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文本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786497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浸文本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沉浸文本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沉浸文本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作者:徐金国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语文阅读教学优秀课的展评活动,连续听了十八位教师的课,总的印象是:在新课标、新理念的引领下,阅读教学有了相当大的改观,课堂上少了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与分析,多了学生的朗朗书声;少了看似热热闹闹而实际无探究价值的合作讨论,多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探究。从阅读的层次来看,有为了整体把握课文的快读与浏览,有为了赏读感悟的咀嚼品味。在读的形式上,教师也能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有教师的范读,有学生的齐读、自由读、默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等。在为上述变化感到高兴之余,笔者总觉得有些遗憾,阅读课堂上学生虽然读了,看上去还读得很尽

2、兴,很投入,但实际上他们的读基本上还停留在读得正确、读得流利的层面上,对文本的品味感悟明显不足,更谈不上能够穿透文本,读出文字背后的内涵了。一句话,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读仍然浮于表层,不能很好地沉浸到文本中。对于以上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一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缺乏必要的深度。比如,优秀课展评活动中,三位教师都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 ,但没有一位教师能够抓住作者着力描写的三个细节体会其所要表达的母爱的三个层次,即母爱的力量、母爱的博大和母爱的体贴。由于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不够深入,学生自然更难沉浸到文本中。二是课堂讨论不能抓住核心问题展开。一堂阅读课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深入与否,关键是看课堂上师生

3、对文本核心问题的讨论探究是否深入。仍以第一次抱母亲为例,三位执教教师没有一位能够紧紧扣住“我第一次抱母亲获得了怎样的感受”这个问题进行阅读讨论。课堂上师生讨论尽管很激烈,但总给人一种远离文本不得要领之感。反之,如果教师能够紧紧抓住“我第一次抱母亲获得了怎样的感受”这个问题展开教学,也许真的就能迅速突破文本,直达文本背后,使课堂的讨论与探究变得精彩而有价值。三是教师课堂设置的提问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比如,一位教师精心指导学生品读望月的第一自然段,可由于教师的提问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学生尽管读得甚欢,但始终没有深入到文本中,无法体会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和赞美,无法理解作者对写景顺序的安排。四是教师盲

4、目拓展,缺乏对文本内容的涵泳品味。仍以望月为例,课文第二部分“咏月” ,作者和侄儿在月下对诗,课文引入了不少古代诗人咏月的名句,执教教师忽视了对这些名句的吟诵赏析,而是盲目地对古诗名句进行拓展延伸,结果使课堂教学游离于文本之外。阅读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要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揣摩品味,达到审美的愉悦和思维的训练,进而触摸到语言背后的世界。一句话,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要让学生沉浸于文本,教师首先要沉浸其中。 “文章不是无情物” ,教师沉浸文本首先要有情感的投入。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要教好课文,教师自身必须有对文本阅读的情感体

5、验。阅读课上,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读书要读出感情,那么,教师是不是也要想一想自己是否在用心用情地教课文?自身是不是从文本中读出了情感,受到了熏陶呢?上课其实和写文章一样,最好的课堂不是做出来,而是从教师心中自然流出来的。当然,沉浸文本除了要有情感投入外,还要讲究方法。教师沉浸文本的最好方法就是拿到一篇课文,先什么资料也不看,自己仔细读上三遍(包括书下的注解和文后的思考练习) ,然后思考四个问题:(1)文本应该写什么?(2)文本究竟写了什么?(3)作者是怎样写的?(4)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等到四个问题有了大致答案后,这时再去查阅各种资料,看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是否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与专家的解读有多大差异,

6、思考怎样的解读才最符合作者的本意,最适合学生接受,最后作出自己的选择。教师只有真正沉浸到文本中,才能更准确地找到解读文本的入口,才能抓住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要让学生于沉浸文本,必须让学生反复地诵读与涵泳。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用“是什么” “怎么样” “为什么”之类的提问,而要让学生说出从课文中读出了什么,在哪里受到了启发,为何感动等。也就是说,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出感受,读出理解,读出精彩,读出味道。因此,课堂安排学生阅读一定要注意层次,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安排什么形式的读,学生每读一次课文应该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心中必须有明确的预设。比如,新课伊始,安排学生读,一般可采取浏览法,让学生获得文章的整体印象;分析研读课文时,则要朗读、吟诵,让学生在吟诵中得到新的感悟;进行课堂讨论之前,应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细读课文,读出感悟,嚼出味道;在新课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安排学生带着质疑的眼光再次仔细默读课文,力求有新的发现。同样,根据不同的文本,课堂上安排教师精彩的范读,学生分角色朗读以及情境表演等,都是让学生沉浸文本的有效阅读形式。(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教育局教研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