来自各地的青年学子汇集于此,各种文化、思想在这里碰撞、交融,学子们各抒己见,在这个共同的环境中多向地自由交流意见,多种意见的交融最终形成一个十分活跃的多元舆论场。 (二)高等学校网络舆论主体的特殊性 高等学校网络舆论的主体是校园内的广大师生,而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主要群体。 第一,高等学校网络舆论的主体的高素质性。首先,高等学校网络舆论主体信息化程度高。我国高中和大专
6、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饱和,很显然,高等学校学生属于我国网民主体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网民占比基本饱和”的群体。 “饱和”一词源于物理学概念,按照中文解释“泛指事物在某个范围内达到最高限度” ,这就意味着高等学校学生群体互联网的使用已经达到最高限度。网络信息的快捷、透明、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等特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意识与参与意识大大提高,这也是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 。其次,高等学校是学术研究中心和人才的聚集地,这个群体积极关注校园内外的热点、难点事件并能够迅速地作出较为系统、准确
7、的分析评价。因此,高等学校网络舆论主体的高素质性决定了他们充当着网络舆论场的中坚力量,对网络舆论的走向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高等学校网络舆论的多层次性。同一社会现象关注度、认知度存在明显的层次性。就是同专业同班不同学生之间,由于所处地域文化、知识背景、家庭、视野加上自主意识强,思维发散等原因,他们大多具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在舆论表达上不尽相同,使得舆论的多元性的特性突出。 第三,高等学校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面对披着科学、正确的外衣出现的错误思潮和伪科学时,有时会难以鉴别,加上他们处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阶段,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情感丰富,个性增强,
8、容易冲动,这些使得网络舆论行为中会存在非理性、过激和情绪化行为等现象,因此,高等学校网络舆论主体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其舆论表达有呈现非理性的现象。 (三)高等学校网络舆论客体的特殊性 舆论客体通常是指现实社会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和社会矛盾,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存空间和精神生存空间都拓宽,人们的社会交往和联系也不断延伸,社会矛盾必然越来越复杂。这些矛盾在出现、激化、调整和转化等情况下,都有可能刺激民众的舆论产生,因此,网络舆论的产生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各种社会现象问题和社会矛盾,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刺激性信息。高等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高等学校特有的社会职能及空间结构决定了校园
9、网络舆论客体具有不同的特征。 第一,高等学校网络舆论客体凸显特定群体的利益性。师生对学校内部改革政策的评价、意见、议论和建议,大多会通过网络这个渠道反映出来,并且经常是多种观点、多种意见交锋;此外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由于教学、管理、后勤等方面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的问题,因此,网上的投诉、批评、反映意见等十分活跃。 第二,高等学校网络舆论客体一般具有高度敏感性和刺激性。一般是社会不公正现象,这些都会成为广大学生群体关注的焦点和中心点,比如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社会发展的国家重大经济政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腐败案件问题等,还有突发的热点事件如日本大地震,这些突发事件是网络舆论的兴奋点,触动民族感
10、情的事件很容易触动大学生敏锐而活跃的思维,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加上媒体炒作很容易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诱发点。 (四)高等学校网络舆论载体的特殊性 高等学校舆论主体是新兴媒介的主要使用人群,因此高等学校网络舆论载体也呈现其自身的特殊性。 第一,当代大学生成为新兴网络媒介的主力,便捷高效的手机网络成为高等学校大学生上网的重要平台。 手机网民更偏年轻化,以 10-29 岁青少年用户为主体。根据 2012 年11 发布的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10-29 岁年龄段的用户,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成长的一代,对新生事物接受较快,将成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主力军。 此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2
11、年 11 月发布的中国手机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手机网民在学生人群中的分布比例最大,为31.8%,高于手机网民在其他职业人群中的分布。这种趋势正好迎合了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需求,是的大学生成为通过手机上网的主要群体。 第二,高等学校网络舆论载体的多样化特性显著。目前高等学校网络舆论载体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所利用的介质丰富而又高效。主要有:(1)校园网络新闻,这是当前校园网络舆论的最重要载体,大学生网民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接触到新闻资讯,并在对新闻的分享和转发过程中提升新闻的覆盖量。 (2)校园网络论坛,又名 BBS(电子公示板) ,是Internet 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 (3)微博。 (4)
12、QQ 群。 三、建立健全高等学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面对高等学校网络舆论的特殊性,对许多高等学校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网络舆论重视不够,经常在应对网络舆论时出现“反应迟钝”的现象,若利益相关性强、敏感性强等网络舆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合理的解决方法,负面作用一旦显现,最终有可能导致校园危机事件的催化剂或是导火线,严重影响到家庭学校、社会等领域。因此高等学校应该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要求,充分认识现在高等学校网络舆论特殊性,建立正确有效的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一)加强网络舆论伦理教育,构建大学生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网络伦理是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升为一种人格化力量,依靠个体自身的调节功能
13、使道德评价内化,以求得在一定社会场景下谋求个体自由与社会的统一。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正确的伦理、网络公德、技术伦理等伦理道德方面开展讨论和教育,为网络伦理提供的明确的行为指导,从而让大学生群体建立内心的道德立法并且内化为自觉的道德意识,进而培养规范的网络伦理道德,从而建立和谐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 (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力 准确把握网络舆论影响的规律,提高网络引导宣传工作的有效性,减少偏激观点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发挥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 (三)高等学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队伍建设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高等学校校园
14、网络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首先应组建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上网特点的网络管理工作队伍。在团委、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务处、网络管理中心、各院系等部门物色部分关注大学生生活、具有一定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教师作为兼职网评员,成立校级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队伍。各院系可以也可以成立网评员队伍,要实时的进行校园网络舆情监测、舆情分析、舆情预警。 (四)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的硬件设施建设 大多数高等学校网络舆论安全管理和相关硬件设施还是相对薄弱。因此,基于当今网络运行的大环境,若没有校园网络舆论控制设备,学校及学生的相关管理机构很难控制网络这一舆论阵地,高等学校网络舆论需要建立安全技术、
15、设备保障体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具备防、控、导、查、研等方面的能力。基于以往分析当前高等学校网络舆论管理方式失效的原因,目前可以利用这个新思路为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探索创新的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于小阳.对体育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 2刘毅.网路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周涛.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1. 4陈树春,王大鹏.高等学校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5林修婷.高等学校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探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6陈少徐.高等学校网络舆论引导力研究的意义、现状及对策.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