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提高大学生的 “生产力”.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95561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提高大学生的 “生产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提高大学生的 “生产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提高大学生的 “生产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提高大学生的 “生产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提高大学生的 “生产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提高大学生的 “生产力”【摘要】在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课堂,学校以及教师所提供的信息无法提高大学生创新发展的“生产力” 。阅读作为主要的信息输入手段对大学生“生产力”的提高有极强的影响力。本文主要详述了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提出了要在阅读中形成“阅读链”和互动品质的观点,为大学生“生产力”的提高和其通识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关键字】生产力,阅读习惯,阅读链 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与精神活动。当代大学生只是接收课堂、学校、教师所提供的信息已经无法适应现今社

2、会的发展,进而无法提高其创新发展的“生产力” 。阅读作为人们增长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重要活动,以锐不可挡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美国作家费迪曼在一个年轻作家的读书经验中写道:“过了 17 岁以后(有的人会延后一两年)就是书来选你,而不是你去选书了。你必须在某种限制之下去读书,阅读成了一种计划,成了大学课程中的一部分,或成为获取某一种学识的工具”可以说,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其“生产力”的提高。 一、大学生的“生产力” “生产力”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指由原材料变成产品的过程中的效能和效率表现。在哲学教科书中,生产力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地实际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转换的能力

3、,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 邓小平同志从 1978 开始系统的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马克思哲学观点相似,本文提出大学生的科技生产力是一种能自主学习知识并运用所学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持续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通过作用于书本知识和自身经验的劳动而得到的可以填补新知识的空间。 二、提高大学生的生产力有赖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马克思哲学观点里面,生产力有三要素。本文认为大学生的生产力也存在三要素:学习者,书本,以及学习策略和方法。与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同理,采用怎样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同样决定了大学生生产力的高低。以外语教学为例,国内的传统教学以听、说、读、写为基础,并

4、衍生出各种学习策略和方法。鉴于新学科的不断诞生和其他学科的不断更新、细化与窄化,阅读策略作为一种可靠地接收型控制成为大学生作用于知识的有效生产工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深化阅读策略的存在,从而提高其“生产力” 。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的个性、情趣、动机、兴趣等心理因素都会起着直接的调节作用。换言之,阅读就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就应该有习惯。一旦良好的阅读成为习惯,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相应提高,不但使教师的教学得到解放,而且使学生终生受益。换言之,阅读不但

5、是实现课程标准最广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造就有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外语人才的重要途径。 1、阅读要有自主意识。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学习外语时的主要输入方式之一。叶圣陶先生曾提醒我们, “阅读的时候,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 。 我们很多学生一方面由于高考分数的驱使,另一方面由于顺从父母的意愿,不是按照自己真正的兴趣选择大学的某个专业,所以从踏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失去了主动求学的积极性,即使进了大学,也常常逃避不了我国大学教育长期以来“见子打子”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成为一个中、西学之分,文、理科

6、之分的牺牲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阅读是自己的事情,阅读时要摆脱被动的阅读模式,转变“ 教师 让读我就读”的消极 阅读 心态和“没什么可读”的被动 阅读 心态,主动地、自觉地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进行阅读,寻找和积累一流的知识。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自主活动,学生才会去粗取精,淘沙见金。所以教师要放下“教父”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阅读中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阅读,亲自去探索思考,使学生读有目的,从而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阅读要有选择 莎士比亚曾说,

7、“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既然把书比做入口的食物,选择就显得极为重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出版业空前繁荣,各类书籍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如鲁迅所说“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的现象也日益突出。那么,面对浩如烟海的书山学海,解决“读什么书的问题”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阅读习惯问题。 为了广闻博识,鲁迅先生在他的且介亭杂文中提倡过“随便翻翻” ;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也提到过“开卷有益” ,但是, “随便翻翻”和“开卷有益”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翻什么书、开什么卷? 书籍是以深度见长的文化产品,它在文化积累和传播上有着特殊的使命,好的书籍不仅有外在的文象,更有内在的文脉。

8、加之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和不断更新的知识、信息,阅读也要遵循择优、高效的原则。只有择要而读,择优而读之后,有了那些内涵丰厚的经典名著,有了那些有文脉的优秀之作、有灵魂的精品力作的支撑,我们才能在“随便翻翻”时具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眼光和在打开书卷时具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胆识。 3、阅读要读经典 无论中外,许多经典名著都已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了一种典故。著名的美国纽约专栏作家弥尔顿说:“书绝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含了生命的结晶,包含着像它们子孙后代一样活生生的灵魂。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小瓶子里面存储了那些撰写他们活着的智者最纯粹的结晶和精华。 ” 经典著作是几千几百年来智者智慧的

9、结晶,都受过时间的考验,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的本质,具有塑造人、感化人、教育人的力量,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一经公认的“经典” 、 “名著” ,也就有了高层次的认识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有了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超越年龄的无穷魅力,成为一代代人都希望游览的精神乐园。阅读这样的经典书籍,体会智者的思想体系,感受其文化魄力都是成为一个有修养的智者的前提,正如歌德在谈到人的鉴赏力提高时说:“鉴赏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 。 朱子说,读经典要做到眼到、心到。 “眼到”是感观认识,是读者对经典著作内容、结构的了解;“心到”是知性认识,是读者对作品的逻辑、

10、作者的意图都有深度的了解。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眼到、心到,就是要智慧的读,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作者提出的观点和经验,重视书里书外的关系,善于把作品中的问题和现实相联系进行创新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读出自己的智慧。 经典著作除了包括文化经典,文学经典,以及民族经典以外,还包括各个专业方向的经典书籍。阅读这样的经典书籍有利于梳理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框架,了解本专业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是学习者成为本专业专家的先决条件。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Packrad)教授在自己的著作惠普之道中指出,读书是青年应该接受的一种在学习任何专业学习以前的知识准备,也是一种对所有知识的总体状况的一个综合的全

11、面的了解。对外语学习者来说,通过阅读经典名著,了解目的语的渊源,目的语所在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一定的语言学知识都是非常实际和有价值的。 4、阅读要有连接链 阅读是一场终生不断的旅行,是一件终生参与的活动。这样长久的一项工程自然要做好阶段性和总体性的规划和设计。一个有良好习惯的阅读者,也应该是一个根据自身特点,找到自己循序渐进发展的关节来设计自身阅读过程的战略家。在即将终生受用的远行前,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立体的、动态的阅读框架就成为阅读不可多得的重要环节。 这样的阅读框架应该是以经典作品为根基,以广泛的多种阅读方式所呈现的阅读材料为支撑,在纵向上包括历史古今,横向上涉及中外的以链条式为基础

12、的全方位行进的结构。 如果把整个阅读框架做为总体目标的话,阅读链就成为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阅读设计。这样的阅读连接链,是源于阅读的过程有其阶段性和连续性,也就是指读者所选择的阅读材料一方面应该是有自然的联系,比如同一作者,同一时代,同一主题,同一题材;另一方面,对阅读的理解也是每深入一步都会出现一个接点,呈螺旋形递进的。同时,有阅读策略的读者还会自觉的将语言资料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融合,采用联系性推论来激活储存在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建构出属于自己的心理图式,并做出大量联想性的推论来建构文章情景模型,达到理解语言资料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阅读的连接链越完整,他所想象到的语言情景就会越丰富;读者对所

13、阅读材料的越熟悉,就越能够做出更多主动的连续性的推论和自发的联想性推论,使阅读的理解接点得到更多更长的链接,与作者、作品建立起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更大限度的克服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更便于读者有成就感地进行阅读,更便于读者在 阅读 的时候感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和再读同类的其他读物的强烈愿望,有效的提高阅读的时效性和阅读能力。 5、阅读要有互动品质 阅读是读者与所读语言材料互相沟通的过程。阅读的互动品质是读者在和语言材料进行互相沟通时,其互动性的优越程度,主要由读者来掌控。 这样的阅读互动可以根据学生个体所学的专业、研究的方向、关注的兴奋点去阅读不同的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内容,让个性化选择的阅读材

14、料带给学生真正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对其产生影响,激发主动阅读的意识,促使其对阅读的持之以恒。由于阅读材料的可复读性,以及阅读时的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卡片、简短书评、写读书笔记等等,即使因所学专业的阶段性出现对某一种阅读材料的阅读间断,学生仍然可以回头再阅读,唤醒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因为对阅读过程的主动控制,从而获得阅读材料的完整内容,使学生产生长久的阅读兴趣,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 书面语言是具有双重意义的符号,一是符号的字面意义,二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读者面对阅读材料口脑并用,声情交融时,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作品中的角色互相转换,不同的观点相互撞击,思维

15、沿逆向或多向发展,引导着你去发现规律、发现特点,从而认识事物的共性和了解事物的个性,实现阅读积极和快速的反馈,获得阅读的智慧和快乐体验。 结论 我国的大学教育还在不断改革,其目标是以培养学习者本身的能力为目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发展的生产力的提高,能有效辅助课堂教学。同时,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知类通达”的能力,这也对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提供的一种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外语专业“专”在哪里?外语界.2008.6; 2江曾培, 江曾培网文选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4; 3林语堂, 读书的艺术 ,雅典娜書房.2007; 4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煤炭高等教育.2002.1; 5梅贻琦,大学一解,清华学报.第十三卷第一期.1941.4; 6杨义, 读书的启示-杨义学术演讲录 ,三联书店.2007; 7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8张必隐, 阅读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