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交往空间营造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物质精神与文明水平的提高, 居民更加渴望友情, 渴望丰富的社会活动,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居民必不可少的的精神需要。所以, 和谐的交往空间是居住区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部分。本文介绍了居住交往空间的必要性,探讨了居住区交往空间营造设计方法。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交往空间必要性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个住区的规划设计不是简单的为人们创造一个聚居的环境和空间, 而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物质和精神的理想家园。所以从真正的人性化考虑就必须营造更好的交往空间, 给人们创造愉悦的精神交流场所和条件。创建良好的人与人和
2、人与环境的对话交流机制, 真正实现居住和谐和整个社区和谐。 一、居住交往空间的必要性 1、交往空间的营造是满足居住者精神文化的需要交往空间为人们轻松自然的相互交流创造了机会, 丹麦著名的建筑大师杨盖尔将人在居住社区内居民的交往活动分为三类: (1)必要性活动: 如上学、上班、购物等, 参与者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一般来说, 日常工作和生活事物属于这一类型; (2)自发性活动, 如散步、驻足观望、健身等, 这些活动大大地依赖于物质空间环境的质量; (3)社会性活动, 如儿童游戏、聊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被动式接触简单地看、听等, 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物质空间环境的影响. 人们对于居住的观念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
3、栖身之所, 它被赋予生命, 并用自己的语言, 诠释着交往空间于生活的含意, 随着物质生活提高,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将越来越高. 2、交往空间的营造是维系传统亲情、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如今社会, 人口流动频繁, 互相依赖减少的同时戒备心理加强, 再加上平时工作紧张, 闲暇时间较少等缘故的综合影响, 从而造成了住户间交往很少而了解不深, 甚至不交往的情况.客观的看, 现代住宅比传统住宅有了很多进步, 它们有着宽敞明亮的房间, 良好的卫生设备和生活环境, 但是,在看到这些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居住空间不断扩大的时候, 交往空间却日渐萎缩, 高层住宅楼、多层单元楼、点式住宅楼内邻里间的冷漠、不信任
4、代替了传统院落式住宅中的邻里互助、和睦的温情。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中早已对住宅提出了“ 高品质、新生活” 的要求, 其中“新生活”就包括引导新的居住理念、引导新的消费意识, 形成新的交往形态、形成新的管理模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按照这个标准, 交往空间的营造就显得非常重要, 居住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空间单元,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邻里交往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化才能提高社区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居住区交往空间营造设计方法 1、院落空间规划设计 (1)具有适宜的规模 社会学家通过调查发现,人的交往过程中 300 人左右构成一个交往小群体,而在超过这一上限以后交往的亲密度有所降低。据此
5、分析,适于交往的邻里规模以不超过 300 人为宜,按每户 3. 5 人计算,则为 90户。以一梯两户,每栋四个单元,建筑层数为 4-6 层算,相当于现在住宅单元 2-3 栋住宅楼的容量。也就是说,院落空间的人口规模大体以 300人,90 户左右,建筑规模以 2-3 栋住宅楼为宜。这是对人群规模、交往及目前建设实际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的阶段性认识。在实际建设时,这一规模应随当时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加以调整和修正。 (2)具有适宜的围合 院落空间需要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围合,增强其领域感,便于规划、管理及邻里关系的形成。院落的围合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住宅、小公建、廊道、建筑小品、矮墙、绿化、高差变化、
6、铺地变化等,其产生的围合效果是不同的。 (3)空间尺度宜人 空间的尺度包含实体空间与人的比例关系给人的心理感觉。庭院的长宽比也不宜大于 2,不然会给人过于狭长的感觉,如果空间超过这个比例,则有必要通过划分场地或者以植物、小品、矮墙等元素分隔等方式加以处理。庭院的长边总长不应超过 100 米,否则容易引起视觉疲劳。 (4)适当的分区与复合 居住区宅间院落的设计,无须细致地划分每项活动的区域,但是适当的分区是必要的,因为在毫无划分的大空间中的活动是困难的,因此如果用不同形式的地面元素、优美的绿色环境、院落小品将空间略加划分,形成动静空间的分离,这样既符合院落自身的尺度,又能给居民以使用方式的联想和
7、灵活运用的余地。因为给人联想和多义感的空间能适应不同人的要求,更具吸引力。 2、广场空间规划设计 居住区内广场除了小区级广场外,常按居住小区的范围设置可供儿童游戏、居民健身、青老年活动的具有专业性的小型广场即人参与的专业性小型广场。 (1)小区级广场空间 小区级的广场空间是人们聚集、进行公共交往的主要空间,是人气最旺的地方,老人和小孩都喜欢在这里进行活动。居住区的广场必须重视调动人参与的积极性,让人充当活动的主角,而不是处于被排斥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进入。 第一、空间进行适当的分区,以方便人们进行多样的活动。可以沿周边布置层次不同,活动不一的分布式空间,在中央有适合大型活动的主庭,配以适当的绿化小
8、品水池。居民在广场有座、有看、有吃、有玩、有交谈,也有公共集会的综合性的居民活动场所,并在适当部位设置公用设施,如座椅、洗手间、电话亭、垃圾箱等。 第二、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 第三、广场活动中心要有吸引人的活动引导因素,喷泉、游戏场等空间和设施,利于吸引人前来活动。 (2)专用广场空间 在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应引导公众积极地进行角色参与和活动参与,使“人尽其兴,物尽其用。 ”发挥主客体的互相作用。但由于人的年龄、性格、文化修养的不同,在居住区内设置合适参与的专业性的小型活动场所,以适应不同群体的活动行为。 第一、儿童活动广场。儿童之间的活动是增加邻
9、里关系的纽带之一,同龄孩子的家长通过育儿经验的交流和孩子的游戏相互结识。因此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儿童活动场地的位置选择和设施,同时还要注意家长座椅子、交谈空间的设计。 第二、老年人活动广场。老年人活动区一般可分为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动态活动区地面必须平坦防滑,使老人可以进行球类、拳术、器械等健身活动,同时结合绿荫和座椅,为老人活动后休息提供方便。静态活动区可利用树阴、花架、亭、树等空间,供老人观望、晒太阳、聊天等。 3、道路空间规划设计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空间移动方式,城市街道最初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徒步行走的人。街道空间自古就是“步行者的天堂” 。居住区步行道路不仅能够改善居住区的
10、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它的建立可以恢复人们在居住区内的主体地位,体现对人的尊重。 (1)街道步行空间的尺度 第一、步行道路的宽度。如果步行道路的宽度太窄,那么街道上的人在步行道路上摩肩接踵,只好跑到机动车道上;如果步行道路的宽度的太宽,那么不但居住区浪费宝贵的空间,还会给人们带来空旷无依的感受。步行道路最佳的宽度为应在 68m 之间。 第二、街道的长度。一般来讲,10 分钟或 500800m 的步行距离是人的体力可以接受的距离,如果超出了这一距离,人就会有疲倦的感觉,因此街道步行空间节点间的距离应控制在 800m 以内,中间还应设置座椅来供居民休息。 (2)多维的步行道路功能 建造多维功能的步
11、行街道,一是增强行走的兴趣。避免笔直的道路设计,尽量采用曲线变化的道路路线。二是采用小同材质、色彩的拼花铺设道路,提高道路的观赏性和趣味性,道路两旁应该有变化的景致,可以过小同的植物种植、建筑单体的变化,同的艺术造景等手段来达到。三是道路能为下一步的活动提供条件。邻里道路上除通过行为,还常常是邻居们寒喧、聊天等日常活动的场所,这类活动常常是居民进一步交往的前提,因此道路设计不应是单纯的线形,而应该是在线形上串起适当的点空间,甚至连接一定而空间,形成空间路径。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的迅猛发展,市民的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原来和睦的邻里关系、宁静的生活氛围被打破,邻里之间人情味越来越淡漠,居住区规划时应强调交往空间,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多功能复合的空间,必须是由不同空间联系、穿插、渗透而形成的空间网络,因而它必须具有功能复合性、领域性及层次性。同时强调交往空间必须具有场所性,要能够激发人们进入空间参与活动。 参考文献: 1 夏更寿.园林建筑小品的应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4(04) 2 王薇薇.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初探J. 江苏建筑.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