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初探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陈艳 215600摘要:新课程改革重点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本文就化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化学中的应用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以便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关键词: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式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一、问题情境与化学教学所谓
2、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学习情境。根据认知理论,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二、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适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2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1)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各种化学实
3、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究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研究和分析,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究化学现象的内在规律。例如:在学完原电池原理以后,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活泼金属是原电池正极还是负极?(2)活泼金属能否作为原电池正极?学生通过问题的驱动和教科书上刚学过的内容积极思考,认为书本上学过的原电池内容中,活泼金属在原电池中都是负极,不可能作为正极,这是因为活泼金属失去电子的能力比不活泼的金属强。()在 Mg、Al 和稀
4、H2SO4组成的原电池中,镁是原电池正极还是负极?说明理由。()我们能否变换条件,使镁得到电子成为原电池正极,使 Al失去电子成为负极?教师对教材中学习内容提出挑战性问题,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教师提供引导性的设想,设立探究的台阶,激发学生联想和猜想。3学生通过点拔引导,能迅速产生一种思维产品-灵感和顿悟。于是有学生举手回答,把稀硫酸换成 NaOH 溶液,活泼金属镁就可以由原电池负极变成了原电池的正极。这时教师对学生这种跨越式的思维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很好!这是一种创新思维,很独特、有新颖性。这种猜想是否正确,我们下面用实验验证。请两位学生上讲台对酸性和碱性的两个 Mg Al 的原电池演示操作。教
5、师指导全班学生观察现象:(1)两个原电池装置中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正好相反。(2)碱性原电池中,镁电极上有气泡(气体 H2)产生。学生通过事实情景证明猜想完全正确,学习状态由深思到兴奋,学生自然产生了一种成功感、喜悦感。认识到在不同的介质中,活泼金属可作原电池的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可作原电池的负极。但此时有学生提出问题:镁在 NaOH 溶液中为什么会生成 H2呢?是不是镁在 NaOH 溶液中发生了溶解?针对学生探究心理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 MgAl、NaOH 溶液构成原电池原理:负极(Al)Al+4OH 3e- =AlO-2+2H2O正极(Mg)2H 2O+2e- =2OH+H2(2)联
6、系社会生产、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而且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4例如:在介绍二氧化硫和硫化氢两种气体时。在讲解它们的物理性质时,我设计这样一个情景:2003 年 12 月在某地发生了一次井喷事件,大量的硫化氢气体逸散出来。如果你也在那里,你该如何逃生?学生根据式量马上做出反应:“往山上跑” 、 “到房顶上” 、“往高处跑” 。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同时学生也对这种密度比空气大的有毒气体的物理性质有了较深的
7、印象。又如:介绍的是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整章内容理论性较强。有关溶解、结晶的知识,要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又需要一些想象力。上好这部分内容,可以在讲授新课前插入 2003 年发生的湖南衡阳“11.3”火灾事件,让学生讨论。其一:火灾为什么会发生?其二:楼房为何在 23 小时内就倒塌?其三:此楼房的倒塌与美国“9.11”世贸大楼倒塌有何不同?这一系列现实性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能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证明化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
8、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增长。例如:学生在学习泡沫灭火器原理:Al2(SO 4) 3+6NaHCO3=2Al(OH)3=3Na2SO4+6CO2时,可设计下列问题给学生进行探究:(1)能否用 Na2CO3溶液代替 NaHCO3溶液?哪种效果最好?(2)能否用固体 NaHCO3代替 NaHCO3溶液?5(3)Al2(SO 4) 3和 NaHCO3溶液以怎样的体积比最合适?(4)灭火器中 Al2(SO 4) 3溶液是放在玻璃容器中还是金属容器中?通过提出学生有所不知的问题,使学生用化学的观点,去观察认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联系把所学知识向问题情景中迁移。又如:学生在学习高一化学漂白粉原理:C
9、a(ClO)2+CO2+H2O=CaCO3+2HClO 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1)漂白粉为何要密封保存?(2)H 2CO3的酸性强还是 HClO 的酸性强?(3)盐酸与 CaCO3反应,次氯酸能否与 CaCO3反应?(4)如何除去 Cl2中的 HCl 气体?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学生通过探究,建立了原有知识经验与书本上新授知识的多向联系和使用模式,扩大了知识的应用范围,提高了知识的使用价值。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新知识, 同时也深化了旧知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增添了新的成分。(4)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可以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进行宏观化模拟,将化学实验不能替代的内容进行虚
10、拟化,将化学复习中大量的板书内容进行直观化和简单化等,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动画模拟分子微观粒子的运动、晶体的结构组成、有机化学中化学键的断6裂情况、化学实验中的爆炸性实验等。这些动画模拟既很好地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又利用了多媒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平时教学中的习题课和高三阶段的化学总复习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的 PPT 文稿进行讲解和复习,从而有效的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想法(1)创设问题要有方向性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有难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
11、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2)创设问题要有阶梯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使学生易于接受。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问题有阶梯性,可以实现“低起点” “高落点”的良好教学愿望。避免学生产生心理困难,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3)创设的问题要多元化开放在教学中以开放题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是当前化学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思维训练,又要打破教材中
12、所7涉及的命题大都是给出条件和结论,让学生去判断、推理、证明这一常规模式,设计一些具有不确定性,非唯一结论的问题,如条件不很清晰,不很完备,需要探寻和补充的问题;现实性强,容易调动研究热情的问题,让学生在对开放题的探索中,思维得到锤炼,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4)重视问题情境创设中的引导技巧引导方法是决定问题情境创设成败的主要因素。问题情境创设成败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教师的引导技巧主要体现在:善于观察、善于启发、善于总结。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观察学生讨论的热烈程度,掌握学生的心态,及时地为他们排除讨论中思维的障碍。学生中出现的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教师要给予启发。对不同观点的持有者,要肯定他们正确的一方面。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智慧。在一个问题基本解决的时候要及时总结,并在解决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引发出更多的新的问题,使教学不断地引向深入,并且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老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结合认知理论,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此外,在教学中老师还应根据创设的情境,积极地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培养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