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下穿铁路立交路面病害修复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95299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下穿铁路立交路面病害修复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某下穿铁路立交路面病害修复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某下穿铁路立交路面病害修复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某下穿铁路立交路面病害修复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某下穿铁路立交路面病害修复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某下穿铁路立交路面病害修复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扩大,城市道路穿越铁路、公路、高等级道路的情况日益增多,下穿立交具有交通组织形式简单、建设费用相对较低、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但受自身结构特点、地质情况、现场实施条件等影响,下穿立交也容易出现各种病害情况。本文论述某下穿立交的路面病害的修复过程,为下穿立交的病害修复提供了一种思路。 关键词:下穿立交 路面病害 调查 管道 中图分类号:U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该下穿立交建成于 2005 年,下穿道路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 60公里/小时,双向六车道机动车道。道路以下穿立交形式先后下穿铁路及某城市道路,下穿段长约 260 米,

2、两侧引坡各 170 米。 2011 年,北幅车行道数块混凝土板出现破碎、沉降等情况。建设单位组织了相关单位对病害进行了调查、会诊、处理。 病害表现 病害部位距离铁路约 140 米,距离某城市路桥约 30 米,病害位于下穿立交北侧车道内。 病害表现为板块下沉、破碎、开裂,个别排水井内出现破损、流砂沉积现象。 路面病害情况 立交情况调查 我们调查了该下穿立交建设时的各种设计、施工资料,并对现场及周边可能导致下穿立交路面破坏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调查。 下穿立交结构情况 该下穿立交是典型的挡墙式下穿立交,道路两侧设置两级挡土墙,地下水通过盲管汇总至泵站后排除。 破坏的车行道路面结构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具体为

3、下穿段路面结构为 24cm 钢筋砼路面+25cm 二灰碎石+30cm 级配碎石。单块混凝土板块为5X4 米。 道路范围内敷设有雨水、污水、热力、排水盲管等管道,路外敷设有电力、自来水、天然气等管道。在出现破损的机动车道下埋设有雨水管、排水盲管等管道。同时根据原有的建设资料,破损部位部位下还有一根建设时灌浆封堵的混凝土污水管。 地质情况 工程建设时的地质勘察报告显示,下穿立交场地土层为第四纪冲湖积相沉积,主要分布有素填土、淤泥质素填土、亚粘土、亚粘土夹亚砂土、亚砂土夹粉砂等土层: 第一层、素填土,褐灰色,上部含碎石、路基灰土,下部为粘性素填土。一般层厚在 1.62.1 米,本层土工程地质特性较差

4、。局部淤泥质素填土,流塑,层厚 3.0 米, 。分布在原河道内。本层土工程地质特性差。第二层、亚粘土,以硬塑状为主,含铁锰质结核,夹少量青灰色高岭土条块,属中压缩性土,层厚一般在 1.52.8 米,本层土工程地质特性较好,容许承载力 o=200Kpa。 第三层、亚粘土夹亚砂土,呈软塑状,含云母碎片,属中压缩性土,层厚在 2.0 米左右,本层土工程地质特性稍差,容许承载力o=140Kpa。 第四层、亚砂土夹粉砂,中密稍密,含云母碎屑、贝壳碎片,属中压缩性土,层厚在 10.0 米左右,本层土工程地质特性一般,容许承载力 o=160Kpa。 第五层、亚粘土,呈软塑流塑状,粉粒含量较高,具层理,属中压

5、缩性土,层厚在 2.23.1 米,本层土工程地质特性较差,容许承载力o=120Kpa。 第六层、亚粘土,呈硬塑状含铁锰质斑痕,属中压缩性土,勘察未见底,该层土工程地质特性良好,容许承载力 o=250Kpa。 地下水稳定水位高程在黄海高程 1.21.5 米左右(高出下穿立交路面 2-3 米) 。 根据下穿立交标高测算,路基基本位于亚粘土夹粉砂层,该层土承载力尚可,但根据周边工程的经验,易出现流砂等情况。 排水系统 该下穿立交采用盲管排除地下水,设计盲管为透水混凝土+土工布+砂石+UPVC 透水管的构造,如盲管、雨水管、检查井出现破损,易导致土体内粉砂进入排水系统排走,造成路基掏空失稳。 打开立交

6、内的排水检查井发现,井底有少量粉砂沉积,个别检查井井壁出现裂缝。泵站内蓄水池有少量泥沙沉淀,经与管理人员沟通,清淤较少。据此初步判断,排水系统情况较好,所以未采用摄像头检查排水管道。 养护情况 经向养护单位了解,2009 年在本次病害出现的同样位置,出现过 2块混凝土板沉降、破损的情况,当时的处理方式是清除破损的混凝土板及下部松散填料,对路基采用压密注浆处理,其后再恢复水泥混凝土路面。 其他调查 对整个下穿立交内混凝土板的平整度及沉降进行了测量,沉降比较建设时的高程数据不明显。除局部外,路面平整度也较好。 立交周边没有工程进行易造成地下水下降的降水作业,附近的河道也没有进行清淤排水作业。 病害

7、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所获取的资料,对造成病害的原因进行详细的排查和分析。排水系统:对于挡墙+盲管排水的下穿立交,排水系统损坏造成粉砂(土)流失,造成路面破坏在本地区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但根据调查,在整个排水系统的蓄水构筑物中未发现明显的泥沙沉积,因此可以表明排水系统工作良好,不是造成病害的主要原因。 暗塘、暗河的影响:经地勘及调查显示,病害部位原为填没河塘,但其河底标高高于下穿立交路面标高,施工时已挖除,不会是造成路面病害的原因。 地下水流动异常导致流砂:下穿立交附近有一些河道,可能会导致地下水流动异常,带走路基粉土,但经调查这些河道几年内水位都比较稳定。另外周边无降水作业,因此,初步判定立交

8、范围内的地下水是相对稳定的。 其他原因:根据原有资料反应,破损部位地下有 D1200 污水管,建设中废弃,要求挖除或注浆封堵,如施工时未能处理好,会造成粉砂进入管道造成路基掏空。经询问当年的下穿立交施工单位,当时路基施工时,降水措施效果不佳,地下水位过高,该污水管道难以开挖暴露出来,现场只是在井的部位做了简易回填。据此判断,有可能是路基粉土通过漏点进入污水管道,造成路基掏空导致路面病害。这根废弃的污水管道是造成路基破坏的可能原因之一,但由于现场条件限制,尚不能确定,需进行开挖检查。 修复方案 根据详细的调查和原因分析,确定了病害修复的原则:对可能导致本次病害的各个诱因都进行处理,对远期有可能导

9、致路面病害的情况进行预防性处理,保证处理后的路面在使用年限内安全可靠。 据此,拟定了以下的修复方案: 1. 破除处理范围内的混凝土板,拆除盲管、检查井,下挖检查污水管道的情况,挖除或者灌浆填实。 2. 采用素土对开挖部位进行回填压实。 3. 为保证路基的长久稳定,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路基,桩径600mm,水灰比控制在 0.450.50,桩身的无侧限抗压强度R7=0.5MPa,R28=0.8MPa。布桩形式采用两个方案比较: a.止水帷幕法。损坏区域周边设 3 排搅拌桩,交错布孔,桩间距 0.6米,深度 12 米,约 306 根桩,总长 3672 米。 b.土体加固法。病害区域梅花型布孔,桩间距

10、1.1 米,深 8 米,约242 根桩,总长 1936 米。 止水帷幕法相对搅拌桩工程量较大。土体加固法虽桩间距较大,不能完全阻断地下水流动,但能提高地基整体强度,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地下水的影响。经过讨论比较后决定采用土体加固法进行路基处理。 4. 重建盲管,检查井。 5. 采用 C20 混凝土回填沟槽、路基至混凝土板底。 6. 修复钢筋混凝土路面,严格设置纵、横缝。 修复方案平面布置图 养护部门依据此方案进行了路面修复,经一年多的通车检验,原病害部位情况良好。 结语 下穿立交是城市交通的关键节点,一旦出现病害,对交通的影响很大。本地区下穿立交较多,地质较差,地下水位高,下穿立交出现病害的情况比较普遍。根据一般修复的经验,这些病害都跟地下水和粉土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诱因不同。在病害修复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工程情况,在充分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拟定修复和预防性处理结合的方案。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包松考,出生年月: 1973.7,民族:汉、籍贯:浙江泰顺、职称:工程师、学位:学士、职务或从事工作:咨询设计与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第二作者:袁杰,出生年月:1976.11,民族:汉、籍贯:江苏无锡、职称:工程师、学位:学士、职务或从事工作:咨询设计、研究方向:公路与城市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