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我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探讨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提出对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等有着积极的正面效应。本文借鉴日本推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经验,分析其成功之处,结合我国国情,探讨我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 关键词: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日本 经济增长 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 ,即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下文简称“计划” ) 。究其原因,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城乡收入持续扩大以及“二元经
2、济”现象日益加剧,且过去所依赖的低效率经济发展方式的持续性也遭遇日益严峻的考验。收入分配改革进程的缓慢以及物价的持续性上涨使得目前的社会矛盾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因此, “计划”的提出对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等有着积极的正面效应。 “计划”对我国固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国要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成功步入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因此,我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内在意义在于要努力完成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等重大任务,同时也要完善收入分配、社会福利体系等工作。
3、良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推动居民收入水平有效率的增加,这样在推进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的经济也能够得到持续性的增长。 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一)提出背景 经历二战以后,日本的经济体系遭遇重创,在随后的经济复苏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发展出现了“二元结构”现象,过度依赖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导致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经历战争的洗礼,日本不再单纯的以“强国论”作为主流思想,开始更多倾向于“富国论”思潮。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日本失业人数大幅增加,科技革命引领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日渐显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得以出台。 (二)计划的具体内容 国民
4、收入倍增计划,指在一个相对确定、较短的时期内,通过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建立健全政府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机制等方式,实现居民收入翻番目标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方案。该项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本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实现充分就业。其更宽泛的意义在于,国内生产总值也要完成翻番的目标。这是日本对于战后经济复苏以及保持经济持续性增长所做出的重大探索。 第一,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从生产和需求两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措施来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第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日本在战后经济的腾飞,其根本原因是人才的积累以及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第三,缓解收入差距。 “
5、计划”提出要在产业和区域间进行劳动力的转移来缓解收入差距。第四,加大公共设施投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根基, “计划”提出,要强化政府职能,不断充实社会资本,要加强公路、铁路、机场、电力等设施的投入建设,对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也要加大。 (三) “计划”的效果 从 1960 年“计划”提出开始,直到 1970 年完成,日本的 GDP 年增长率以及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1.6%和 11.5%,扣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后,实际工资水平增长为 73%。从增速水平看,在“计划”的第七年,日本就已经完成了翻番的目标。这十年间,日本的国民经济以及国民收入都得到了大幅度增加,各个经济
6、主体在利益的分配上得到了较好协调,收入差距也逐步降低。另外,居民收入的提升也带来了消费的持续性增长,进而带动了日本制造业的兴起。这也为日本后来近三十年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基础。由于“计划”实施过程中对于技术水平的大幅投入,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日本经验对我国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启示 (一)发展成果要惠及全民 劳动者工资的增加,会带来消费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又会带动生产,经济就会得以持续,形成良性循环。我国经济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但职工工资的提升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且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难以形成,归根结底在于职工工资提升的缓慢,更为直接的讲,在于发展成果并没有
7、惠及广大的普通民众。 (二)要解决好“二元结构”问题 依靠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是作为一个健康的经济体所要遵循的正确模式,而“二元结构”的解决是该项模式形成的重要前提。日本从战后的“二元结构” 成功转型为“一元结构” ,并且在该过程中没有引起很大的社会震动。居民收入的提升在这当中起到了很大作用。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得到迅猛发展,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在近些年却持续扩大。(三)有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日本在推行“收入倍增计划”的同时,很好地完成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更多的新兴产业得到了更多的扶持而逐步成长起来。人力资本的开发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众多的优秀人才和高素质、高技能的职工也融
8、入社会生产中,内需增长的模式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目前,我国已经面临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完成产业机构升级以及吸引更多高素质技能的人才投身实业,已是目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四)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日本政府对于“计划”的具体内容以及完成进度都做出了深入、细致的规定,并主动深化政府职能,推动、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不论是在日本行会还是在商会中,政府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政府透过行会、商会不断指导、推动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式给予了市场更大的灵活性,而企业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也得到了发展。就我国的情况看,政府的过度干预抑制了市场的活力,企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也难以得到发挥。政府工作效率
9、的低下也令企业的经营模式过于僵化。 对我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解读 首先,十八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翻番,不是单纯的数字上的增长,要将其理解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近十年来,我国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占 GDP 的比例一直在 40%以上,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模式在未来必将不可持续。因此,自 2004 年以来,中央已经多次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去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转变为依靠内需,但是,依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一直难以形成,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 。因此,我国在未来发展过
10、程中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要形成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正确模式。 其次,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完成要有持续的经济发展作为保障。十八大报告中提到, “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 “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这就要求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收入分配的改革为基础来进行发展。 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要以内需的提升为基础,而内需的提升又必须建立在产业结构以及需求
11、结构的改变上。收入分配改革的完成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有效促进中国克服“收入陷阱” ,并逐步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基于日本经验对我国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探讨 (一)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并改善收入分配格局 “计划”的开展要有健康的经济增长作为保证,在目前我国经济经营环境普遍恶化的情况下,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已是迫在眉睫。近些年来,国有企业内在经营效率低下、业务繁杂等问题已经体现得十分突出,如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和解决也考验着领导层的智慧。此外,关于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化的问题已经日渐严峻,这就要求政府在收入分配改革上要给予更高程度的重视。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有企业不仅影响到国内正常经济经营
12、环境的形成,同时也阻碍了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因此,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努力采取措施逐步消除其作为市场垄断者的身份,引入更多的市场竞争,以提升其经营效率。另外,由于众多国有企业的抵制,收入分配改革计划迟迟未能出台,领导层的决心和能力又面临着新的考验。因此,下大气力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高工资、高福利的特权问题也成为一项十分困难并且复杂的工作。 (二)大力推行结构性减税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近十年来,国内市场资金流向不均衡、产能过剩以及投资环境恶化等现象进一步加剧,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举步维艰。人民币升值也使得外向型出口企业遭到重创,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在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拐点
13、的同时,如何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政府今后工作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我国的民营企业吸纳了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就业人口,居民收入提升的直接来源就在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因此,大力推行结构性减税,为中小企业减负已是势在必行。另外,在目前经营体制下,国家对于市场的限制性措施要有所放松,对各种资源的使用条件要更加趋于公平,给予企业经营更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性,有鉴于日本的成功所带来的经验,要努力培养众多的现代化企业。 (三)加快城镇化的步伐并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虽然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国情依然没有改变,农民依然作为我国人口组成中的最重要部分而存在。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
14、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借此增强其消费能力并以此拉动经济的增长。在过去三十多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依旧处于较低水平,今后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不仅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有效手段。首先,要解决好农村人口在转移过程中面临的居住问题。继续加大力度将部分劳动力从农村吸引到城市,以减少农村人口的占比。城镇人口的增加也会带来对于农产品以及工业品需求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将会得到提升;其次,要采取措施鼓励和帮助农民进城就业,农民的收入在得以保证的同时也会促进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日本推行的“计划”中,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支持力度从1961 年的占国民收入的
15、4.8%提升到了 1970 年的 6.1%。相较日本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到目前依旧不完善,体系构建、资金投入都十分欠缺。因此,我国应增加财政支持力度,不断提高社保的统筹层次,进一步拓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同时,努力协调各方利益,保证社保机制的平稳运行。 (五)加大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已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劳动力逐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农业生产供应体系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因此,必须要加速推进农业经营模式改革,对农业的补贴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完善相关物流体系,实现农村与市场的对接,保证农民的正常收入。国家也要积极建立更多的农村科研机构以及合作组织,对农产品的种植技术等要有更多的指导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秦攀.浅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11) 2.张车伟,蔡翼飞,董倩倩.日本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学动态,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