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启示摘 要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在教育中加强主体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可以作为衡量教育质量水平的尺度,以大学生主体性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应成为当代高校教育的一种应然发展方向。根据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必要性,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主体性 大学生 主体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1-206-02 一、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 主体性观念是近代以来人类文化的基础性思想,贯穿于西方哲学的发展过
2、程中,主体性思想是针对中世纪神学对人的蔑视,或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异化现象而提出来的,它在当时起了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打破了神学教条对人的束缚,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从古希腊到费尔巴哈时期,一些哲学家们对主体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古希腊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实际上代表了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伟大的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但没有突破近代哲学中的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变。黑格尔采用了辩证理性的形式去统一思维和存在,但其结果却导致了泛逻辑化,使解放的理想被真理的目标所取代,普遍理性成为压抑个体自由的力量,片面夸大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形成了唯心主义主体性理论。因此,从古希腊到费尔
3、巴哈无论就社会历史条件,还是对人自身的认识,都不可能达到对主体性的自觉澄明,西方哲学主体性理论的潜在和萌芽时期。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理论是在前人的主体性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汲取了前人的合理性因素,在宏观方面考察和分析了人的主体性作用,将人的主体性从认识层面提升到了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高度,最终使主体性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决,使这一理论达到了科学水平。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主体是实践的生成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人在历史中通过能动的、创造的活动在意识领域与实践活动领域对对象的无尽探索和对意义崇高的不懈追求。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他要进行选择,他也总是必须在他的生活范围里面,在绝不由他的独自性
4、所造成的一定的事物中间去进行选择的。 ”它是绝对与相对、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是人在历史生存中所呈现的一种开放性的状态,从而实现了实践唯物主义和主体性原则的辩证统一。 二、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一)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内涵 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彰显了人的主体作用。马克思用实践的概念深刻的揭示了主体性的内涵,把客观的对象世界和主体的人辩证、和谐的统一起来。认识的主体性即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就中国的高等教育而言,我们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很好的运用到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中,所谓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就是指一种引导大学生自我体验建构的过程,一种自我生存意识发展发展的教育,是以
5、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教育。教育活动是一个“主体二元”的双向活动过程,既包括教育者的传授,也包括教育者的接受,忽视或偏颇于哪一方都不可取,两者均具有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活动过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出教育者的主体性,也要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启发、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教育活动,受教育者则自主体验、自觉能动及其自我创新。 (二)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意义 1.注重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符合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需要 在传统教育中,中国的高等教育习惯把大学生当做客体加以规范和教化,机械式的强调大学生对学校和家长的顺应和服从,导致大学生自身缺乏创造性、主动性和进取心,更加缺乏主体
6、意识,教育的现状和社会的需求存在矛盾和反差。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十五大提出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强中国教育改革,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反差和矛盾引起了人们对主体性教育的反思,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界人士逐步重视、了解、研究和实践主体性教育。 2.注重大学生主体性教育是对提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模式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知识经济和国力竞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知识、人才和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等院校得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高校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履行折中责任和使命而作出的战略性选择。高校只有培养出具有健全个性、
7、独立人格、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才能使国家在新世纪知识经济的竞争浪潮中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可行性 1.加强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当中,内因是大学生,外因是大学的教育方法和外部环境。通过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性意识。但是大学的外部条件也会对素质教育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2.加强主体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主流趋势 中国教育绿皮书指出:所谓的素质教育是发扬人的个性和提高人的主体性意识。随着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人
8、们对一些思想障碍和理论误区有了新的认识。那些思想觉悟已经提高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加强主体性教育绝非倡导以自我为中心,也不是洪水猛兽。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主流趋势为提高高校学生主体性教育质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论可知,在不断实践和探索的情况下,加强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由理论转为实践成为了可能。 三、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启示 (一)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据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理论可知主体意识是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自身的主体价值、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力的一种自觉意识。只有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
9、,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主体性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否则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就是被动的,必然导致单向度的人。大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其主体意识是实现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其中包括教学活动、管理活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等)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自己、对所在学校活动中所表现得自我,以及通过学习活动而发展的自我的一种自觉的能动意识,是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其中对象意识是指人自身通过外部环境发展自我,表现为人和外部环境的关系。自我意识是每个人都有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表现为人与自我的关系。
10、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具体表现为:首先,通过展开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或教育活动,让大学生积极踊跃参加,通过一些激励制度,培养大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其次,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和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深刻反思,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自己。通过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和谐统一。 (二)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 人格的塑造是以一定的人格为自然前提的,但环境因素和自我努力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中起决定性作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趋于成熟,因此,自我塑造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是追求有价值的主体人格,这才符合当今道德要求。可见,即使那些有较高知
11、识水平好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如果没有较高的素质和道德水平,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不仅对物质生活有需求,而且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知,人需要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一名大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性活动,需要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要学会保持良好的心境,要学会自我反省。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培养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情趣。人的任何目标都要通过实践才能达到,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阶段,内心都希望独立自主,希望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只有亲身经历社会活动,大学生才能加深社会认同和理解,真正
12、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健全的人格体现在良好的行为方式中,良好的习惯的形成有助于改变人格的内在品质和结构。因此健全人格塑造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要确立良好的目标榜样模式,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实际操作中,可模仿现实生活中具有良好个性的人,取其精华作为自己的目标,从点滴现实做起,锲而不舍,经过长期艰辛的锻炼,终能实现自己确立的健全人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仪建红,李晓惠,杨波.浅谈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内容.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 2陈波.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对党员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启示.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4). 3金佩华,李亚萍.试论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意义及途径.高等农业教育.2002(8). 4朱芳转.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反思与构建.中国成人教育.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