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墩灌区多项措施深化水管体制改革【摘要】韩墩灌区水管体制改革涉及管理体制改革、经营机制改革、投入机制改革、水费改革四个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确保改革完成的保障措施,使灌区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韩墩灌区水管体制改革 措施 成效 中图分类号:S6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韩墩引黄灌区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境内,黄河下游左岸,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是滨州市大型引黄灌区之一。自开灌以来,为灌区内工农业发展和民生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灌区正逐步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同时积极探索水管体制改革,以期进一步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 1、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韩墩灌区以农业灌溉为主,目前
2、农业水价还一时达不到成本水价,灌区在管理体制上还不可能按完全意义上的供水企业来运营。近几年来,灌区按照水利部“先行先试”的要求,把实行水管体制改革作为破解“瓶颈”制约、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精简高效的原则,通过综合改革,保留原灌溉管理局,同时成立国有独资的灌区供水中心,与管理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作为过渡,具体实施灌区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以及供水管理和水费征收,内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管理。 1.1 以明晰产权为突破口,搞好灌区产权制度改革。 首先,搞好确权划界、明晰灌区产权。灌区干支渠是由国家投资、农民投劳兴建的农业基础设施,其产权归国家所有,由灌区
3、管理机构行使经营管理权;灌区斗、农、毛渠及其他田间工程由地方政府投资、农民投劳兴建,其产权归地方政府所有,由乡、村行使经营管理权。其次,国家为确保灌区正常灌溉秩序,对灌区骨干工程原则上进行控股和垄断经营,对灌区附属工程允许社会资本以股份、租赁、承包等形式投资工程改造,以此获得部分产权和经营管理权。 1.2 以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为重点,完善灌区工程管理体制。 在支斗渠以下田间工程管理上,积极探索各种不同管理模式,逐步推行用水户协会、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以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为重点,进一步调动农民自觉维护管理的积极性,加强支斗渠以下工程的管理,减少中间环节,避免各种不合理负担和收费,降低
4、供水成本,减少用水纠纷,提高管理水平。对渠道维护管理和灌水服务通过一定方式承包给具体人或小组,也有效地改善了田间渠道管理,使管护责任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 在支渠以上骨干工程的管理上,灌区管理单位按照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定性,在经营管理上参考借鉴企业经营的方法,改进管理,增强经营活力。在我国,灌溉农业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任务,需要政府的保护和扶持。政府扶持灌区的工程建设,既符合我国国情,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行做法。灌区向农民提供灌溉水和相关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只谋求灌区的良性运行。在运行管理方面积极推行承包、目标管理等多种形式的经营管理责任制,细化、量化经营管理职
5、责任务,明确权责,落实责任,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人员竞争上岗,实行聘任制。为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在岗人员的工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以劳定酬、以绩定酬,工作业绩和工资、奖金挂钩,初步形成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3 水价改革。 长期以来,过低的水价使灌区的运行管理非常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灌区在核算成本水价的基础上,实行“小步快跑、逐步到位“的办法,争取政府支持,物价部门核准,多次调整水价,增加水费收缴的透明度,实行水价听证制度,让农民用明白水、缴明白费。在水费计收方法上,推行分级计量供水,改按亩计收为按水量计收。在供水制度上,采用定额供水、合同供水,超计划用水加价,淡季灌溉水价优惠等政策,
6、体现了水的商品属性,打破了“喝大锅水“的传统观念。 总之,通过水管体制的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以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发挥工程效益为目标,逐步健全民主管理、专业管理、群众管理有机结合的新体制,以利灌区保持科学发展。 2、灌区经营机制的改革 灌区供水中心向县供水公司或供水中心供水和收缴水费一律实行合同管理,双方签定供水及水费合同。县供水公司或供水中心与镇(乡)供水管理站、村水管员的供水和水费收缴也要实行合同管理。依法保障灌区供水和水费收缴秩序。 灌区实行测水量水和按方收费制度,鉴于目前水费收取标准达不到成本水价,灌区供水中心以测水到县的水量暂按每方 3.8 分向县供水公司或供水中心计收水费。其中 1.
7、2 分上缴市水利局、市水利局上缴财政局专户储存,用于灌区折旧大修、更新改造和还贷基金。其余作为灌溉管理局、供水中心的运行管理 经费、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和支付黄河渠首工程水费。县供水公司或供水中心暂按每方 5.6 分通过镇(乡)供水管理站向用水户收取水费,其中 3.8 分上缴灌区供水中心(灌溉管理局) ,剩余部分作为县供水公司或供水中心和镇(乡)供水管理站的运行管理费、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和支付村水管员工资。 在目前农业灌溉用水尚不能完全逐级计量收费的情况下,可参照县、镇(乡)总引水量(加适当的渗漏损失系数)和灌溉亩数计算出亩灌溉用水量,合理定价,按亩计收。具体执行标准由各县供水公司或供水中心依照各用
8、水户实际用水情况确定并上报县政府批准。 灌区供水中心及各级供水核算单位必须使用由市地方税务部门统一监制的滨州市水利工程水费专用发票。 随着灌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支渠以下工程,条件成熟的可按用水渠系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实行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进行经营管理。管理费用和工资支出按有关规定从水费中列支。具体办法由灌区与各县协商制定,上报批准后执行。 3、灌区投入机制改革 灌区支级以上工程及附属设施属国家所有,灌区管理单位是灌区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法人,直接负责工程与管理。灌区的发展和建设应由管理单位统一规划,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实施和验收。支级以下工程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谁受益,谁
9、负担”的原则,由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组织建设配套。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引导社会、集体和群众筹资对灌区进行配套建设。积极鼓励发展民营和股份制工程,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或个人在灌区内投资兴建和开发经营供水设施。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和民办水利、社会办水利的格局。灌区三县应结合这次灌区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改革,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工程设施和测水量水设施建设配套,尽快实现到镇(乡) 、村、户的计量供水和按方收费,促进节约用水。 4、灌区水费改革 水费是灌区管理单位生产、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2002 年前灌区水费仍按现行计收标准和办法由各级政府代收管理。从200
10、2 年下半年开始水费计收工作实行分级分类核定,分级分类计收,逐级上交的办法。逐步使农业水费达到成本水价。 灌区实行用水签票、按方计费和计量水费与基本水费收缴制度,各用水户根据实际用水量,于每年的 6 月 30 日结清上半年水费;12 月 31日按实际用水量结清全年水费。在当年度因来水较少或因降雨影响引水,使水费不能保证工程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水费按基本水费收取。基本水费由灌溉管理局依据维持工程运转所需最低费用测算确定并上报水利部门的批准执行。对未能按规定完成上交水费或拖欠水费者,灌区供水中心、县供水公司或供水中心视情况有权限制用水,直至停止供水。对按时足额完成上交水费的县,供水中心按水费上交总额
11、的 3%返还县作为奖励。 由于灌区水费达不到成本水价,清淤费用尚不能在水费中支付。灌区清淤可按照谁用水谁负担的原则,由灌区根据实际淤积情况确定实际清淤费用,并按用水量多少进行分担,同水费一并收取,清淤费用设专户储存,专项用于灌区清淤工程。随着灌区改革的不断深入,今后清淤费用将逐步纳入成本水价。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领导、全力支持。县、镇(乡)都要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灌区管理体制及经营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确保这一重大改革任务的完成。 5.2 为加强对灌区工程的统一管理,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对渠道上的所有堤防出水闸、扬水站不论谁建设、谁投资,产权暂不改变,但必须按
12、照管理范围和权限向供水专管机构进行移交管理。各县水行政主管部门都要做好有关群众工作确保顺利移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准对工程使用和管理乱加干预。 5.3 进一步加强水政执法和水费稽查队伍的建设,依法保障灌区水费收缴和正常运行与管理,各县也要切实加强领导,对趁改革之机干扰灌区正常运行,乱扒、乱堵、乱提闸影响灌区供水秩序的不法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以确保灌区改革及正常运行秩序。 5.4 要把改革作为灌区建设的中心任务,灌溉管理局各级负责同志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管理,确保改革和正常引水两不误。同时,结合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搞好内部机构改革,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压缩行政管理人员,充实第一线。搞好
13、国有资产的评估、界定、明晰产权,加强监督,为全面实施好灌区改革创造条件。 5.5 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加快灌区管理委员会和灌区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进程。建立灌区管理委员会和灌区代表大会制度是灌区改革的组成部分,要认真对待,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把这一组织建立完善起来。 5.6 运用舆论宣传工具加大对灌区改革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水的商品意识,促进节约用水,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以利灌区改革的顺利进行。6、取得的成效 6.1 全力推进灌区基层水管单位的规范化建设,初步试行了内部管养分离。为切实搞好工程的维修养护工作,成立工程维修养护企业,将维修养护业务推向市场。 6.2 积极推行水管单位竞争上岗。根据水管单位职
14、能和编制,科学设置岗位,合理选配人员,实行全员竞争上岗。 6.3 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基本健全。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岗位目标责任制、工程管理维护制度、灌溉调配水制度、防汛工作制度、财产及资产管理制度等,基本达到了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效果。 6.4 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使农业用水由原来的粗放型、单户式灌溉逐步向集约化、集体式灌溉转变,达到了促进农业节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减少了灌溉纠纷,促进了农村和谐。确立了末级渠系工程的管护主体,提高了已建工程的完好率与使用率,使水利工程的整体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6.5 水管单位申请,政府部门推动,用水户参与,使水价趋于合理,水费征收渠道更加通畅。 6.6 水利工程产权更加明晰,投入机制更加规范、灵活。 7、结语 韩墩灌区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已初见成效,解决了制约水管单位发展的问题。目前,灌区运行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