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供应链运营机制研究【摘 要】供应链具的发展变化是一个过程,它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企业变得成熟和发展的具体体现。本文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能够为供应链运营机制的研究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供应链;运营机制;研究 运用供应链管理的一些机制来满足顾客的需求、让顾客满意和留住顾客等功能目标,如采用合作机制、激励机制、自律机制以及决策机制等等。进而达到供应链管理的终极目标:使社会目标(充分满足社会的就业需求) 、经济目标(创造最好的效益)以及环境目标(保持生态与环境平衡)三者统一的目的。这也可认为是对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一种哲学概括。 一、合作机制 在供应链之中,合作机制充分显示了对于企业所拥有的整
2、体资源的集成与利用以及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根据这样一个关于企业环境产品的创造过程,可以大大地将产品的研究开发至投放到市场的周期缩短。并且使顾客导向化的程度也会更高,简单化产品、模块化以及标准化组件,能够让企业在灵活的市场当中的柔性以及敏捷性明显得到加强。 二、激励机制 从根本来说,供应链管理以及所有别的管理思想都是要让一个企业可以在 21 世纪的竞争当中在“TQCSF”上能有优秀表现。T 是时间,是表示反应很快,比如提前期很短,交货十分迅速等。Q 是表示质量,指控制好产品、工作以及服务的质量要高。C 表示成本,企业要在投入最少的成本情况下获的最大的收益。服务由字母 S 来表示,持续提升
3、企业的对用户服务的质量,使得各个用户对于企业的满意度都有所提高。F 表示柔性,一个好的企业应该具有很好的灵活应变的能力。缺少平衡统一的供应链管理业绩方面的评价指标与评价的方法,这是现在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不足点和致使供应链管理现实效率较低的一个重要问题。要想实现建立供应链管理技术的目标,首先应该将业绩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良好地建立起来,并且应该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这样能够使我们了解到供应链管理思想对于企业的改进和提高的程度以及内容。进而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提高和完善。同时也可以让供应链管理可以顺着正确的轨道和正确的方向去发展,使其真正变成企业管理者喜欢并实践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三、自律机制 自律机制,
4、即供应链的企业应当学习那些有竞争力的对手和这个行业的领头企业。定期评价产品、供应链业绩以及服务,并且不停地改进,从而让企业可以保持较大的竞争力同时实现持续的发展。自律机制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企业自身的自律、企业同其竞争对手相比的自律、企业与同行的企业对比的自律,以及同领头的企业相比较的自律。企业可以实行自律机制,这样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以及销售量。对竞争对手和行业了解会有所增加,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最终提升企业的信誉。如此一来,使得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间缩小了业绩的差距,进而提高了该企业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实力。 四、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针对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第一,转变管理理念。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来讲,对于将供应链系统建立起来,使供应链的管理得到优化,在中国,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已经足以启动。然而在我国,对于很多事情通常都难以启动,或者即使是启动了发展也相对缓慢,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理念。我国长期笼罩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供应链的营运模式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是很陌生的,因此,首先必须实现理念的转变。第二,放在第一位的是客户的需求,将供应链拉式的系统建立起来。先确定需求,然后根据需进行生产,将缺货和产品过剩的风险降低。第三.再造企业供应链的流程。供应链就像一条条的管道,在这里面有着实物、工作和信息以及资金四要素的流程,需要进行企业资源的整合,优化流程,而
6、且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地进行改进与修正。第四,在企业之间建立起供应链环节的信任度。信用问题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缺失的不仅仅是信用体系,还缺少对信用进行认证的制度体系。一种不信任感存在于企业之间,企业生怕上当受骗,而惶惶不可终日。存在于这种环境之中的供应链是无法建其好主角的,然而,在不同的供应链中当主角的不肯能都是那一个企业,它有时也会是配角的地位。由于某个企业既可以是供应商,又可以是生产商,还可以是销售商。所以,它在整个供应链中有时会处于上游,可能有时会处于中游,而也有时会是处于下游。他们的角色不同,所拥有的功能自然也不同,一个企业需要在供应链上扮演一个不能被取代的角色。 五、小结 有了定位好的战略,首先必须有战术上的定位,由最小点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应该从企业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绝对不能蛮干。第七,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供应链的管理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管理和运作的模式,信息网络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支撑手段。因此,怎样建立起企业本身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相通的信息网络技术系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参考文献 1 白健明.基于供应链的摩托车生产计划与控制总体架构J.四川兵工学报.2007(02) 2 陈志祥.供应链信息不确定性对生产计划的影响及改善方法研究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