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789674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5、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6、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7、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它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10、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1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12、观察、实验

2、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并述一、两位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说明。13、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14、论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重要性。15、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自然观主张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 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1 人类依赖自然界又反作用于自然界。2 人类应预见自身行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长

3、远影响。3 人类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4 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两大关系要“和解”。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

4、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a.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b.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 c.生态自然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d.生态自然观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体现了我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吸取养分。而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无疑会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理

5、论支持和深刻的思想启示。纵观整个世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还在继续,人类仍然面临自然危机、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举步维艰,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世界观是当今世界唯一能指引人们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举措,是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的高度体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行之举。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对以往科学积累成果的接受和保留,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继承性表明

6、科学的新发展与已往科学成就相互连续的特性。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创新就是科学的变革和新的发展,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在理论层次上,创新主要表现为科学理论的创新、科学理论的拓广和科学理论的完善。科学的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的统一,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和发展。否定继承,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创新,则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

7、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科学是一种批判活动,在科学的批判中,必须坚持辨证的方法,批判地吸取对方理论的优点,用对方理论的优点改造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也要正确看待自己的理论,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自己的理论进行自我批评,从批评中找到进步的接点。只有在辨证的批判继承中,科学才能得到发展。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1、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2、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即多维融贯方法1.它追求的是片面的深刻之后整体的融合,是单科独立发展与多科学术对话相结合。多学科方法通过相互解释与集体研

8、究消除了片面与偏见,吸收了深刻与启发意义,实现了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观点之间的融合。2.体现了学术宽容与学术规范,发挥了专家见识与集体智慧。学术研究有多元化的权力,有多学科的观点,对不同学科观点不同学者要有学术宽容。多学科研究方法允许各个学科的富有启发意义的偏见。每位作者可以突出各自领域中在广义的研究方法和观点方面的长处。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还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然而,科学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异化表现为人类作为主体能力发展的限制和对物化工具的依赖,由此产生了人类体能下降、精神匮乏、个性丧失、创造力衰退等

9、问题,这些是高科技时代带给人类的无法回避的负面效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衡,科学技术在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生转变的同时,也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环境破坏,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脆弱,日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增加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人对自然的无度、肆意攫取就是破坏自然、盘剥自然,就是使自然界成为商品化的自然界,污染了的自然界,军事化了的自然界,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以至濒临枯竭。我们需要正确看待科技对人的影响。首先,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总方向是前进的。科技作为生产力中的关键因素, 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发展有不可替代的

10、作用。因为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变革,只有物质生产力达到一定的基础,才能实现这种转变。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坚持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科学技术的影响,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能使技术凌驾于人之上。其次,我们需明白,科学技术对人和自然的异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唯有肯定它的存在,并且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它所带来的影响。至此,我们可以认为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生产关系,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异化是由私有制和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全面发展,才能消除异化。现阶段,要想摆脱人的异化:第一

11、,必须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人与社会之间是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个人活动会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会影响个人的活动。在个人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会避免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竞争,促进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第二,必须建立合理、公平的社会制度,合理、公平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正如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所说:“社会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的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以及他们所是的那种人。”第三,必须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唯有如此,才能使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拜物教现象中的人们不至于失去作为主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摆脱自然的异化:第一,人类要遵循和平、公平、公正

12、,造福于人类共同家园的原则,树立科学技术是不应该被用于征服和统治包括各种生物在内的自然界这一目的的。科学应该是用来使人类与自然的节奏协调,使其有规律的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的理念。第二,要限制人口过度膨胀,人口过多的压力必将转化为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第三,改进工业化机械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5、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自然科学发展到一

13、定阶段,因其自身的价值日益为社会认可,科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领域,有着自身的精神气质、行为规范、组织形式和科学设施的社会结构,它是现实科学运行的结构框架。科学建制的出现,表明科学摆脱自发随意状态步入自为建构的过程。科学建制是一件社会事实,是由人民团体通过一定组织关系联系起来,从事社会化的研究活动。科学建制包括投身于科学并以此为职业的人、高度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特殊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交流沟通方式以及同属于社会子系统的其他要素。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机体,科学建制是一种有别于传统传统个人自由研究的制度。今天科学体现为有自己权利的一种建制,有它自己的传统和纪律,有自己的专业工作者,以及自己的基金。即科学活

14、动和其他社会事业一样,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是由职业科学家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社会创造性活动。各项科学实践的成果最终都来自种种社会建制和社会传统。这说明,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反映了科学社会化发展趋势的要求,确立了科学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实体地位。已经建制化的科学活动必须全部满足如下三个条件:1)社会接受科学活动,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功能,科学活动因其自身价值受到社会重视;2)必须有一套调整科学活动的领域中的行为的规范,其方式要有利于科学活动实现科学目标,并保持有别于其他活动的自主性;3)这些特定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要适应其他活动领域中的社会规范。6、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现代科学、技术和工

15、程活动带来的伦理问题,有些是由于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超越了传统伦理观念和约束机制的作用范围造成的,人类对这类新问题缺乏思想准备,无所适从,因而急需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形成新的的有效约束机制。有些是由于社会生活转型过快,造成原有伦理约束机制部分失灵,需要在新形势下及时加以调整和修复。还有些是久已存在的违背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现象,在新形势下变得十分突出。有些问题所涉及的伦理观念和约束机制,有些是直接针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而言的,有些是间接与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相关的,它们共同构成现代科学伦理、技术伦理与工程伦理研究的内容。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

16、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科学的伦理规范:1) 科研人员在确定科研选题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对研究本身做出伦理评价,要对其研究行为负责。如果估计到科研的结果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么科研人员应当进快停

17、止科研活动。2) 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和应用活动中,应当坚持科学精神,按照严格的科学方法获得研究结果,保证科学研究的原创性,避免任何形式的抄袭、剽窃和弄虚作假。3) 科研人员应该按照科学界普遍的行为规范,处理科研活动中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善于与同事合作,尊重学术前辈,努力提携后学。4) 科研人员应该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对为科学和反科学的不良社会现象自觉地加以抵制。5) 科研人员应该无私的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努力拼搏的精神。7、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它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18、,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在 21 世纪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2006 年 1 月 2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提出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创新体制机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总体目标是,到 2020 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创

19、新型国家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特征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创新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等。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是依靠国家的社会管理功能,对国内外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首要和有效路径,其作法是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增加创新产出、加强自主创新等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五个部分构成。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是增强自主创

20、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1) 指导思想a. 在创新精神环境培育方面,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推崇创新,尊重创新的氛围。b. 在科技投入方面,要实现统筹项目、人才、基地的安排。c. 在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要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d. 在自主创新方面: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工作的首位,着重提升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e. 在创新产出方面,要使加大创新产出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2) 社会文化环境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

21、水平不高,进入 21 世纪,为了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要认真思考和积极部署创新型国家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塑造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灵魂。a. 创新精神培育环境 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b. 创新合作环境。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有赖于各创新主体的互动和合作,当代创新已经成为全球的活动,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同样有赖于国际合作,国外创新型国家十分重视创新合作环境建设。c. 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环境。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必须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地保护,国外创新型国家十分重视知识保护法律环境建设。3) 政策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是依靠国家的社会管理功能,把

22、社会打造成创新型社会,期活动的过程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政策支持,即通过实施强有力的投入政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推动自主创新政策、创新产出政策等,能够有效地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加大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创新产出等,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23、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 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有赖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各创新主体的有效互动和合作。经过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我国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有了很大增强,但依然没有形成一个互为有效补充并有密切的互动的国家创新体系,为此今后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一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24、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三是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四是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

25、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五是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

26、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

27、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 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 2)大气污染严重 3)土地污染严重 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 5)噪声污染 6)电磁污染 7)光污染 8)热污染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

28、,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29、是光明的。 10、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1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科学精神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细细探寻科学精神,可以发现科学精神具有三个方面的层次。第一层次,即认识活动层面。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和怀疑精神。第二层次,即社会关系层面。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宽容精神、竞争精神和诚实精神。第三层次,即价值关系层次。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执着精神、献身精神和全人类精神。科学精神对科技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精神是科学事业的

30、灵魂。科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人是科学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无所谓科学,而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这里的人当然是科学探索者,是科学家。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探索中,逐步培养了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塑造了高贵的品格。这些情操、意志、品格及科学家的行为特征就是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没有这种科学家的内在的科学精神,就没有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次,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的保障。当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后,科学家的探索活动是在科学共同体内进行的,每一个科学家都从属于某一个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探索对象日益广泛化、复杂化的条件下,“民间科学家”的活动很难在科学上有所发现。科学共同体的活动是现在科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但这种形式的活动是在科学制度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的。而这些制度化的价值观和规范就是科学精神。最后,科学精神推定科学革命。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精神不仅使科学摆脱了来自自身以为的束缚(比如神学)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科学内部因素的变化从而推动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古典科学到近代科学、再到现代科学,每一次科学革命的成功都可以说是科学精神的胜利。因为科学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创新,科学革命推动了科学的革命和创新。12、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并述一、两位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