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境遇下理想人生精神的建构.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94968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化境遇下理想人生精神的建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文化境遇下理想人生精神的建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文化境遇下理想人生精神的建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文化境遇下理想人生精神的建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文化境遇下理想人生精神的建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文化境遇下理想人生精神的建构摘 要:新时期,理想人生精神面临着单向度性、理性弥散、道德无底线等诸多尴尬境遇。对此,需要在文化境遇下重新建构理想人生精神的内核,应注重以传统文化基质建构理想人生精神,注重个体特性与人的类特性的统一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化;理想;人生精神;建构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183-02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是整个社会多层次多方位的深刻变革,不仅要改革不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而且还要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型。理想人生精神的构建在新时期受到

2、了强烈的震荡,出现了尴尬的境遇。如何在新时期中使理想人生精神得到合理有效的构建,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新时期理想人生精神的尴尬境遇 (一)单向度性、技术性充斥人生精神的整个架构 我国社会主义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极度的发展,市场经济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了的发展。这种物质的飞速发展却由于精神上与心理上的滞后而带来一系列社会的郁结。英格尔斯深刻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里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欣慰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1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无

3、疑是一个阵痛的过程,物化意识逐渐取代人们的道德原则,人们变得越来越机械,各种潜能被技术替代性的发展,完整性被肢解,人日益成为“单向度的人”2。价值中空的危机扭曲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异化了人们的精神状态,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精神的根基,成为了悬浮一族。人们逐渐放弃了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和对作为组织特性体现的自身场域逻辑的认同,而倾向于以时间和金钱可量度的效率和效益来监控和调节组织运作状态。对效率的追求催发了人的务实精神、竞争意识和时间经济等现代观念的形成,但与此同时,也加剧了人的传统精神与现代观念间的疏离、断裂乃至对峙。 毛泽东指出:“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

4、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有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 ”3而马尔库塞则认为,政治内容与技术进步是交叉在一起的,变成了自由的枷锁,导致了人的工具化、技术性。事实上,技术原先只是一个中立的概念,但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技术与理性的结合使得技术成为一切领域有效控制的核心和有力工具。在此之下,人的整个理想人生精神丧失追问的价值以及意义,单向度性以及人的技术性成为精神建构的主线,人生不再理想化,过于庸俗的道德价值追问成为人生的追求。也正因为如此,理想的失落使人生的理想追求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无法引发自我优势,被当今的经济洪流日益淹没。 (二)人生精神过度的理性弥散 人是感性与理性揉和的动物,是理性

5、与非理性的统一。中华民族以礼自居,自古以来对理性有着莫名的情结。朱子说:“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有一个理。由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此天地。 ”告子曰“生之谓性。 ”中庸说, “天命之谓性。 ”理性的结合则是道、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体现。这种观念也一直充斥着人们的价值体系。社会的现代化,这种理性能力“具有明显的外倾性特征,具有人类征服外在世界的工具性。 ”技术理性或是工具理性的极度发展,试图用理性解释一切,解决一切问题,理性便超出了自身内在的限度,造成非理性世界严重危机,造成理性主义的僭妄。 “非理性与人的内在世界、人的价值世界、意义世界和个性自由居于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非理

6、性世界的丰富性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的真正价值。 ”现在人生精神建构的危机,就在于理性主义价值观对人的非理性世界的漠视,无视人作为一个自然人的世俗感性的欲望。因而,反对理性主义的僭妄,重估理想人生精神的价值体系,必然成为以现代人生精神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其所造成的后果是巨大的,在此之下,个人的自我能力理想性的得到放大。过度自信和过高的评价自身,使得人们的人生精神丧失了扎实的根基,出现了明显的浮夸趋势。对自身的未来理想人生精神没有正确以及合理的认识,僵硬的移植成功人士的人生目标及人生精神,却往往形成人生精神的失落,甚至产生极端的精神状态。 (三)人生精神模式“宽容”面的转变 中国人在长达百年的处事中一

7、直以自得的方式生存着,自得的看待战争,自得的理解未来的人生模式恪守礼节,生活稳定,传宗接代然而,这种不变的人生精神模式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却变得“宽容”了,这种“宽容”让国人寒心,让道德沦丧,不禁让人质疑:这是宽容吗? 以对待腐败的态度为例。论及腐败,不论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还是知识渊博的学者,都有说不完的话题。腐败,以一种不能承受的社会症结充斥着整个世界,快速地吞噬着一片片“清水圣地” ,滋生着各种社会问题。 “徇私腐败,自古有之,并且伴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甚至可以说是人类社会肌体的赘疣和衍生物。 ”然而,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现代人对于腐败接受的心安理得,抑或是说,当人们发现无力改变而又

8、能从中得到好处时,人们默许了。腐败似乎成了权力的另一个代名词,从一定程度上说,有权力才能有腐败的机会。这种权力腐败论也“理所应当”的称谓理想人生精神建构的基石之一。人生精神建构的基石出现泛化、粗糙化,人们冷漠、 “宽容”的进行人生的选择。 二、文化境遇下理想人生精神的建构 对于文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说,然而文化的重要性确是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新时期中国的建设从政治、经济、文化的三位一体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再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文化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以及重中之重。文化成为制约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层面、内在基础。理解文化是一种实践的过

9、程,而不是理论的目标,因而从文化的境遇下构建理想人生精神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存在价值。 (一)以传统文化基质建构理想人生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及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是众多思想的精华和凝结。从夏、商、周朝的孔孟之道,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汉代以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再到建国前后爱国主义、推翻封建主义的思想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自觉文化意识,支撑泱泱大国的文化底蕴,形成阶段性的原创性智慧。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价值交往活动中,逐渐积淀成的一种社会意识,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它植根于社会实践,并受到社会制度、阶级、生产力水平等具体历史条件的制约。 其一,以儒家理想人

10、生的精神价值塑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主流。首先,儒家理想人生理论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体现了重人伦道德育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精神。儒家的圣贤不只是追求个人心性道德的完备,更重要的是要求把“内圣”外化为“经世济民”的实践,即所谓“博施与民而能济众” 。针对现在理想人生精神建构的尴尬境遇,提倡儒家这种忧患意识,以唤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成为我们思想、人生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次,儒家强调通过主题内在道德的心性修养,以完善自我,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实质是在倡导一种“天下为公” 、 “克己奉公”的民族精神,提倡为人的“诚实” 、待人的“诚恳” ,事业的“忠诚” ,以及追求个

11、人内心世界的正直、坦诚和光明磊落。 其二,以道家理想人格的思想精华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的内涵。道家追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的境界,道乃从自己的心开始,率性而行,继之而悟,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道。无人能知,亦无人能取,道是由自己走出来的。道家带给我们的是摆脱立法束缚,追求人生精神的主体价值的期望。使人们意识到个体的感性生命并不是自由的,个体生命与群体社会存在某种不可克服的矛盾,人与外在环境存在某种对立和冲突。尤其道家提出了对自然的崇尚和自由的追求,强调“真” 、 “善” 、 “美”的统一性,更加符合现代人本文化的构建。而道家崇“谦” 、尚“俭”

12、 、重“容” ,在推动社会发展和人格的完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注重个体特性与人的类特性的统一 个体特性,主要指的是人作为个体的特征与个性。个体特性得到发展,在内容和性质上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心理和生理的完善以及个性的自由发挥和在社会的有效性的范围内个体个性的充分张扬。人的类特性发展指的是人这个整体的类的社会特性的发展。以人为本下的人生精神应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高调的虚无的集体主义的宣传落实到实实在在的人。这就要求切实做到不贬低自身能力,也不过分高估自身能力,正确认识自己的个体特性,以自己的精神状态影响社会的精神风貌,真正做到个体特性与人的类特性的统一、融合。 (

13、三)以文化的角度注重人的全面地发展 旧式分工下,人被客观条件强制地分为各种级别,人的潜能得到了片面的发展,这最终导致了人的不平等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程度是和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相一致的。只有消灭了旧式的分工与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获得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失。 ”3 这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的使命,也是时代赋予现代人自我发展的责任。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帮助人们在生老病死的虚无感的人生背景中,拓展自我存在的认同,创造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境界,培养一种不懈创造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念,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题独立自觉的价值,获得终极性、彼岸性的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责任编辑 高惠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